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网!江苏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江苏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江苏自考07038红楼梦研究押题资料
(★机密)
1.《红楼梦》的两大特点:
一是伟大;二是复杂。
其伟大在于写得最好,影响最大;其复杂在于争议最多,最难理解。
2.《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且形成一门:“红学”。
3.《红楼梦》的美学成就表现在她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她终结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4.《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
《红楼梦》是通过“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展现的是整个封建社会和意识形态的总体毁灭。在《红楼梦》展示的世界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趋势,而且会提高对历史感性的认识。《红楼梦》的伟大还在于她融会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精华。在曹雪芹创造的艺术境界里,可以发现新的哲学、文化,即曹雪芹的哲学、《红楼梦》独特的文化。
5.作者家世、版本、名物、风俗等方面的考证训释,都在“红学”中蔚为大观;“红学”研究还集纳了各种现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如哲学、历史、文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使“红学”研究走向了现代。
6.本课程主要从文学角度来研究《红楼梦》,一,关于作者的研究——“曹学”;二,关于作品思想的研究;三,“红楼”人物的研究;四,关于《红楼梦》艺术创造的研究;(研究必须从《红楼梦》艺术实践的实际出发,从《红楼梦》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派出发)五,关于“红学”历史的研究。此外,有关《红楼梦》产生的时代,《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中的名物、风俗等方面的研究,也要重视。
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大的背景看,应该是产生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主要是18世纪),这是传统所说的“康雍乾盛世”,从具体的诞生时间看,它应该产生于乾隆的前期,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年代大概是雍正元年到乾隆27年(1723-1763)。这一时期,中央政权强大,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封建文化的集大成第,都使这一时期表现得异常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政治高压,吏治腐败,思想僵化,贫富不均,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8.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形象地揭示了盛世背后的深刻危机,并融入了对时代、社会、民族、家庭、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了强烈的惋惜、感伤、留恋以及无可奈何。
9.明末清初的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亲身经历了晚明农民起义的时代潮流的冲击和抗击清兵入侵的实际战斗生活之后,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们以研究明亡为契机,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转而对君主专制、名族大义、学校制度、等现实问题提出自己鲜明的看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10.曹雪芹对明末以来的男女真情、个性自由等传统命题作了全新的探索,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歌颂男女发乎自然的真情,继承并发展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文学作品中的战斗精神,对传统儒学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了激烈的批判:对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导致人欲横流的时代作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小说中,对林黛玉、贾宝玉、晴雯、司棋、尤三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对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爱情自主的强烈渴望与不懈追求。对薛宝钗、花袭人、贾探春、史湘云等人物,作者既肯定他们身上的过人才气,又对他们忠实于时代的道德要求与礼教束缚,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对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等老年女性所代表的传统道德的因袭与压抑,作了辛辣的讽刺。对贾宝玉这样的精神贵族,在现实面前的软弱无能作了深刻的精神剖析。
11.高祖曹振彦——曹玺、曹尔正
曹玺妻孙氏、康熙皇帝保姆,康熙二年(1663)玺以内部郎中的职衔出任江宁织造,来到南京。
曹玺生有曹寅、曹宣(即曹荃)两子。
曹寅字子清,号楝亭。因江宁织造署中有曹玺亲手种植的一棵楝树,下有草亭。他曾与孔尚任合作完成了《小忽雷》传奇。
曹颙是曹寅之弟,曹寅去世后,曹颙,二十四岁继任江宁织造,赏主事职衔,三年后死去。(康熙五十四年,1715)
曹頫,曹荃的第四个儿子,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
曹頫——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亦号芹圃或芹溪居士。大约生于雍正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723年5月31日),卒于壬午除夕即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1763年2月12日),享年四十岁。有人以为他是曹颙的遗腹子,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
12.按照周汝昌先生《红楼纪历》的编年,到第八十回,贾宝玉已经十五岁。
13.现存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有人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或认为是根据残稿补充而成。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
14.脂评本,亦称脂本,指附有脂砚斋评语的《红楼梦》抄本。其特点有四a.脂评本都是抄本;b.只有八十回;c.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d.附有大量的脂砚斋等人的评语。脂评本的“脂”,指脂砚斋,脂砚斋是一个集体的笔名,包括十个名字:脂砚斋、畸笏叟、常(棠)村、梅溪、松斋、立松轩、玉兰坡、绮园、左绵痴道人、鉴堂。脂评本到目前为止,已发行12个手抄本。
15.甲戌本,又称脂铨本,脂残本。现存16回,卷首有凡例五条。其祖本为乾隆19年甲戌抄本。该抄本脂评最多,有1631条,最接近作者手稿。由清代同治年间大兴刘铨福收藏。1972年归胡适。1962年,中华书局编辑所影印出版。原件现藏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16.己卯本,又称脂怡本、脂馆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原存38回,后又发现3回加两个半回,合计41回又两个半回。该抄本文字与庚辰本大体相同。又董康、陶洙先后收藏。现藏北京图书馆。1981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17.庚辰本,又称脂京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存78回,分八册。其中17、18两回未分开。其祖本系乾隆25年抄本,有朱黑双色批语,是最早、最重要的版本。
18.列宁格勒藏本。存70回,又称脂亚本。此本有110条眉批,583条夹批。该抄本由库尔梁德采夫于清道光年间带回俄国。
19.有正本,又称戚序本,脂戚本。书名《石头记》,现存80回,有脂砚斋评语。卷首有戚蓼生的《石头记序》。该本字迹工整,清楚有条理,便于阅读,流传甚广。
20.蒙古王府本,又称蒙府本,脂蒙本。书名《石头记》,存120回,前80回与脂戚本基本相同。其特点是有600多夹批,为其他脂本所无。清蒙古王府原藏。
21.南京图书馆藏本,又称脂宁本。书名《石头记》。存80回,与脂戚本为同一祖本。眉批、批注者署名及纪年被删,保存了大量脂批。现存南京图书馆。
22.靖应鲲藏本,又称脂靖本,靖本书名《石头记》,存78回,有大量批语,其中有些批语不见于其他脂本。此本不慎迷失。
23.甲辰本,又称脂晋本,脂梦本。书名《红楼梦》,存80回,缺半页。是现存抄本中最完整的抄本。正文接近甲戌本,但脂批被删削,异文较多。
24.科学院藏本,又称梦稿本,脂稿本。书名《红楼梦稿》,存120回,前80回底本由两个脂本抄配而成。扉页有“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百廿卷”的题签。该本对研究《红楼梦》续补问题有一定价值。
25.己酉本,又称脂舒本,脂序本。书名《红楼梦》,存40回。底本仍为脂本。原本即抄配而成,脂批被删。卷首有舒元炜“乾隆己酉序”。
26.郑振铎藏本,又称脂郑本。书名《红楼梦》,残存两回,23、24回。经过篡改,没有批语。
27.十二个脂评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本手抄本,即过录时未经篡改,保存了作者原文和脂批。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列宁格勒藏本。第二类是经过加工整理的抄本。保留了正文和批语,但脂砚斋等人署名及纪年被删,书名被改为《石头记》。有正本、南京图书馆藏本、蒙古王府本、靖应鲲藏本。第三类是增删篡改的抄本。原文被改动,脂批被删,甚至没有批语,书名改为《红楼梦》。甲戌本、科学院藏本、己酉本、郑振铎藏本。
28.程刻本又称程本,是程伟元,高鹗将原文80回抄本补足120回后而印行的版本,特点有四:一、都是刻本;二、都是120回;三、书名《红楼梦》;四、没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书名全称《新刻全部绣像红楼梦》,有甲、乙、丙三种版本。程甲本,乾隆56年木活字印本,120回。卷首有程伟元序、次高鹗序,次木刻绣像24页。后来各种通行的120回本均据此本翻刻刊行。程乙本,乾隆57年木活字印本,120回。卷首有高鹗序,次小泉、兰墅引言,次木刻绣像24页。该本是程甲本的修订本,改动两万余字。程丙本,台湾青石山庄影印乾隆壬子(1792)木活字本。正文和回目与程甲、程乙本皆不同。
29.评本。程甲本问世后,据其翻印的东观阁本,抱青阁本,藤花榭本等三种本子影响较大。尤其是东观阁本所传的子本中,出现了依附正文加以批注的本子。以道光十二年(1832)刊行的王希廉评本影响最著。另有张新之、姚燮、王瀣等评本。王希廉评本,王希廉字雪香,号护花主人,江苏吴县人。旧红学评点派的巨擘。其评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前有《护花主人批序》、《红楼梦》总评,每回正文后有回末总评。对程甲本的传播作用很大。
30.脂本与程本的关系:《红楼梦》在清乾隆56年以前以抄本形式流传。程刻本相继问世后,出现了抄本与刻本并行的局面。学术界流传的观点是:《红楼梦》最初流行的本子是带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脂评在前,程刻本在后。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有学者对脂本与程本的关系提出新的看法,得出“程前脂后”的新结论。学术界进行热烈的讨论,成为《红楼梦》研究的热点之一。
