欢迎您访问江苏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串讲笔记 >

自考国际企业管理串讲资料(五)

2013-04-07 14:44来源:江苏自考网
第五章   国际企业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东道国环境
    对国际企业来说,外部环境分析的首要目标是东道国的一般环境,了解该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与本国的差异,为制定完善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奠定基础。
    一、政治环境
    (一)政治状况
    1.政治体制。政治体制的类型并不一定就能标志政治环境的优劣,对国际企业来说,重要的是东道国的政治体制能否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
    2.国家安全性与政治稳定性。国家安全性主要指东道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立场所导致的国家安全程度。政治稳定性包括国内政局的稳定性、政府结构的稳定性和政策的稳定性。东道国政治稳定性对国际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首先,稳定性直接影响国际企业生产经营政策的长期性。其次,不稳定性使企业难以适应和预测环境变化,从而难以选择相应的生产经营战略与策略。
    3.政府机构的清廉与效率。对由一定的政党体制下产生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政府机构来说,如果不能为政清廉与富有效率,将严重地影响国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腐败行为、官僚作风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严重影响竞争的公平性,最终导致对东道国政府与公众利益的损害,妨碍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妨碍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竞争。
    4.公众利益团体与社会舆论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利益团体与社会舆论机构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社会、政治的影响力方面都有所增加。这些团体与机构对东道国公共关系的氛围以及东道国利益的自我形象都有着重要影响。
    (二)政府对国外直接投资的政策
    1.对国外直接投资的鼓励政策。
    (1)东道国的投资导向。
    ①鼓励外来投资用以开发新的产业。
    ②鼓励特定公司的投资或特定类型的投资。
    ③鼓励通过投资,使东道国国际收支达到平衡,以及增强进口替代和出口,增加外汇储备等。
    (2)东道国的鼓励政策。这类政策一般有:
    ①减少关税。②减少税收。③提供设施。④提供服务。⑤津贴补助。 ⑥垄断权力。
    2.对国外直接投资的限制政策。
    (1)东道国的就业与管理政策。(2)东道国的股权政策。(3)地区满足政策。(4)外贸平衡政策。(5)培训政策。(6)研究开发政策。(7)收益分配政策。(8)国家安全政策。
    3.政策的差异与发展。
    其实,各国对直接投资的鼓励与限制政策是在一定时间内的一般政策。实际上,不同国家对不同的投资者可能会给予不同的待遇。有的是以较少的管理和限制为特征,只有很少的部门禁止外国投资者进入;有的有较多的管理条款,自由性相当少,还有特殊的当地化要求。但大多数国家规定有最高汇回限额,还有严格控制所有权和外国投资的部门。
    因此,国际企业既要掌握各国投资政策的一般性变化,也要利用自己的条件,积极谈判,使投资政策更有利于自己的投资行为。而东道国政府也要通过对等谈判,使投资更符合自己预期的目标,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三)政治风险
    1.政治风险的含义。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突然或逐渐发生变化,而使外国企业或投资者在经营管理上处于劣势地位或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国际企业所面临的政治风险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这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是指东道国政治环境发生变化时,难以预料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而不稳定性是指这些政治风险不是以一种稳定而连续形式出现,常常具有间歇的特点。政治风险可分为宏观政治风险与微观政治风险两大类。
    宏观政治风险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类风险:直接和相对持久性风险与间接和间歇性的风险。直接和相对持久性的风险是指该项政治风险事件和活动直接作用于在该国经营的外国企业。间接和间歇性风险是指由于恐怖主义等一些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事件与活动所产生的后果。
    微观政治风险是指只影响到某行业的企业,甚至某些工程项目的风险。
    2.政治风险的分类。政治风险基本上有以下三种类型:
    (1)经营风险,这是指东道国政府对外国企业与国内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施加的限制,使得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发生困难。例如,外汇管制是一种最常用的形式。
    (2)歧视性限制,这是指东道国政府针对外国企业、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而设置的经营限制。例如,东道国政府可以利用增加税收对外国企业进行控制。
    (3)征用与没收。征用是指东道国政府占有或控制外国资产,并给予一定补偿的行为。补偿的金额可能并不等于被征用资产者的意愿。没收是指东道国根据自己的主权,采用强制措施无偿地接受外国资产。征用与没收是对外国企业最严重的政治风险。
    此外,与征用和没收经常交织在一起的是国有化,这是指整个产(行)业由私人转变成国家所有。
    因此,国际企业要从政策、能力和效率等方面认真地研究一个国家现有的政治体制,评价政府权力结构变化的可能性,然后,再判断可能产生的政治风险。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国际企业在东道国面临的直接市场。我们将主要讨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察:
    (一)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可以用两个经济指标来衡量:
    1.国民生产总值(GNP)。
    2.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
    (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影响着利息率、汇率、生活费用以及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信心。在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里,国际企业很难对未来作出计划,也很难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得利润。