31.《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大致有自转说、爱情说、历史说、政治说、哲理说、伦理说、阶级斗争说、封建社会百科全书说。我们认为《红楼梦》是以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线索,写贾宝玉的人生道路;以贾宝玉的人生道路为重点,写贾府子孙不孝,后继无人;以贾府的子孙不孝,后继无人为中心写贾府的衰败;以贾府的衰败为典型,写封建贵族阶级的衰败。简言之,《红楼梦》以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及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的描写为线索,全面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画卷,揭示了封建阶级灭亡的必然性。
32.《红楼梦》写贾府近百年的历史,涉及贾府五代人,即“水、代、文、玉、草”,代表人物是:贾演、贾源;贾代化、贾代善;贾政、贾赦;贾琏、贾珍、贾宝玉;贾兰。反应的是18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生活,即雍正、乾隆时期。小说重点写了最后二十年,前80回写了十五年的事。根据小说描写的重大事件,重要标志,以人物活动环境的变化,小说情节可分为四个阶段:序幕(1-5回);回光返照(6-22回);死而不僵(23-80回);烟消火灭(81-120回)
33.《红楼梦》第1-5回与正文内容有联系,故称序幕,贾宝玉8岁。其作用有四个方面:一、通过甄士隐、贾雨村荣枯沉浮的故事概括了小说的主题;二、通过甄士隐、贾雨村的牵引,介绍了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三、通过甄士隐、贾雨村把天上的爱情故事搬到人间;四、交代了特殊的艺术手法,“将真事隐去”“用贾雨村言”,主要指艺术虚构的方法。
34.甄士隐是一个由容到枯的典型,他是一个经历了天灾人祸、骨肉分离、家道中落、后半世坎坷艰辛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预示着小说主人公贾宝玉未来相同的结局。贾雨村,名化,表字时飞,是追逐名利、忘恩负义的无耻官僚的典型,从他的所作所为,可以蠡测封建末世没落的世道人心。这是封建社会衰败的标志之一。第一回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以及甄士隐的《好了歌注》,被视为全书的主题歌。作者以朴素的辩证法解剖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人际关系,分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描绘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的剧烈斗争以及贵族之家兴衰变幻、荣辱交替的历史画面,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必然走向衰亡的规律。
《好了歌》分四段,分别指出世人对功名、金钱、妻妾、儿孙的痴心追求及其必然落空的结局。
《好了歌注》有相应的四段为之疏解,首尾另有总起和总收,一共六段,每段各四句。第一段概括了封建贵族的兴衰史;第二段写封建时代女性的美的毁灭;第三段写金钱追逐者的悲剧;第四段写封建贵族家庭子孙不孝、后继无人的悲剧;第五段写权势追逐者的可悲结局;第六段总收,综述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的剧烈争夺,告诫人们如果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作为人生的根本去追求是徒劳而枉费心力的。它们形象地揭示了封建贵族阶级日趋衰亡的必然性,是预示全书主题的重要笔墨,有透露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轮廓,预示主人公命运的作用,也表现作者思想深处若有若无的色空观念,显示出思想的复杂性。
35.黛玉进贾府,读者顺次认识:史太君、迎探惜春;王熙凤,刑、王夫人;贾宝玉。第四回认识李纨、贾兰。接着京陵薛姨妈进京投亲,薛姨妈、宝钗、香菱、薛蟠与读者见面。第五回,介绍尤氏和秦可卿。(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炼石补天大荒山无稽崖、女娲、36501块、此山青埂山峰下、绛珠草、赤瑕宫神瑛侍者)
36.“序幕”为全书缩影,其借助爱情笔墨掩盖政治描写的特点,利用“风月笔墨”隐蔽叛逆者爱情的特点。第一,故意强调“擅风月,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借以隐蔽四大家族败落的真正原因。一言蔽之,就是利用“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来掩盖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用“情”来掩盖贾府衰败的真实原因。第二,小说利用爱情纠葛,夹枪带棒的抨击时政(北静王水溶,送贾宝玉圣上亲赐的鹡鸰香念珠,黛玉称为臭男人;鸳鸯称宝皇帝也不嫁)
37.《红楼梦》第六至二十二回,回光返照阶段。人物活动地点在荣、宁二府。小说写了三年左右的事情。贾宝玉9-12岁。
38.第六回开始展开小说情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小说的开端。前几回用较多笔墨刻画了王熙凤的形象。第七回的“焦大骂府”揭示了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主题。第八回“闹家塾”从精神角度写贾府气数已尽。小说突出重点,两件大事:一是秦可卿之死,二是元妃省亲。
秦可卿辈分低,身份贱,无子息,寿命短,丧事本应从简。由于贾府外面的架子未到,遂恣意奢华,大操大办。选棺木、买官、作好事、吊丧、送殡,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这是贾府迅速败落的主要原因,丧事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通过丧事的描写,展示了贾府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同时也着力塑造了王熙凤杀伐决断、精明强干的形象。据甲戌本13回脂批可知,第13回原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后因秦可卿托梦凤姐有功,脂砚斋命作者删去。因删节未净,固仍能看到蛛丝马迹。
元妃省亲,是回光返照阶段的另一件大事。筹建省亲别院费时一年多,占地三里半。主要建筑物有怡红院等十余轩馆,主要风景点有紫菱洲等七八处。这些建筑无不设计精巧、富丽堂皇,花的银子像淌水似的。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支出三万两;置办花烛彩灯,各色帘栊帐幔,支出二万两。经过准备,定于次年正月十五日归省。届时园中香烟缭绕,五彩缤纷,灯光映照,细乐声喧,说不尽的太平气象,富贵风流。省亲活动分为:观光、团聚、宴会、赐名、试才、看戏、行赏、话别等过程。通过演戏暗示了贾府及其主要人物的结局(己卯本脂砚斋夹批云:《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甑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死《牡丹亭》中。)省亲是大事,元春却以泪洗面,泣不成声。她称皇宫是“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这些文字流露了元春丰富的感情世界,表现了元春对自由生活、天伦之乐的向往,也包含了对封建皇权的批判。
39.刘姥姥既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人物,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一进荣国府是小说的开端,再现贾府昔日辉煌。
40.第七回“焦大骂府”,居功自傲,敢说敢骂的老奴形象,反应了贾府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崩溃主题,透露了作者的阶级同情和政治识见,对于全书起一斑窥全豹的作用。第八回,描写“比通灵”“识金锁”,交代金玉良缘的由来,表现宝钗性格,透出信息:亲戚投奔、女孩聚集,不祥之兆,史、林、薛已早一步衰败。根本原因是政治、经济上的衰败。第九回,“闹学堂”,家塾、祠堂是祖宗的遗传,是孝的象征。宝玉不是发愤读书,而是随心所欲,拈花惹草,乃至在课堂上大打出手,这是对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孝”的怀疑和挑战。贾府已经岌岌可危。
41.第11-12回,“王熙凤独设相思局”侧重表现其狠毒。
42.“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写凤姐贪图三千两银子,利用权势,活活拆散和逼死了一对未婚夫妻,恣意作为,好卖弄手段。奸尼静虚,老谋深算,钻营说事,封建社会末期事态人情毕现。
43.元妃流泪十多次:几点意义:一是袒露了元春丰富的感情世界。二是表现了元春对自由生活的天伦之乐的向往。三是包含了对皇权的批判。四是表现了曹雪芹的人性观、妇女观,以及对薄命女儿的同情。小说用画龙点睛之法,旁敲侧击,写政治靠山并不可靠。“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乐极生悲”预示着贾府盛极而衰的开始。
44.第23-80回是贾府死而不僵阶段。人物活动地点在大观园,计有两年光景,贾宝玉13-15岁。小说主要写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经济上寅吃卯粮,后手不接。通过一系列日常事务,饮食起居的描写,分析贾府的衣食居行等支出情况,再对照其收入,不难看出其确实入不敷出,必然坐吃山空。尽管贾府也注意兴利除弊,开源节流,但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贾府经济衰落的情况主要以细节加以表现。
政治上一再生事,防不胜防。主要写了三件大事:一是宝玉挨打。第33回前后的宝玉挨打,是贾府内外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正统与叛逆的矛盾,两个护官符集团之间的矛盾是导火线。主奴矛盾、两条道路的矛盾、嫡庶矛盾则分别是原因近因以及催化剂。打,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贾宝玉改。由于贾母的介入,宝玉不仅没有改,而且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题帕定情便是宝玉与黛玉结合起来走叛逆道路的标志。
二是红楼二尤。尤二、尤三姐被迫自杀,一方面反映了贾府男性主子的糜烂和女性主子的毒辣;另一方面,表现了封建贞操观念及封建习惯势力的吃人本质。王熙凤千方百计要害死尤二姐,唆使张华告发,后来被政敌利用,成为抄家的公开理由。尤氏姐妹性格、遭遇不同,而结局相类似,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他们的悲剧,揭示了贾府主子空虚、庸俗、卑劣的灵魂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是《红楼梦》衰败主题的重要内容。
三是抄检大观园。内抄是外抄的预演,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激化后的总爆发。这里有邢夫人与王夫人妯娌之间的矛盾,也有王善宝家的与晴雯、入画等奴仆之间的矛盾。抄检的结果是晴雯、入画、司棋等遭到迫害。而作为主子的探春则公开反对抄检。抄检之后,宝玉亲自去探视晴雯;并在晴雯死后,撰写《芙蓉女儿诔》哀悼她,赞美她,批判锋芒直指封建恶势力,说明其叛逆性格有了新的发展。在这一阶段,还用零碎笔墨穿插描写了王熙凤放高利贷等几件事,都大有深意。
45.大观园的主要建筑有怡红院(贾宝玉)、潇湘馆(林黛玉)、蘅芜院(薛宝钗)、秋爽斋(探春)、稻香村(李纨)、暖香坞(惜春)、蓼风轩(惜春)、紫菱洲的缀锦楼(迎春)、栊翠庵(妙玉)。
46.宝玉丫环有名的计十六人:袭人、晴雯、碧痕、秋纹、茜雪、麝月、檀云、栖霞、小红、惠香、定儿、春燕、坠儿、佳慧、寿儿、柳五儿。
贾府女性分十等:主子、姨娘、陪房、奶妈、大丫头、小丫头、老婆子、粗作婆子、粗作丫头、唱戏女孩。
47.宝玉挨打是贾府内外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根本原因是两条道路的矛盾,即正统与叛逆的矛盾,表现为贾政与贾宝玉的父子矛盾。金钏之死是被打远因,雨村来访是被打近因,挨打导火线是忠顺亲王府派人至贾府来寻找戏子琪官儿。这是两个护官符之间的矛盾。贾环告状成了宝玉挨打的催化剂(嫡庶之间矛盾),宝玉被以“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的罪名,挨打。宝玉挨打,意味着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人才问题的重要性。垂死挣扎。封建正统卫道者与叛逆者的冲突。各种人物粉墨登场:袭人是内定的小老婆,字里行间充满私情,出言粗鄙,教养缺乏。宝钗语言有修养,少女心理微妙。黛玉两眼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你从此改了罢!”从标点看:希望改了,又不希望该,矛盾!题帕定情,宝玉、黛玉旗帜鲜明的结合起来,共同走叛逆道路的标志。不仅是爱情的叛逆,而且是叛逆的爱情。