    (三)国际收支与国际债务。从国际企业角度看,在一个国家债务过多的情况下,东道国政府常常会缩减进口,会制定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控制赤字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销售机会,使企业难以在该国从事生产经营。
    (四)贸易战略。不同的国家有极不相同的贸易战略。发达国家国际企业想通过投资占有东道国的市场,同时也想获得较为自由的进出口,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多是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因此,国际企业必须了解一个国家对待贸易的态度,这对其所要采取的投资类型是相当重要的。
    (五)自然条件。
    (六)技术发展水平。技术发展水平同样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力的重要方面。国际企业应当注意到技术发展的下列趋势,并由此判断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①技术变革的速度;②精神的发扬;②研究开发预算的提高;④着重小的改良而不盲目投注于重大发明之上;⑥技术革新的法规增多。
    (七)产业结构特点。产业结构一般是指供给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具体行业的状况。描述产业组织特点的变量共有三个。即集中程度、产品差异与行业壁垒。集中程度通常根据一国市场个某一行业的那些最大公司的销售额占全行业的比率亦即市场占有率来衡量。根据集中程度的不同,可以有完全竞争的行业、垄断竞争的行业、寡头竞争的行业以及完全垄断的行业。产品差异是一国市场上各公司的产品之间可被当地用户感觉到的差异。行业壁垒是指新企业进入某一行业的难易程度,包括价格壁垒和非价格壁垒。
    (八)经济基础结构。经济基础结构除了指一个国家有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通讯设施、商业、金融机构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等决定经济活动水平的基础外,还可包括人民受教育水平、社会风尚及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国际企业往往根据经济基础结构的状况来决定是否进入一国的国内市场以及进入该国之后的生产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配销策略及促销策略。
    三、法律环境
    影响国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经常、最直接的因素,是东道国的基本法律体系,包括适用于该国所有企业的一般法律规范和针对该国外国企业的特定法律规范。目前世界各国的法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法系:
    第一,大陆法系(成文法)。此法系的特色在于法律规则由国家机关依靠一定的程序制定,并以规范性的文件形式表现,判案以法律条文为依据进行。属大陆法系的国家或地区有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北欧诸国;拉丁美洲、非洲和近东某些国家;及加拿大魁北克省、美国路易斯安纳州、英国苏格兰及日本、土耳其等。
    第二,英美法系(不成文法或习惯法)。这种法系的特点是法律规则不以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判案主要以过去的相同判例为依据。属英美法系的国家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印度等。
    第三,哲学或宗教法系。人类关系的全部或部分不是由具有法学性质的规则来规范、调整,这是哲学法或宗教法的特点。伊斯兰教法、印度教法等即属该法系。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哲学或宗教法系一般是不被适用的。
    东道国的法律环境直接影响着国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从生态环境、雇佣制度、工作保障与社会保障、分配制度等方面影响着国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除此之外,东道国针对外国企业制定的特别法规,构成国际企业特定的法律环境。
    四、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状况、家庭组成、社会阶层等。
    (一)人口状况。
    有关人口状况需要考虑的指标有:
    1.人口总数,这是衡量一国潜在市场规模的基本指标。
    2.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表明该国的市场潜力。
    3.人口结构。主要从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两方面考虑。
    4.人口分布。主要是研究各城乡人口比例及人口密度。
    (二)家庭组织。
    国际企业主要从两个角度研究家庭。一是家庭的规模。二是亲属关系。
    (三)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社会中根据某些分类标准按层次排列比较同质并且相对稳定的群体,每一阶层内的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和行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存在,极大影响着国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五、文化环境
    国际企业在不同国家的活动应当与每个社会的文化特质保持一致,产品分销渠道也应根据当地条件进行不同的规划。在促销方面,尤其应注意广告内容与各国文化背景的协调,广告色彩与各国的偏好相一致。在价格策略方面,应注意其价格往往取决于被感受的价值而不是其实际价值。在产品品牌的选择上,应注意各国消费者对品牌的不同偏好,选好产品所使用的品牌名称、厂商名称和产地名称。
    (一)语言。
    (二)教育。
    (三)价值取向。
    (四)宗教信仰。
    (五)审美观念。
    (六)风俗习惯。
    第二节  母国环境
    对国际企业来说,母国的环境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母国对国际企业的鼓励与限制政策上。
    一、母国对国际企业的鼓励措施。
    (一)举办国外投资保险。海外投资保险是指海外投资者以政治风险作为保险事故向本国主管投资保险机构投保,由承保机构承担政治风险的保险责任。
    (二)签订投资保护条约或双边租税协议。投资国政府为本国国民在国外投资的财产,防止他们的财产被东道国没收或征用,与东道国政府签订能有效保护私人国外投资者的双边条约。
    (三)制定奖励性纳税制度。有些国家为奖励国内私人企业向国外投资制定奖励性纳税制度。采取低税、免税及特别折扣税等措施减少国外投资者的税负。
    (四)提供资金贷款。有些国家为支持本国企业向国外投资,通过政府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投资者提供贷款,甚至直接参与股权投资。