48.贾珍是纨绔习气的集大成者。尤二、尤三姐是其妻尤氏的异父异母的妹妹。二姐堕落不仅有个人原因,更主要是宁国府淫荡环境使然。柳湘莲云:“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凤姐害死二姐,实施了一系列阴谋诡计:一是迎骗入园,二是清除“君”侧,三是操纵官司(唆使尤二姐的未婚夫张华告状,打点都察院)四是大闹宁府,五是沽名钓誉,六是斩草除根,七是造谣装病,八是借刀杀人,九是烧香拜佛,十是猫哭老鼠。贪婪狠毒、狡猾奸诈、纵横捭阖、诡计多端、口蜜腹剑、心狠手辣的两面派。杀害尤二姐的罪魁祸首是贾珍、贾琏、贾蓉。凤姐唆使张华告发,“就告我们家谋反也没事的”后来被政敌侍郎、内监、御史利用,作为查抄贾府的公开理由,因而是贾府死而不僵阶段的又一大事。尤三姐勇敢执着的追求爱情,但传统的贞操观,封建习惯势力迫使她选择了自杀。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封建礼教仍然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任重而道远。
49.第74回前后抄检大观园,暴露了贾府内部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首先,金陵甑家被抄是贾府被抄的预兆。唯恐受到牵连。其次,投亲的人越来越多,政治气候不利,四面楚歌。再次,大观园内外一再生事。主子心烦意乱,草木皆兵。秀春囊引起,将政治事件烙上桃色印记,构思奇妙。傻大姐捡得,邢夫人陪房王善宝家的向王夫人告晴雯的状,王夫人称像林妹妹的,……心眼里看不上那狂样子“黛玉一落千丈。王熙凤说只抄检咱家人,却又去抄潇湘馆,林黛玉是怀疑对象。抄检路线是宝、黛、探、李纨、惜春、迎春。第一个搜查的重点是受害人晴雯。对抄检表示强烈反对的是探春。打了王善宝家的嘴巴,斗争矛头直逼奴才背后的主子,为庶出的子女挣了一份光,而且为被欺负的奴才出了一口气。在入画的箱子里搜出贾珍赏给入画哥哥的靴袜等物,惜春胆小,心里害怕,入画哭着求饶。迎春丫头司棋是王善宝的外孙女。被搜出”一双男人的锦带袜并一双缎鞋,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帖儿,这贴儿是其表弟潘又安写给司棋的情书。王善宝家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司棋敢作敢当,值得称道,无惭无畏。秀春囊的主人的确是司棋。她与表弟潘又安从小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产生爱情,纯洁、健康,带有叛逆色彩。值得肯定同情和歌颂。她们最终殉情而死,是对她们反封建的爱情的礼赞。晴雯被逐,入画遭撵,司棋自杀,而贾宝玉却没有任何收敛,更加肆无忌惮。不顾身份去探视晴雯,为她洗碗倒茶,表达关爱之情。晴雯剪指甲,送贴身旧红绫袄,纯真爱情。宝玉专门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的悼词。
50.《红楼梦》第81-120回,是贾府烟消火灭阶段。人物搬出大观园。其间光景有三年,宝玉16-19岁。高鹗续写的后40回大至完成了悲剧结尾,写了死亡、抄家、奴隶的反抗逃跑以及宝玉出家,因而是成功的。不过续书也有缺憾,主要是写到“家道复初,兰桂齐芳”,宝玉中举,有些人物的结尾不符合作者原意。(最突出的是王熙凤,其判词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京陵事更哀。”大多数人同意王熙凤日后被休,哭向京陵娘家一说,现行《红楼梦》第114“王熙凤历幻返京陵”结局不合原意。)贾府衰败的原因是金钱和权势的丧失。衰败的标志是败家、抄家和出家。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主要表现为: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仕途经济,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在婚姻爱情问题上,宝玉有三点局限:意淫、泛爱、移情。贾宝玉具有新思想,是初步民主思想的萌芽,表现为尊重人的价值、女尊男卑、主奴平等。《红楼梦》重点写爱情婚姻问题。这是小说的题材内容以及所需表现的主题所决定的。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直接表现为反封建的主题;用爱情描写还掩盖了某些政治斗争描写。《红楼梦》描写贾府的衰败具有典型意义。
51.重要人物死亡:第95回元春薨逝,意味着贾府后台倒塌;第97回黛玉焚稿断痴情,主要人物夭折;第110回贾母归天,封建宗法偶像失灵;第114回王熙凤病死,当家人管家婆死亡,封建大厦顶梁折断。这些人物的亡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贾府的破败。
52.第105回查抄宁国府,是贾府破败的重要标志。
53.奴隶逃跑反抗。贾母病逝时荣国府的花名册上统共只有男仆21人,女仆19人。元妃省亲时,奴仆一百多人。(死、逃、反)第111回周瑞干儿子何三,因和人打架,被撵在外,遂趁贾母病逝出殡、举家忙于丧事之际,便带了几个有通天本事的朋友夜劫贾府,连尼姑妙玉也被劫走了。这是奴隶反抗的缩影。宝玉出家,意味着贾府子孙不孝,后继无人。这也是贾府彻底败落的重要标志。
54.贾府被抄的真正原因是钱财和权势的丧失。由于贾府经济上钱财亏空,后手不接;政治上后台倒塌,丧权失势。其他人抓住这两点,整治贾府。贾府钱财丧失:入不敷出,宫里花用、在外浮借、地租所交不及祖上一半,用度比祖上更加十倍。主子升不了官,无法扩大财源。做官的“文”字辈,多是世袭。贾政只做到工部郎中粮道,不足称道,“玉”辈没有官,“草”字辈更没有。主子追求享受,恣意豪华,往皇上脸上贴金,还有亲友间的往来应酬,更有漫无休止的外祟。贾府权势丧失的原因:一是钱财越来越少。二是贾府主子资质贫庸,缺少才干,升不了大官,影响了权势,这是关键。三是史、林、薛家早在贾府垮台之前就寿终正寝了。贾家势单力薄,必然崩溃。四是元春早逝,后台倒塌,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以至抄家。贾政罢官,王子腾拜相奉调进京却死在路上,人才断气,朝廷说他贪污,要追究赔偿,由其弟王子胜、王仁偿还。抄家是总爆发,是内外夹击的结果。内有鲍二、何三勾结告发,外有太监、郎中攻讦作怪,直接导致查抄宁国府。
55.出家问题。贾府中男人没有人才。三种类型:一类是贾敬,热衷于修道炼丹,荒唐透顶;二类是贾赦贾珍,满足于淫乐;三类是贾政,道貌岸然,是恪守封建礼教的正人君子。(这三种人都不能解决家庭问题。贾政上不能为官,下不能管家,有不能过宝玉式的风流诗酒生活。贾府中没有一个有德有才。贾赦花白胡子,妻妾成群,还逼娶鸳鸯为妾;贾珍、贾琏专在女人身上下功夫,吃碗看锅,贾环趁人之危,出卖巧姐,一代不如一代。其他几家:王家王子胜请人送寿礼,被王仁捞进腰包;王仁发死人财,发讣告叫人家送礼;王仁伙同贾环出卖外甥女;薛薛家薛蟠一味吃喝嫖赌,把“唐寅”读成“唐黄”,唱曲不能入耳。)四大家族的主子,只有宝玉略可望成,却走叛逆道路,本来有希望继承家业的有出家了。宝玉有两个绰号:一是“富贵闲人”(第37回,宝钗所送),另一绰号是“混世魔王”,带有贬义,有不务正业,不服管束的内涵,一定程度上概括了贾宝玉叛逆性格特征。他反对封建礼教,不尊重自己的地位,专在内帏厮混,是对礼教的违拗和亵渎,出家是对孝道的背叛。《姽婳词》表现出强烈的叛逆色彩,应是贾府被抄没,宝玉坐牢的主要原因。他反对仕途经济。把讲仕途经济的学问称为混账话。反对仕途经济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他生性不喜读书,指斥八股文为“饵名钓禄之阶”,视热衷功名者为“禄蠹”、“国贼”,不愿交接士大夫。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贬斥程朱理学。他进家塾则大闹学堂,平时好读闲书,杂学旁收。挨打以后以养伤为名将书本置之脑后,与黛玉形成默契,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封建家长态度是明朗的,他却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第34回题帕定情之后他更加坚定执着了。第36回,宝玉在睡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突出了宝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特征。综合起来看,宝玉的叛逆并不彻底,更多停留在言论上,行动不很多,有极大的妥协性。这与他在生活、礼教方面对家庭的依赖有关。
56.《红楼梦》爱情描写作用的三方面:首先直接描写了反封建主题,歌颂了叛逆爱情。小说着力描写了宝黛建立在反封建基础上的爱情发生、发展到默契毁灭的全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而对于宝黛爱情悲剧则表示出同情和歌颂。其次,用爱情描写来烘托封建贵族家庭衰败的情况。元春加封贵妃的高攀;迎春误嫁中山狼孙绍祖的低就;政治目的探春远嫁;尤二姐私情苟合;司棋、小红自由恋爱。贾家衰败征兆。又此,用爱情描写掩盖了某些政治斗争描写。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利用爱情纠葛夹枪带棒抨击政治。
57.最后,《红楼梦》描写贾府衰败的典型意义:小说通过贾府衰败过程的描写,有意无意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必然崩溃的趋势。从《红楼梦》描写的内容看:小说以贾府作为描写的重点,扩大到四大家族。由封建官僚、地主、皇商的家庭生活涉及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宗法观念,等级森严,宝玉从父母门前经过下马)矛盾种种:荣宁两府矛盾,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父子、兄弟、妯娌、嫡庶矛盾(贾琏被贾赦毒打,贾赦批评贾母偏心,邢夫人和王夫人暗斗导致抄检大观园,贾环母子串通马道婆谋害宝玉。)外部矛盾:忠顺亲王府长史官来贾府寻找一名戏子,宝玉便遭鞭笞;贾府与太监、侍郎等官宦的矛盾,表现为太监一而再,再而三的索贿。主奴矛盾:王夫人等逼死金钏、晴雯、司棋,撵走入画。贾珍与乌进孝为租银的争执属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58.《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一、逆向而动的两股人流。是甘当“猢狲”,还是直立为“人”是红楼人物作出历史择抉时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股,趋向于人性,千方百计地要挣脱奴性的桎梏;另一股,趋向于奴性,自己为奴还要强迫他人为奴。
《红楼梦》人物序列的特点是:第一,两头小,中间大,像宝、黛晴雯这些热烈向往人生自由、追求个性心灵解放的人物是少数;像贾母、贾政、薛宝钗、花袭人这些甘当“猢狲”,奴性十足的人物,也是少数;更多的是介乎两者之间,个性和奴性都不太自觉的“人猿”和“猿人”。第二,阶级界线模糊。维系《红楼梦》里众多人物的,主要是思想意识上的去就,离合关系,即:压抑“人欲”与褒扬“人欲”,维护“天理”与反对“天理”之间的矛盾关系。第三,相互制约,均为“逆水行舟”。在这个逆向而动的人物序列中,每个人都同时受到人性和奴性的牵引;而且,越是趋向于一“极”,就越是受到另一“极”的制约,这就使人物的性格进程变得十分迂回曲折,复杂艰难。
二、由“震中”向外扩散的悲剧人物圈。红楼人物不同质量的“人生价值”的毁灭,是构成人物系统的又一重要依据。在《红楼梦》中,作者打破了传统小说人物善恶两分,忠奸分明的“格套”,从而形成一种更为丰富复杂,也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传统悲剧以好人、坏人划分阵线,坏人毁灭了好人的模式也由此而被打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红楼梦》的悲剧人物系统是由层层扩散的悲剧人物圈构成的,每一个悲剧人物,都依据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质量,处于特定的位置上,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和毁灭,因而显出不同的悲剧意义。
三、历史螺旋的葬礼和更生。“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在“好”与“了”的蜕变与升华中考察人物的相互关系。事物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形上升的。作为封建末世的一部形象的历史,《红楼梦》没有因袭“历史循环论的旧套,它给我们展示历史轨迹,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圆圈,而是一条开放式的螺旋线。趋向于奴性、人性价值较低的那些人物,一般排列在“好便是了”的历史程序中;趋向于人性、人生价值较高的那些人物,一般都排列在“了便是好”的历史程序中。
四、从总体上归结《红楼梦》的人物系统,应抓住一个中心环节,那便是:“情不情”向“情情”的运动和转化。所谓“情不情”,是指贾宝玉不但用情于对自己有情的人,而且还用情于对自己无情的人和无知者。所谓“情情”是指林黛玉用情专一,只对那些有情于自己的表示眷恋和关怀。
59.贾宝玉从反叛的第一天起,就时时面对着招安的“黄旗”改邪归正吧,宝玉!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你留心仕途经济,就依然是贾府的孝子贤孙!伴随着呼唤,有溺爱、规劝、哀求、眼泪,也有企图“矫枉过正”的板子。宝玉先天不足——纨绔习气,视野狭小,思想空虚,每前进一步,总要受到奴性的内外夹击,使他苦闷、迷惘、彷徨,一步一回头,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同薛蟠鬼混,当贾芸的干老子,见了贾政就丧魂落魄,踢袭人、骂晴雯、逐茜雪。在金钏被打时“一溜烟跑了”,人性觉醒何等不易。幸好生活又在“夹缝”中为他提供了另外一些课堂,在“两小无猜”的外衣下发展同林黛玉的生死之恋,在相对清净的“女儿世界”中接受真善美的滋养,在目睹金钏、尤三姐、晴雯这些人的死亡之后变得深沉而又激愤。宝玉的直立为“人”的过程,是自觉而又不自觉。人性的“量”在增加,奴性的“量”在减少,出现了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但还没有脱胎为民主主义的新人,他是夹着“尾巴”做“人”的。
60.那一社会是容不得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存在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加以摧残和毁灭;众多的人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程度不同的苦难和折磨,分别在不同的生活领域感受到那一时代“天崩地裂:的震荡力。加倍的受到摧残的是那些具有较高”人性价值“的人物,宝、黛、晴雯等,因为他们的思想言行,总是有意无意地同那一时代的伦理道德,典章制度相抵触。越是具有“人生价值”就越是靠向“震中”,受到的毁灭越大,悲剧的意味也越浓;反之,越是缺乏“人生价值”,就越远离“震中”,受到的毁灭越小,悲剧的意味也越淡。
61.《好了歌》,显示了曹雪芹深刻的历史意识,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第一组,“好便是了”。这里的“好”字,指的是“功名、金银、姣妻、和儿孙”,即封建阶级及其仆从们,拼命追求的“妻、财、子、禄”。然而,这又是一种“好景不长”、“好梦难成”、“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好”,其结果只能是走向绝路,“荒冢一堆草没了”,“即到多时眼闭了”,“君死又随人去了”,“孝顺儿孙谁见了”!这里的“了”,指的是封建“百足之虫”必然死亡的命运,一种劫数难逃,家亡人散的悲惨结局。第二组,“了便是好”。这里的“了”字,应读作“了结”和“了却”。所谓“了结”,即对前面所说的那种虚幻的、罪恶的、自欺欺人的“好”有所认识,进而大彻大悟,不再为鲜花着锦、富丽堂皇的华裳所迷惑,了如指掌地看到它的种种病态、丑态。所谓“了却”,即割断同虚幻之“好”的联系,干脆忘记了“功名”忘记了金银、姣妻、儿孙,从而超凡脱俗,进入新的境界。这种境界,便是真正“好”的“神仙境界”——它风景秀美、人物姣好,没有肆虐的“风刀霜剑”没有肮脏自私的人欲,许多“清净女儿”平等相处,亲密无间,并能成就“一番事业”。
62.《红楼梦》的人物关系是不稳定的。最初,贾宝玉等人天真地用情于“不情者”,贾政等人出于虚伪的道德和斗争的策略,也能够用情于“不情者”,人际关系显得比较平稳,后来随着矛盾的激化,斗争的深入,这种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就被打破了。贾宝玉等人开始向情情的方向转化,善善、恶恶、扬美、抑丑,情绪变得异常昂扬而激愤。贾政也开始向另一种“情情”的方向转化。这实质是调集封建势力,组成临时“统一战线”以扑灭“不情者”的斗争火焰。
63.宝玉论:
一、今古未有之一人:首先,在贾宝玉丰富的个性因素中积淀着人类的某些普遍的人性特征,是人类追求纯洁的爱及自由、平等精神的艺术表现。宝玉那些令人瞠目的“怪癖”和“乖张”,总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体现着普通人的主要特征:其思想遵循着人们通常的思维规律;其行为,与人们社会实践的一般方式相一致;其情感表现出普通人酝酿和宣泄喜怒哀乐的生动性。其次,从宝玉性格的内部结构来看,他那些惊世骇俗的个性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同其他许许多多极普遍、极常见的个性因素纠缠在一起。这样,当他的性格步履向前“今古未有的”奇、绝境界突出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带上了世俗的风度和普泛人情的尘埃。最后,其性格特征表现为既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诸多精神要素,又以独特的感受力和创造性为中国文化人格提供了全新的内容。
二、“童心”的灵光。首先,宝玉是以对女性的“清净洁白”的美好世界的维护表现出他的“童心”的。贾宝玉把“人”分成两类,归返“自然”的一类和失却“自然”的一类;所谓“女儿”和“男人”,只不过是他独家发明的分别贴在两类人身上的标签罢了。他高举着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的思想旗帜,说到底是对”人“之”魂“的召唤。其次,宝玉的”童心“还表现在他与世俗社会扼杀人性中最美好情感的各种礼法秩序的抵触与对抗上。我们应当把贾宝玉的“人论”放到明清之交那个“天崩地解”的社会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从启蒙思潮的澎湃和幽咽中追摄宝玉“清净”之人的踪影。再次,宝玉的“童心”,又表现在他对于被社会所污染、摧残与毁灭的美好事物的拯救与挚爱上。
三、弱的天才。宝玉是弱的天才,他的忧郁与犹疑,多情善感与无力承担责任,妙语神解与行为能力的缺乏,都构成了强烈的悲剧色彩,使他的性格既有天才的光辉,又有一种弱者的悒郁与无奈。首先,宝玉性格“弱的天才”特征同宝玉情感的深沉性相关。在宝玉的情感天地里,很少有庸俗肤浅,无病呻吟的东西;他抒发的往往是悲剧人生的至清至感,一种深而广的忧愤。其次,宝玉“弱的天才”性格,还蕴藏在那丰富复杂的情感内容之中。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心情魔态几千般”,其情感世界,交织着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经纬。第三、宝玉“弱的天才”性格特征,还体现于其内在情感的“焦点”——“痴”上。“焦点”即汇聚所有情感能量的中心点。情感焦点的凝铸,可以使深沉、丰富、跳荡的情感流水,从各个方面汇聚到一起来,形成一个内涵深广、传神的“泉眼”,这是灵魂的“眼睛”。宝玉作为“绝代情痴”放射出了人性中最为夺目的光彩。第四,说不清宝玉“终是何等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是一个有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思想、情欲、能力、美德、恶习的统一体,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人们很难用三言两语将他描述,宝玉形象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意会于心,不可言传的审美感受,“这一个”宝玉是由许许多多的“宝玉”组合而成的复杂的形象统一体。在贾宝玉的性格世界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社会人之间的吸引和排斥,而是许许多多个“贾宝玉”之间的关系,用黑格尔的话说,即本身统一的“自己和自己发生关系的主体的个性”。
曹雪芹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天才,成功的展示了各种“贾宝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叠印。这是指大同小异的“贾宝玉”之间的相互“接力”、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二是交切。一些差异颇大的“贾宝玉”在相互摩擦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切点”,这样就加强了宝玉性格世界内部的凝聚力。三是逆反。这是出于对立状态中的“贾宝玉”,如何相反相成,在深刻的心灵撞击中保持了自己的整一性;使读者从南辕北辙的性格踪迹中,寻觅到主人公的人生坐标心灵天平的实际支撑点。
64.黛玉论:
一、论黛玉的性格特征:第一、黛玉性格的一个主导方面是她的叛逆精神和高尚境界。所谓叛逆精神,是指黛玉对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一些行为规范和主要的价值准则的反叛。而高尚境界,是指黛玉的人格精神所达到的完善性的标志,是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的价值体现。第二、黛玉的性格世界中,又具有敏感、多疑和伤感的性格素质。敏感是指对周围的人与事具有超乎寻常的感受力;多疑,则是由于自己的身世而形成的自卑感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本能的防御机制,即时时刻刻防备意外的伤害。但是这种伤害总是无法逃避,甚至也是难以反抗的,所以这也形成了黛玉性格中挥之不去的伤感。曹雪芹为这种性格素质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养料,使他不断充实,变得相当活跃,充满生气。第三、在黛玉的叛逆精神中,黛玉的性格素质又显得娇贵、清高,带有相当浓厚的贵族气味。一方面,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不可摆脱她那贵族本性的羁绊,她对封建秩序的反抗,说到底,只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反抗。另一方面,黛玉的贵族精神又是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价值的,即对自身尊严的捍卫与高扬。贵族精神本来是建立在人的等级制基础上的,但在那个尚无瞩望打破等级制的历史背景下,拥有一种贵族精神或在精神上保持一种贵族气质,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反抗的手段及精神高尚的标志。尤其是与奴性相比,更是如此。第四,黛玉的性格又充溢着诗性的芳馨,使她的反叛精神带着一种诗意的激情和神韵。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表现了卓越的诗歌天才,诗魂,总是从她的言谈举止中飘散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林黛玉的诗人气质里更多的带有叛逆者与求索者的基因。作为林黛玉主导性格的叛逆精神,并没用“唯我独尊”,单独突出,它总是自然地、巧妙地把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其他一些性格素质里去,从而使丰富复杂的非主导性格素质,也曲折地、或明或暗的射出叛逆精神的光彩。这种情形的出现,只有从“渗透”与“凝聚”的矛盾关系中寻找答案。
二、论黛玉的性格演变。林黛玉的叛逆性格是和她的叛逆爱情一道成长的。她和贾宝玉的爱情从萌动到被毁,大体上经历了这几个阶段:试探、定情、相对和谐、冀求婚姻归宿、落入“机关”、情断人亡。在每一阶段中,黛玉的性格保持一种主要的特质,但又不是凝滞的。随着人生旅程的延伸,生活环境的变化,各种矛盾线索的扭结和牵动,她那“单一的杂多”的性格,总是不断地有层次地向前推进。可以就“赠绢”、“忆绢”、“焚绢”几节,对黛玉的性格演变作一番分析。“赠绢”是宝、黛二人的定情标志。从此以后,他们的爱情生活由试探阶段进入了相互体贴、相对平和的阶段。由于赠绢定情,她已经明确地把贾宝玉作为终身伴侣来爱护,来关照了。他们之间,开始了一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爱情生活。“忆绢”则是黛玉性格演变的又一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爱情的必然归宿——婚姻——的无力自主和悲观情绪,黛玉的性格中出现了对于既有社会秩序的幽怨、怀疑与愤恨的因子。“焚绢”激起黛玉在反叛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她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作最后的抗议。焚绢,便是这一冲刺的最初闪光和起步信号。