    二、母国对国际企业的限制性措施
    (一)审查海外投资。母国政府基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考虑,对其本国资金的外流必须进行审查,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
    (二)保护国内就业机会及增加税收。母国政府通过加强对国际企业转移价格运用的监督,限制开支津贴、注意国际企业海外子公司的绩效来增加划归母公司的税收份额等措施,防止国际企业偷漏税行为,增加母国税收收入。
    (三)限制技术外流。某些发达国家采取限制技术向外国传播的措施来控制对外投资。
    第三节  中国企业加入WTO后面临的经营环境
    一、加入WT0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 :
    1.跨国公司主宰世界经济。
    当今世界跨国公司的主要特点为:生产经营活动的规模特别巨大,跨国化程度高,集中在高新技术部门,立足于核心产业,发展多样化生产,并且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占有绝对优势。巨型跨国公司的优势大体表现在规模、科技、人才、范围、无形资产、融资、管理、区位、内部化、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等若干方面。正是凭借着这些特点和优势,巨型跨国公司不仅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支配力量,而且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潮流。
    2.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传统上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格局被打破。由跨国公司创建的生产体系,推动着国际分工沿着产业价值链方向,不断向企业的生产环节深入,使全球经济系统发生了国际分工的历史性变迁。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的特点。
    3.各国产业结构互动增强。
    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形成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系统,出现了结构互动这一重要经济现象。即一国产业结构的成长、运行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生相互关系,或者说一国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中成长运行。
    4.技术创新驱动能量加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最大动力。跨国的生产经营本身,需要具备必要的技术条件。因为零部件要在越分越细的条件下才能够进行组装,从而要求生产的可分性技术成分必须越来越细、越来越密,运输成本必须降低,必须具有一个灵敏、快捷的通讯方式。正是科技进步不断地提供了这些物质基础,才使得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得以进行。
    5.资本流动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资本流动具有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从长期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国际资本流动有可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别是流向那些正在采取较大开放政策措施的国家和地区。
    6.企业经营方式灵活多变。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正表现出知识化、服务化,中小企业作用不断增大的新特点。企业的经营模式,已开始由大规模生产模式向个性化生产和外部采购模式发展。企业的战略思考重心也随之从产品、库存和有形资产转移到顾客、雇员和无形资产。
    7.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贸易保护加剧竞争。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在整体上提高贸易自由度的同时,也伴随着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世界上的反倾销措施和技术性壁垒迅速增加,特别是发达国家可能将彼此间的经济矛盾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自身实力较弱,承受能力较低,深受其害。能否有效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的国内竞争环境:
    (一)发展环境
    1.经济增长模式转向质量改善。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开启了一个新的转变过程:由低效率高增长转向高效率高增长;由不公平高增长转向公平高增长;由低就业高增长转向高就业高增长;由不可持续高增长转向可持续高增长。
    2.经济发展优势吸引外商投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占中国工业增加值总量的23%,税收的18%、出口额的48%,外资流入存量占GDP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19.6%上升至2000年的32.3%。
    3.对外经贸部门转变发展方式。以出口创汇为中心的外贸基本方针开始转变为,在力争出口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以进出口贸易带动国内人力资源开发,缓解就业压力。以国有专业外贸公司为进出口贸易主体的格局开始进行重大调整,专业外贸公司在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产业部门在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得到增强和重视。
    (二)制度环境
    1.政府管理体制快速改革。加入WTO,对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出了严峻挑战。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将不再是直接调动社会资源或指挥企业贯彻政府意图,而是通过政策引导、制定法律法规、信息发布等体现政府意志,创造对结构调整至关重要、企业又无能为力的体制、法制和市场环境,让企业根据自身状况、所处行业、竞争形势自主做出决策。
    2.法律、法规建设初见成效。在加入WTO之初,中国的法律、法规存在三个突出的缺陷:一是与WTO规则不一致的问题;二是不协调问题;三是不透明问题。在加入WTO后,中国清理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了法律环境,努力向建立一个透明、统一、公正、便于监督的法律体系迈进。