65.林黛玉是花之魂,诗之骨,月之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温柔富贵的华丽家族中,是她最先、最敏锐地感应到肃杀、严酷而衰败的氛围。
66.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像一位高傲的公主那样君临人世,谁也触犯不得,稍不如意就要闹得不可开交,连紫娟都批评她“太浮躁”、“小性儿”、时常“歪派”人,支撑黛玉整个性格的一种力量是:憎恶封建道德,捍卫纯真的爱情:斥责李嬷嬷是因为她用贾政的权威和仕途经济一类说教来制约宝玉;揭露花袭人,是因为这个效忠主子的奴才显得那么庸俗卑下、伪善和缺乏人性;挖苦宝玉,是为了借题发挥,表示自己对这一幕有意抬举宝钗的闹剧的不满,以及对宝玉过分亲近宝钗的言行的警戒。黛玉的高傲与她的反叛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相关,与她对人身的自由与平等,以及真正的两心相应的爱情追求相关。
67.林黛玉敏感多疑和伤感的性格素质,始终被笼罩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里,那就是叛逆!叛逆精神的执拗的注入,使林黛玉的泪珠儿沉重了,叹息声急切了。黛玉的多愁善感,悲戚流泪,并不是闲得发愁的贵族小姐的无病呻吟,而是承受着封建末世的时代压力,从纯真美好的心灵深处,发出的破裂的声音!失去双亲、权势,等于失去了一切:人格、尊严、发言权、婚姻问题上的起码要求。封建私有制的磨石隐秘的、无情地碾碎了她高傲的心。她的每一种疑虑、每一声叹息、每一滴眼泪都是情感焦点的爆炸和迸射:越寄人篱下,越是要维护人格的尊严;越是在爱情问题上没有希望,就越是要把绝望和期望反复咀嚼,夜夜品味。历史的必然,生活的逻辑,诱发和强化了林黛玉的叛逆精神。
68.封建贵族阶级的偏见和教养,在黛玉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鲜明的“胎记”,使她的性格世界不能不纠缠着娇柔的、易脆的藤蔓。
69.黛玉诗情喷发的泉眼,就是她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的爱情与自由。《葬花辞》,落花,使黛玉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触发了她的点点愁绪和满腔悲愤。她抗议:“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向往“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诘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宣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哭诉:“尔今死去侬收藏,未卜侬身何日丧?”哀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的歌声,明显的应和着林黛玉叛逆性格的主旋律,使黛玉的诗人气质里更多地带有叛逆者与求索者的基因。
70.宝黛二人主导性格的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曹雪芹为两人准备了两个雅号:“混世魔王”、“颦儿”。宝玉的叛逆性格带有较多的浪漫色彩,而黛玉则带着浓郁的现实主义味道:宝玉是在“厮混”、“顽劣”的掩护下进行叛乱,黛玉是在弱不禁风的外衣下抵挡时代的风雨;宝玉时常用痛骂“禄蠹”来震撼贾府的殿宇,黛玉每天用心酸的泪水来浸润叛逆的种子;宝玉着了魔似的要把“怪僻”行之于外,黛玉力不从心地把守着自己灵魂的窗户;宝玉对生活存在着较多的幻想,黛玉对生活始终紧皱着眉头;宝玉用悬崖撒手、同归于尽的方法来攻击封建世家,黛玉用只求速死的手段去敲响抗议与控诉的钟声。这一切,使我们对宝黛二人的主导性格产生了一种印象:宝玉是任性的脆弱,黛玉是脆弱的任性。
71.赠绢,使她惊喜痴迷;忆绢使她沉吟思索;焚绢激起她对整个贵族世家的加倍仇恨。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给人们留下了一句未了的呼叫:“宝玉!宝玉!你好……”
72.宝钗论:
一、论宝钗的性格特征。㈠注重现实的功利是宝钗性格的重要特征。在宝钗的性格中存在着某种商人的气质,那就是把金钱看得比较重,在人际关系中注意交换。她劝宝玉“上进 ”,“在大事上用心”希望宝玉能够在那一社会所倡导和规定的主流价值观念下进入名利之场,挣一个前途,获得功名利禄,表明她的人生目标的功利取向。在人际关系中,她更注重的乃是以笼络的手段广施恩惠,而获得最大的利益。㈡宝钗性格的另一特征是世故而虚伪。所谓世故,是指通晓人世间的各种表现的社会价值规范之下的潜在的规则。宝钗在处理事情时,善于趋利避害,利用人心、人性中潜在着的各种东西 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因为宝钗实际上遵循的是潜隐着的规则,所以她表面上的温柔敦厚就不能不是一种虚伪,在宝钗待人接物的处事哲学“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之中,除了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指归的自私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己知”当作“不知”的虚伪,所以她的谦恭与她实际上的才能、才华不相称,她的对人厌恶而表面仍然春风满面,就都是虚伪的最充分的表现。㈢宝钗性格中存在着冷静甚至冷酷的高度理性特征。由于洞悉了人事间的一切关系都随着利益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宝钗就冷却了对他人乃至对一切生命的情感,而让冷冰冰的理性计算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二、论宝钗的性格矛盾。㈠“做人”与“恋爱”。王昆仑在《薛宝钗论中》精辟地概括说:黛玉是恋爱,宝钗是“做人”。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宝钗世故的“做人”中,追求恋爱的成功也是异常重要的一个目标。一方面,她看到了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反感;另一方面,她确实看到宝玉的才华、柔情与细心等方面的优点。更重要的,作为一名少女,对自己的初恋对象,也着实是投入了自己许多心力与热情,这在小说中有多处描写。我们不能因为宝钗的虚伪与冷酷而抹杀她性格中的这一面。㈡“冷与热”。在宝钗表面冷冰冰的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下,隐藏着极其热中的功利心态。但是,宝钗的“热”又不总是负面的,其中包含着一些积极的因素。这就是青春的生命热情的迸发与开放。㈢“儒”与“道”。探求宝钗的性格根源,我们不能不看到她被人们认为是“假道学”的东西,并不都是虚伪的。因为那都是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儒家思想所熔铸而成的。不过,在宝钗的性格中,还有道家的“装愚守拙”的一面,即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掩盖起来。用谦卑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宝钗身上的儒道思想的冲突,不仅表现了她性格矛盾的深层原因,而且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曹雪芹对中国精神世界的反思。
73. 《红楼梦》是一部为“闺阁昭传”的书,曹雪芹的“红楼”悲剧是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而上演的。“金玉良缘”是金钱与权力的结合,“金锁”象征“富”,“玉”象征贵。玉作为封建社会礼器的代表,正是贾府高贵门第的符号。“木石前盟”则是一种与功利无关,而纯是出自天然的情感誓约。金玉与木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74.凤姐论:
一、“都知爱慕此生才”㈠凤姐的经世济国之才。“家”作为一个社会的基层单位,是包含着封建社会“国”的所有生活结构与生命根源的细胞。凤姐的“协理宁国府”也就表现了她的经世济国之才。在凤姐的“经世济国”式的行为中,显示了封建政治不可化解的矛盾。一方面对积弊与祸端的洞察力,另一方面是治家理国者本身一旦获得权力后必然的弄权贪酷,从而使任何天才最终都只能愈力愈勤愈不至。㈡凤姐的语言天才。凤姐的精神、气质以及性情风韵在她的语言才能中得到最为充分的展露。她要求的是刚健而婀娜的女性语言,决不迁就那种纤弱的病态的语言趣味。这当然反映了凤姐这样的以干“大事”、抓“主脑”为人生目标的干才的沉浸与柔情与温馨世界中的小儿女情态的不满,但她这样的主张本身体现的精神却不能不说是健康而有爽朗之气的。凤姐的语言又决非枯燥可厌的,而是充满了机智与幽默,甚至可以说体现了一种难得的智慧。㈢凤姐的生存智慧。凤姐被称为“辣子”,表明了她的性格中存在的无赖与撒泼的智慧,一方面是对上的,一方面是对下的,其要害都在于取得某种打破既有规范的权力。由于纲常的松弛与家族中男人的或贫庸或无耻,人际关系中主奴之间的纷争也日趋激烈,凤姐的生存智慧就成了应付这种局面的直截了当而见效甚快的苦口良药。虽然她永远是从自己的生存目标出发的,但趋向目标中燃烧出来的才能却是照亮“红楼”的一种炫目而又奇诡冷峻的光芒。
二、“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而“太”,其过失在于这种聪明与算计都超出了道德的底线。在扩张其个人欲望的过程中伤害与摧毁着别人的利益乃至生命。”太聪明“就是聪明表现在对别人生命价值的漠视,对别人的情感世界的漠视和鄙夷,以及对异己者的的无情剿杀。凤姐是贪婪而自私的。她的“机关算尽”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权”和“利”。“太聪明”的结果是贪婪的欲念毁灭了她内心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三、“凡鸟偏从末世来”:曹雪芹在“康乾盛世”烈火烹油般的气势中,却已经嗅到了末世的气息。《红楼梦》中有那么多神经过敏的“悲谶语”“感凄情”,以及种种“异兆悲音”,都是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在最繁华时感觉到最悲凉的历史趋势。凤姐在这样的气息中的一切努力、挣扎与苦心的奋斗,最终只能是徒劳而悲惨的。凤姐永远是拣高枝儿栖息的。她飞得越高便越能摆脱各种各样的限制,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并且在权力的顶峰上主宰着别人的命运。但是,凤姐又毕竟是“凡鸟”。这不仅是因为她作为女性而无可改变的宿命,更重要的是她的性格中存在着与世俗社会的“权”与“利”胶着在一起的坚硬内核。与她的才能,凤姐的德操把她降落至”凡鸟“的位置上来。以“凡鸟”与“末世”相结合,则凤姐的一切作为都无可挽回地把贾府及她自己推向一种“昏惨惨私灯将尽”的境地。“末世”的腐朽败落的机制使得任何可能成为凤凰的人物都容易“风尘肮脏违心愿”;而“凡鸟”们贪婪无厌与恣意妄为又从总体上加速了“末世”的到来。曹雪芹对凤姐的刻画,是投射着某种深邃的历史观与人性观的。
75.王熙凤又具有可以亲近的品质与性格。贾府上下,有怕她的、恨她的,有尊敬她的,她有一种强烈得难以抵御的魅力。凤姐没有什么文化,却有着永远的机智、巧慧百出的天才;她洞明世事,看穿了各个人的心思与欲望,并且能够巧妙地加以利用,但是她却有着一种无形的亲和力;她敢于杀伐决断,在治家理财上显示了大略雄才,但是自己浮华而无能的丈夫却能够轻易地制服甚至离弃她……她像猫儿一样可爱、狐狸一样狡猾、狮子一样凶猛、豺狼一样凶残、贪婪而且卑劣,最终像一只被咬伤的野兽那样孤独无助而可悲可悯。她照出了男性世界的衰落腐化与无能,却又在女性世界的清净优美中加入一种势力而庸俗的毒素。
76.凤姐深通传统政治的黑幕,两面三刀,“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在“毒设相思局”“借刀杀人”等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成功。凤姐“千古文章未尽才”,在一个大家族的兴衰中只能“弄小巧”、逞小慧,无论如何都只能说是一种悲剧,既是男性世界的悲剧,更是女性世界的悲剧。
77.凤姐的出场是文学史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著名篇章;凤姐曾有一段关于口语的理论,是为口声“简断”而伶俐的丫头小红而发的,代表了她的“语言观”:“好孩子,难为你说的齐全。别像他们扭扭捏捏的蚊子似的。嫂子你不知道,如今除了我随手使的几个丫头、老婆之外,我就怕和他们说话。他们必定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咬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他们哪里知道!
78.贾母以及李纨等都曾指出凤姐性格中泼辣的一面,称她为“凤辣子”,有着“泼皮破落户”一样的无赖与强悍。所谓“辣子”,泛指光棍流氓无赖与撒泼的智慧,对上,则需要特殊的恩宠与宽容,这方面需要奉迎投合在上者的欲望,另一方面又需要把握住他们的弱点与软肋所在。她运用出众的智慧与魄力,时时处处投合“老祖宗:的心意,获得荣宁二府最高统治者的宠爱,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 ”,让一切人都无法撼动自己的地位。一旦发生某些险变不测,她就抓住贾母的弱点,用软性的撒泼逼“老祖宗”就范。对待下人,凤姐恩威并重,而更多地用威权和辣手来进行征服。由于泼皮无赖都有的“不信邪”的放肆无忌惮,凤姐“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鲍二家的,借剑杀尤二姐等,都是因为:“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泼皮的“泼”是不在乎什么社会规范与道德说教的,无法无天而又把自己的行为放置在现实权力结构可以允许的范围之中,最大限度地:“用足政策”,泼皮之“皮”则是毫无羞耻地扯破各种伪装,用无赖的手段对待一切已有或可能有的批评。
79.凤姐是贪婪而自私的,她的“机关算尽”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权”与“利”。她深谙权力的秘密,但是她掌握权力的最终目的,却不是挽大厦于将倾,秦可卿的托梦并没有被她认真对待。相反,她的行为推波助澜地促使大厦更加快速、彻底地倾覆。与贾母的关系是凤姐聚敛钱财的重要支点,她懂得欲取先予的道理,用尽一切方法来满足老祖宗的贪心与好胜心,而暗地里却是贾母的钱都敢打主意的。
80.“我来迟了”凤姐出场时的话似乎有着某种宿命的色彩,她来到的时代不对头,没有赶上好时候,反而碰上了末世。凡鸟合起来是鳳。荣宁二府中,凡是需要凤姐付出心力的时候,总是各种各样的事故与险作,而凤姐也总是不辱使命,即使是自己已经日薄西山,但仍然“恃强休说病”,而“知命呈英雄”,“日暮途穷,则倒行而逆施之”,硬着头皮坚持下去。就这个意义来说,凤姐仍然是人中的凤凰,是高高地飞翔于荣、宁二府的世俗世界之上的高贵而凄迷的神鸟。凤姐永远有着高超而明亮的眼光与眼界,在女性中她是唯一能够在“家”与“国”的密切联系的天地中施展才能的女中豪杰。凤姐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一种令“红楼”中所有的男人、女人都必须仰视的位置。凤姐恰似对从肮脏腥臭的阴暗角落中攫取“腐鼠”有极其强烈的热情。她只能是一只卑污的凡鸟,在灵魂的天地中永远也无法飞越俗世的羁縻。“末世”的腐朽败落的机制使得任何可能成为凤凰的人物都容易“风尘肮脏违心愿”;而“凡鸟”们的贪婪无厌与恣意妄为又从总体上加速了“末世”的到来。
81.艺术特质论:一、《红楼梦》作为一部“诗体”小说,是曹雪芹以诗人式的创作冲动投入创作的。创作冲动是作家内在激情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它驱使作家把自己的经验感受与想象迫切地表达出来,把创作意图付诸艺术实践。诗人的创作冲动更多地体现为“以情写情”的个性情感的抒发,所以无论诗人所写的内容是什么,都带着强烈而浓郁的抒情色彩。其次,在《红楼梦》中着意经营了诸多诗的意象。这就使《红楼梦》具有了很浓很浓的象征意味。《红楼梦》众多的意象之中有一个“君临”一切的意象,它便是“红楼”。再次,《红楼梦》的诗性特质还体现在曹雪芹将诗性的高雅与小说的“俗性”进行的融合与升华上,使中国古典小说真正获得了“诗魂”。
二、《红楼梦》的艺术精神中,贯穿着曹雪芹对于世界、人生的哲学思考,是一部寻觅精神家园的杰作;小说渗透着一种形而上的意味。《红楼梦》从女娲补天写起,并以具有哲理性的神话结构全书,是小说自始至终都具有形而上的意味。《红楼梦》就是写一块被遗弃的“多余的”石头寻找精神家园的历程。《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辞》和第七十八回的《芙蓉女儿诔》,可以反照出曹雪芹寻觅精神“家园”的内心踪迹。三有、《红楼梦》的艺术特质中,又体现了曹雪芹深厚的历史意识,他是以一种宏观的历史视野来安排自己笔下的艺术世界与人物命运的。首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错乱历史时空的手法,来表现其对于历史的形而上的思索。其次,四大家族的衰亡在《红楼梦》的艺术表现中,又与封建社会整体的衰亡史联系了起来,揭示了封建社会结构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最后,曹雪芹的历史意识又是通过其悲剧意识表现出来的。曹雪芹的历史意识正是在“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宇宙意识与对古往今来的历史反思中而形成的,在《红楼梦》的艺术构造中,曹雪芹形成了对自己对于人类历史的反思的“一家之言”。
82.《红楼梦》中的思想意识、人物性格以及社会历史背景,都是曹雪芹以天才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的。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是凭着“满纸荒唐言”而倾诉与挥洒的,作者的“痴”情痴意,作品的真正意味是迷离恍惚,难以索解的。
83.所谓艺术特质,就是一部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特殊性质。
84.《红楼梦》被誉为“诗化小说”,他的许多男女主人公都有自己的“任凭灵智飞翔、任凭感情燃烧”的“诗的国土”。诗歌的个体经营色彩比小说浓重,诗人可以理会“大众”的口味而自顾自地独家抒怀,独自吟哦,小说则要求尽可能的“从众”、“从俗”,很少有自己写给自己看、自己说给自己听的作品。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比较明显地以诗人的冲动来写小说的当推曹雪芹。诗歌比小说更突出“我的形象”,更突出“我心”、“我情”和“我意”。诗人的创作冲动更多的是和自我宣泄、自我表露相关。曹雪芹“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他是一位以倾泻自己心灵血泪为基本写作动因的小说大家。《红楼梦》字里行间浸透了曹雪芹的辛酸血泪,他胸中郁积着许多忧愤、烦恼迷惘、失望、旧恨与新仇。中国古代小说历来与“史”——正史和野史 ,与“论”——正端的和异端的,“趣”——雅趣和俗趣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曹雪芹的“小说”则主要成了“情”的载体,他的《红楼梦》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以小说面貌出现的《离骚》。
85.曹雪芹着意经营的“红楼”意象,乃是他心中的“楼”,那是他行神如空、行气如虹、饮酣视八极,在浮想联翩的澎湃诗思中建构起来的象征性楼台。这座“楼”,是难以捉摸的,却又是合目思之“灿然于前”的。曹雪芹将他对整个世俗社会的观照都在悄然凝思中化成了一座气象万千的“红楼”。“红楼”是充实的,是“真力弥满”而“万象在旁”的。与“红楼”相类似的意象还有那虚幻而飘渺的时空统一体“大荒山”、“太虚幻境”等,都在全书的总体构思上留下了诗意经营的轨迹。
86.《红楼梦》的艺术视野是十分开阔的:忽而是香烟缭绕、花影缤纷的元妃省亲、忽而是茅檐草舍庸俗寒酸的袭人探家;忽而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雅境,忽而是虚伪势利、追逐铜臭的市民心态;从衙门到娼门,从书斋到村野,从殡仪到婚礼,万象如云,雅俗易趣,交织着行行色色的生活经纬。曹雪芹从日常生活本身发现蕴藏着的哲理与诗情。“雅”的贵族生活有其卑污,而世俗生活本身所散发出来的人情人性之美是《红楼梦》诗意的源泉。《红楼梦》里的“俗人”“雅人” 血肉丰满,生气勃勃,是因为构成他们性格实体的“细胞”,都是由世俗生活的“营养”培育出来的,都打上了各自生活圈子的鲜明的印记。每个人物,都散发着世俗原野的新鲜气息,都闪耀着艺术珍奇的瑰丽之光,既可以巧夺天工,又能够归真返璞。第43回,贾宝玉野祭金钏,仪式后,有一段焙茗的即兴祝词。第79回,宝玉读罢追悼晴雯的《芙蓉女儿诔》,有一段黛玉的即兴评点。曹雪芹用精炼传神的笔墨,把焙茗的“俗”、“俗”情写活了,显示出一种净化人物心灵的“滑稽美”;黛玉的评点,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情契合,是对明日、芳草的热情赞美,是对“诐奴”和“悍妇”的愤怒谴责!黛玉的思想意蕴溢出了形式,显示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崇高美”
87.从诗情的抒发来看,曹雪芹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曹雪芹很少在书中直接抒怀,他巧妙地借助人物之口(实在憋不住),在更多情况下,他总是把自己仰天长啸和低徊吟唱,不露痕迹地寄寓在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之中。为了使大量的诗词唱和,成为《红楼梦》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曹雪芹十分注意“言为心声”和“文如其人”。曹雪芹善于把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融合起来,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诗的意境。那潇湘馆的竹影、芭蕉、冷雨、苔痕,以及如泣如诉的琴声,使人们不知不觉的嗅到了林黛玉的淡雅清香;那雪洞一般素洁的蘅芜院,给人们送来的正是薛宝钗被压抑的青春热情的冷气。
88.贾宝玉和林黛玉曾经认真地讨论过“花”的“归宿”。“土葬”“水葬”,固然是作品中对人生归宿问题的执着探询,其实,也是作家本人的一种“乡愁”、一种“何处有香丘”的人生咏叹!《葬花辞》的基调诚如宝玉所云,是“悲伤”,一种无法在世俗生活中营构人生“香巢”的悲伤。“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世事无常,人生短暂,加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谁还能用汗水、心血,用羽毛、用“春泥”去建成自己的精神“香巢”呢?这无疑叫人倍感伤神。黛玉葬花对曹雪芹来说实属无奈,他痛感无能为力替“花魂”鸣奏起“得其所哉”的安魂曲,只好在百无聊赖中愤激的高呼“一杯净土掩风流”!须知,连“一杯净土”也是他心设的幻影啊!