    3.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在加入WTO后,中国政府严格履行开放市场的承诺,为外国商品和企业进入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中国也开始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它包括:纠正各类企业待遇不一的现象;民营企业的地位开始上升;一些准入限制开始逐步取消;实施反垄断行动,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减少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
    4.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加入WTO以后,国有企业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三方面重大变化:①除少数垄断行业之外,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复存在。②政府职能重点转向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与国有企业间关系出现调整,政府对于丧失生存能力的国有企业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方式进行挽救。③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两极分化加剧,相当一批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以往搞好国有企业的传统政策和手段已经失效,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在制度创新与结构调整两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共十六大决定改变原来的国有产权行使方式,即坚持国家所有,分级行使产权,建立三级的综合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来行使出资人的各种权利。这样的方式将能够比较好地做到政企分开,同时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进行得更快、更好。这一决定将有力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
    (三)产业环境
    1.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的产业发展,正处于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的战略性调整阶段。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为:“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因此,中国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将从传统上“支持短线,抑制长线”等对供给总量的调整为主,转到提高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上。
    2.外商投资的政策导向。加入WTO后,中国将围绕调整结构,服从和服务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的大局,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在国家指导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中,提出了重点产业领域的发展方向:
    (1)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
    3.履行关税减让义务后的产业有效保护。按照WTO的要求,中国将进行一系列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改革,削减关税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义务。在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中,有将近4000种重要税目的基础税率采用了最惠国税率,这些税目的平均税率在加入时为17.3%,根据协议,中国承诺到2008年过渡期结束时,关税总水平将降到10.1%,而且主要的关税减让要在2005年前完成……
    到2008年,中国保护程度最高(有效保护率在20%以上)的产业部门有10个,依次为:制糖业,除铁路、航空、汽车、自行车以外的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除酒精以外的其他饮料制造业,水产加工业,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其他产品制造业,日用电器制造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
    保护程度低(有效保护率小于零)、促进进口的产业部门有16个,依次为: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其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炼钢业,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渔业,家具、木制品及竹藤棕草制品制造业,石油开采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采盐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炼铁业。
    4.履行市场开放义务后的外资进入领域
    中国加入WTO同时也签署了《信息技术协定》,并将逐步取消信息产品的关税。此外,中国要全面履行《金融贸易服务协议》的一般性义务和承诺义务,开放服务业部门的市场准入,要在2005年取消对大多数服务业部门的地域限制,提高电信、保险、证券等行业合资企业的外资股权的比重限制,对外资银行,则在加入WTO的5年后给予全部的国民待遇。
    (四)市场环境
    1.进出口贸易空间扩大。加入WTO必然使原来一些贸易方面的制度性壁垒取消,促使进口和出口自由化程度提高。
    2.外资企业继续加快进入。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评比结果,2001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在全球居第6位。全球跨国公司500强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各种研发中心达100多个,诸多大型外国企业争相将其地区总部、亚太总部甚至全球总部移至中国,一大批以IT产业和石化产业为代表的大项目引资流量加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基地迁到中国,建立配套产业群。
    3.中资企业积极投身竞争。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加速了行业内企业的竞争,虽然在某些领域的关键技术上还有赖于国外企业,资金实力还明显弱小,但产品的更新换代已经跟上或接近国际步伐。中国“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凸现。加入WTO,标志着中国企业从此将不仅依靠国内市场的力量,也借助国际市场竞争的巨大能量实现自身发展。
上一篇:自考国际企业管理串讲资料(四)

下一篇:自考国际企业管理串讲资料(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