89.《芙蓉女儿诔》是《红楼梦》前80回文字中的“最强音”,也是他对晴雯这一个有着完整生命历程的悲剧人物的最后礼赞,充分的展示曹雪芹寻觅精神“家园”的真实意态。
90.论《红楼梦》的矛盾主线。从作品内容来分析,贾宝玉、林黛玉叛逆性格的发展和叛逆爱情的悲剧,是全书的矛盾主线和全书艺术结构的中心。在《红楼梦》里,荣国府主要存在三种矛盾: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封建叛逆者,同以贾政、薛宝钗等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以晴雯、鸳鸯等人为代表的被压迫的奴隶,同以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矛盾。这三种矛盾,各自有自己的活动范围、运动特征和发展趋向,但是作为作品里的矛盾副线,后两者总是巧妙的扭结在宝玉、黛玉悲剧的矛盾主线上。宝玉、黛玉的悲剧线索,在《红楼梦》里,起着重大的结构作用,它把书中的几条副线统率起来,扭结起来,牵向更深更广的去处。它又把书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团结起来,调动起来,充分亮相,表现出各自的性格光彩,从而使作品的情节顺畅地、有节奏地向前展开。
91.论《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㈠复现和辐射。
⑴复现。复现是指在同一部作品中多次描绘同一类生活景观和画面,在反复出现的同一类生活现象中艺术的表现其中蕴含的意义的差异。由于曹雪芹对生活的描摹十分精细,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触及到某些人物、事情和场面,譬如黛玉的“哭”、宝、黛二人“三日恼了,三日好了”的爱情试探,就在小说中“复现”许多次;然而,读者并不感到厌烦,反而觉得变化无穷,意趣繁密。这不能不归功于曹雪芹对日常生活的潜心观察。他善于捕捉一瞬间的形象,善于表现每一运动阶段事物的精微变化。他懂得,艺术的“复现”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只要客观情境和内容因素稍微改动一点点,艺术形象便呈现出新貌、新声、新色、新线,并由此而组合成新的姿态。
⑵辐射。辐射是指从生活现象的某个点出发,根据这一现象所维系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和事情的线索,对生活进行延展性的相互联系的描绘。曹雪芹的笔下,“辐射点”总是有力的牵制着各个生活“线头”,使它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又放开手脚,让每个“线头”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前伸展,做到“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表现为:①过细的鉴别每条线上的独特内涵,决不让人物泛泛而谈,做一些游离于性格逻辑之外的事情;②恰当的处理每条线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在必要的时候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新的、共同的“兴奋点”;③分清主次,突出诸多“线头”中最重要的一个使“辐射中心”所包蕴的思想光彩显得更加耀目;④节外生枝,写好某条“线”上滋生出来的,有表现价值的新枝蔓。
㈡流动和切入。
⑴流动。这是指在描述生活现象时,注意考察事件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承传的关系,使生活变迁的连贯性在叙事中得到原生状态的表现。《红楼梦》在表现日常生活的变迁时,不用过多的突起突收、飞扬跳荡的笔墨,来造成“跳跃”与“惊奇”的效果;而特别注意无韵的贯通和画面的衔接,讲求“起承转合”的自如,追求“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曹雪芹善于用流动的“视点”去观察流动的生活,多采用“渔舟逐水”法,即选择一个人,让他驾着流动的“小舟”,去浏览每一“小溪”、每一“港汊”的风光,最后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为了把这些色彩纷呈的“小溪流”拧在一起,曹雪芹还巧妙地设置“环扣”使它们前呼后应,首尾相衔,自然而然的向前流淌。在《红楼梦》里,还有另一种展示“生活流”的方法:它不是用一个人的眼睛去扫描流动的生活,而是让“后浪”推“前浪”相互“接力”,向纵深发展。曹雪芹笔下还深入的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另一种“流动 ”,即人们感情意绪的“流动 ”。
⑵切入。这是指在对某一生活现象进行描写时,突然中止对前一幅生活画面的描写,直接将艺术的镜头转向后一幅生活画面。这种表现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方法,可以收到对比强烈、节奏紧凑的效果,借用现代电影艺术的术语,就是直接“切入”生活场景和生活镜头。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往往从大处着眼,在流动的生活主脉中突然“切入”几个“飞来”的生活镜头;这些“镜头”,似乎与生活主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旦插进来,便充分显示出艺术结构上的特殊意义,使生活主脉的底蕴得到了更加鲜明的揭示。㈢融化和凝聚。⑴融化。这是指在艺术描写中,用分散的笔墨,把对人物与事件物的刻画放置到流动而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去叙述,最终使读者从融化到生活之流的各种细节中得出对人物和事物的总体印象。《红楼梦》是对日常生活的“全息摄影”,较多的带有散文的气息和诗歌的韵味,很少有掀天巨浪和灼热的戏剧冲突。它很“散”,有如分散在广阔平野上的河、湖、港汊,不像那横贯千里、波涛滚滚的大江。然而,它又不“散”,因为它经纬交错,网络勾连,是一张精心编织起来的、纲举目张的生活之网,书中的大多数人物,都不能离开生活的整体。曹雪芹很少用专门的、系列性的回目,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在他的笔下,人物的各种性格特征犹如纷纷飘洒的雪花,静悄悄的“融入”生活的溪流,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把人物的性格踪迹“融化”在生活的“水网”之中,还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由于被“融化”了,得到了许多方面的“关照”,结果变得相当活跃,相当厚实。
⑵凝聚。这是指集中笔墨,对特定人物与事件进行突出的描写,使其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曹雪芹常采取“凝聚法”,让那些不可能多露面的人物,在特定的场合下,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凝聚”起来,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艺术“结晶体”,以此跻身于《红楼梦》的人物之林。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焦大和傻大姐。
92.宝玉被打的直接起因,除了结交艺人琪官的“罪行”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于金钏投井自杀。曹雪芹在描写金钏儿事件的时候,强调和渲染了一个“教”字——究竟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教育宝玉呢?是让他跟“下作”的奴婢们厮混学“坏”,还是把他拖回到主子们的立身之道学“好”?而对这一严峻的课题,金钏儿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而贾宝玉将要为此遭到毒打!曹雪芹“一箭三雕”。短短文字,把主子和奴隶、奴隶和叛逆者、叛逆者和卫道士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矛盾关系的展开,又紧紧围绕着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悲剧主线。曹雪芹把握住这种把叛逆行为视为“瘟疫”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复杂心理的微妙动向,在着力描写贾宝玉和贾政矛盾冲突的同时,巧妙的带动了封建家庭内部权力斗争的矛盾副线,使这条副线所包含的一些本质特征得到了明显的揭示。这种以主带副、同时推进的结构手法,也可以充分展示错综复杂的生活内容,使作品的结构整体呈现出九派横出、一线贯穿的生动局面。在“宝玉被打”这一幕惊心动魄的、有声有色的“活剧”中,《红楼梦》里许多人物都出场了。他们的表演各不相同:有的人暴跳如雷,面如金纸,下狠心往死里打;有的人抱住板子,时而哀号、时而撒野;有的人落井下石,火上浇油,竭尽造谣告密之能事;有的人见势不妙,咬指吐舌,连忙退出这是非之地;有的人摇头喘气、颤颤巍巍,十分可笑的赶来搭救她的心肝宝贝;有的人苦笑,有的人冷笑,有的人抽泣,有的人嚎哭,有的人啐唾沫,有的人叩响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薛宝钗来到怡红院,她对贾宝玉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伪善面孔,不斥责、不流泪、不哀求,采用的是柔情似水的“感化”策略——“心疼”啊“心疼”,“疼”的人连话也说不下去了!薛宝钗动“情”是眼看着“宝二奶奶”有可能化为泡影的一种愁肠,一种青云难上的哀怨之情!而林黛玉,早在潇湘馆内,就把眼睛哭肿得“桃儿一般”,到了宝玉床边,尽作“无声之泣”气噎了半天,方才从万句言语中逼出了一句话,抽抽噎噎地说:“你可都改了吧!”一方面,伴随着贾政的大打出手,敏感的林黛玉已经嗅到了风刀霜剑的血腥味儿,她是多么地为贾宝玉的险恶处境和不幸命运担忧啊!因为,在哪阴暗潮湿的大观园里,只有贾宝玉的叛逆精神,才能照亮这个少女的心灵窗户。如果贾宝玉真的有个三长两短,她岂不是被打断了赖以立身奋斗的精神支柱了吗?所以,她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还是恳求贾宝玉收敛一点,“改”一“改”以往的行迹;另一方面,林黛玉又生怕贾宝玉顶不住沉重的压力,真的从根本上改了,所以语气不能那么坚决,只好在“改”字前面加上一个“可”字,表现出一种战战兢兢的试探和心旌摇曳的不安。
93.复现:死亡:43回“不了情暂撮土为香”,78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悼念金钏,是贾宝玉早有所谋的“秘密行动”,而痛悼晴雯,则是贾宝玉不加掩饰的感情爆发。前者如幽咽流泉在冰下运行,主要写人物的情态和动作;后者如江河奔泻,浪拍云天,主要写人物的慷慨言辞。野祭金钏时的感情基调:愤懑、不安、内疚。在痛祭晴雯时,面对晴雯好不妥协的斗争精神,面对爆炭一般的爱情表白,贾宝玉心弦受到猛烈震撼,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那一社会对真、善、美的摧残。
94.辐射:在小说中围绕着贾宝玉被打这一严重事件,牵动了荣国府了的诸多人际关系网络。以宝玉的病床为中心,以探望二爷的伤势为契机,各路人马进行了积极的活动,生动的“线头”霎时间向四面八方伸展开来:袭人的活动,黛玉的试探,宝钗的探望,王夫人的心事,宝黛定情,薛氏兄妹口角等。袭人言语粗鄙,谴责贾政的“狠手”,劝宝玉“我”字当头,很自信,并不避嫌,面对沉重伤势,马上想到自己的将来,她有点慌了!宝钗见面有分寸,不触及父子矛盾,外交辞令,沉稳高雅千金小姐。
95.“线”交叉,形成新的,共同的“兴奋点”。王夫人、袭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将宝玉纳入“正道”走到一起来了。王夫人称袭人“我的儿”,索性把宝玉交给她。袭人向“主子”,还进一步出谋划策,提出了“预先防着点儿”的具体措施——“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主奴二人拍板成交,勒在宝玉身上的绳索又加了一条,这就是贾政的板子打出来的“最新成果”,——宝玉被打事件向纵深发展了。
96.宝玉被打事件中牵引出许多“线头”,其中最为主要、最有表现价值的,它便是:宝黛叛逆性格和叛逆爱情的新动向。林黛玉为贾宝玉的险恶处境担忧,希望他收敛一些,“改”一“改”往日的脾气,又不希望贾宝玉真“改”。“你可都改了吧!”“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锤定音,思想意绪霎时间完全沟通了。两心结合更紧密了!赠绢、题诗,爱情试探工作已经胜利结束,相对平衡的爱情生活开始。贾政用沾满鲜血的板子,“敲”定了宝黛二人的爱情关系。
97.节外生枝,写好滋生出来的有价值的新枝蔓:宝玉被打,薛蟠没有多少干系。在“追查”挑唆人的过程中,他却成了最主要的“嫌疑犯”。薛氏兄妹的争闹,可以更深入的探测薛宝钗的内心世界,补充她在宝玉病床前所没有说出口的话。“金玉之媒”被作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推到了台前,它预示着宝黛的爱情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考验!对表现薛宝钗的性格有积极作用,对全书来说,也有相当重要的结构意义。
98.用流动的“视点”去观察流动的生活。“送宫花”,便是由周瑞家的在“串门儿”中完成的。这是一道由许多并行的“小溪”汇成的“生活流”,它不紧不慢,微波荡漾,同荣国府中那种慵慵散散的日常生活节奏合拍。为了把这些色彩纷呈的“小溪流”汇在一起,曹雪芹还巧妙的设置“环扣”,使它们前呼后应,首尾相衔,自然而然的向前流淌。最明显的一个“环扣”,就是“闲”。王夫人和薛姨妈闲谈;宝钗好“闲”得嘴也碎了,话也多了,“冷香丸”的来历说得不厌其烦;金钏晒太阳;迎春、探春下棋;惜春要当尼姑;贾琏和凤姐取乐,还叫一帮人“值班”伺候;黛玉去找宝玉解“九连环”;宝玉也闲出病来了,着了凉,懒得动,连说话也是倦倦的。另一个比较隐蔽的“环扣”就是“香菱”,一提到香菱,人们就不由得想起了“护官符”,它那可怕的阴影无处不在,就连眼下这道极其平常的生活流水,也曲折的映照出它的狰狞嘴脸。曹雪芹在展示这条生活流水时,五次提到香菱,两次提到周瑞家的不把“官司”放在眼里;如此调度和安排,就让读者不但看到由富贵而来的“闲”,而且看到了由富贵而带来的“势”。“闲”与“势”的结合,形成了这道“生活流”的基本特征。
99.切入方法的艺术效果:首先,可以通过强烈的对比,让人们体察到那一时代的贫富悬殊,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不公。在生活的最底层,香菱被拐卖,如今又落入薛蟠虎口,倍受蹂躏,秦钟家境贫寒,同遭厄运,姐姐不明不白地死去,老父气死,自己夭亡;贾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势力,就这样不露声色地毁灭了这个家庭!袭人不愿被赎,叫人心悸:那一社会,统治者不但残酷的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造成了贫富悬殊,而且不断地强化精神奴役,培养了一批俯首帖耳的奴才!所有这一切,都从不同的角度,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世家的罪恶。其次,如此安排,还可以补充和强调某些重要的生活环节,更加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香菱”的身影虽然只在后台一晃,确如一道闪电照亮了读者的眼睛:是“护官符”,吞噬了许许多多“冯渊”的生命,将数不尽的“香菱”逼进了毁灭的深渊!省亲殿宇何处来,凤姐发高利贷。
100.贾宝玉的性格踪迹显得相当分散:一会儿,同茗烟大闹书房;一会儿,在丫环里头厮混;一会儿,他卷入了其他人的爱情纠葛;一会儿,又同贾政发生了正面冲突。他是以“无事忙”而闻名与贾府内外的。曹雪芹的独到之处:他没有把宝黛爱情线索从生活之网中抽出来,有关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发展史,自始至终,都“融化在其他许许多多生活场景和矛盾纠葛中。曹雪芹是用逐步点染的手法,从许多侧面、渠道来显示贾宝玉的性格踪迹和爱情发展史的。
101.一些着墨不多的人物,由于被“融化”了,变得活跃厚实:紫鹃使人感到亲切、生动、丰富和博大;简直成了忠诚和友谊的化身!但文中对紫鹃的描写都是星星点点的,而且无骄矜之色,总是在“山花丛中”文静的“微笑”。曹雪芹把紫鹃的性格特征巧妙的“融化”在生活的旋涡之中,使这些性格征象得到了多方面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在读者的思想屏幕上留下了最闪光的印象,最经久的记忆。“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紫鹃施展了一番既聪明又傻气的小计谋,捅破了窗户纸。
102.曹雪芹用凝聚法写焦大和傻大姐。焦大和傻大姐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撕破了封建世家的遮羞布,把贵族阶级的虚伪和丑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的形象就变得很有分量,很有价值了。焦大狂怒自大,焦躁、愤怒和爽直,语言个性色彩鲜明。傻大姐“嬉笑”、无知、愚顽。但仍知“迫害”。
103.悲剧艺术论:
一、价值的毁灭。《红楼梦》写好人并不“完全是好”,写坏人并不“完全是坏”;因此,在《红楼梦》里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有价值的人物”。构成《红楼梦》悲剧冲突的被毁灭的一方,就不可能是标准的“有价值的人物”,而只能是一些“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了。⑴曹雪芹作为封建末世的进步思想家,他已经从艰辛的人生历程中逐步领悟到:只有那些敢于突破封建思想羁勒、争取平等的自由思想、言行,才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⑵曹雪芹眼中的人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由于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而使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消长的矛盾结合体。⑶曹雪芹如何展示“人生价值”的两种不同情形的毁灭?《红楼梦》确认了悲剧人物的复杂性,让各种社会矛盾在人物的性格世界里摆开了一决高低的战场,十分严峻的检验者“千红”“万艳”的“人生价值”,让不同质量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遭到了不同形式的毁灭,这样“一哭”、“同悲”就不是一种大同小异的缺乏个性的腔调,而是“嘈嘈切切,复杂而又和谐的混声大合唱了。
二、真实性与必然性。曹雪芹总是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悲惨的现实世界,认为只有尊重“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才能真正写好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他的《红楼梦》不肯“谋虚逐妄”,比较鲜明地同那些“满”和“骗”的文学作品划清了界限。经过漫长而艰辛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曹雪芹以极大的真诚,去认识和表现生活中的泪痕悲色,使《红楼梦》里的悲剧世界同客观存在的悲剧世界血脉相连,气息相通,而且更集中,更概括,更富有典型意义。
㈠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把被封建统治阶级颠倒了的“真”和“假”,重新颠倒过来。《红楼梦》出色地从许多方面恢复了“真”与“假”的本来面目。这不仅可以深刻地揭示那一社会的本质,而且可以帮助读者领悟这样一个道理:当垂死的封建阶级,十分荒唐地、强词夺理地用政治暴力和思想压迫,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统统颠倒了的时候,那些“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怎能够获得起码生存权利呢?它们只好在石隙里萌发,在风刀霜剑中成长,到头来,还是敌不过“死而不僵”的“封建之虫”,惨痛地遭受了毁灭的命运!这恰恰证明:曹雪芹并没有把酿成悲剧的原因,归之于不可知的“天命”,或者是什么“偶然际会”,他已经把视线投向生活本身的矛盾、缺陷和荒谬,努力在那里探寻悲剧产生的原因了。
㈡打破“团圆主义”,指出《红楼梦》的结局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勇敢的面对了笔下人物必然走向悲剧的命运,而绝不肯违背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的许可,用人为的“大团圆”来自欺欺人。他在作品里强调的“末世”,“树倒猢狲散”等严格地从本质上、从发展趋势上规范了那一时代的特征,为《红楼梦》里的众多人物布下了无法挣脱的悲剧氛围。曹雪芹坚决打破“团员主义”的艺术实践,是对中国悲剧艺术的一个重大贡献。
㈢在惨酷的现实环境中,表现悲剧人物的死亡。在《红楼梦》中,造成人间惨剧的,并不仅仅是由于某些人的卑劣和罪孽,更主要是由于那一社会的腐朽、残酷和不公。这样,《红楼梦》所表现得悲剧人物的死亡,就带有比较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就相当真实的映照出那个惨酷现实世界的原形来了。
三、几乎无事的悲剧。《红楼梦》里着力表现的是那些“近于没有事的悲剧”,使它们在艺术的聚光下,清晰的显露出自己的泪痕悲色,以“醒国人之目”,以震世人之心。曹雪芹在精选悲剧题材的时候,审慎地注意到当“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消磨于极平常的、几乎没有什么事情的悲凉岁月时,人们往往把握不准爱憎褒贬的感情天平,甚至出现了悲剧主人公无病呻吟、自寻烦恼的情况。在充满隐忧和隐痛、是非界限不甚分明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曹雪芹通幽发隐、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极不寻常的思想意义,让人们从几乎无事的“小悲剧”中看到了惊心动魄的社会“大悲剧”!《红楼梦》里的“小悲剧”,因其小,所以涉及面甚广,和许许多多普通人相关;这样一来,它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就不是那些着眼于英雄悲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了。《红楼梦》里的“小悲剧”,因其小,所以是与非的界线常常如游丝飘忽,被毁灭者很难找到知音,甚至还要遭到各种各样的误解、嘲笑和非议。然而,曹雪芹恰恰从这一种“无病呻吟”中,听到了被沉疴所折磨的心底的哭泣声,灵魂的呼救声,以及置之死地而奋起的生命的呐喊声。
四、历史意识的投影。“红楼”悲剧,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所以,我们检视曹雪芹对中国悲剧艺术的贡献,必须特别留意他的历史意识是以怎样的“性格——思想”模式熔铸于《红楼梦》的艺术实体之中,使之成为一部从规模、气势、容量诸方面远远超越前贤手笔的悲剧史诗的。它首先是审美的,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红楼梦》审美情感的基调是深而广的忧患。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忧患意识的。特别是在抚弄历史经纬的时候,其忧患意识尤为强烈。曹雪芹的忧患意识以深沉、阔大为特征,他给《红楼梦》披上了浓重而又无边的“悲凉之雾”,他的灵智在心酸的血泪中凝聚、闪光。这是先于他的许多悲剧作家所无法企及的。由于曹氏家族的深沉巨变,实际上叠印了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种种家事、国事的投影,曹雪芹本人的忧患意识和末世之感实际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心灵史的层层血泪。所以,蕴含在红楼中对历史踪迹、演进态势的哲理沉思,具有极大的概括力,显示着知情、清晰的哲人风度。主要表现在曹雪芹天才地、勇敢地打破了一个盘踞在人们心间达数千年之久的历史“怪圈”——封闭的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由合而分的跳不出去的恶性循环。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不惑的、心事浩然的超越历史的要求,之所以较之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有壮丽的、凝重的、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其原因就在于:赫然写在《红楼梦》悲剧长卷上的“树倒猢狲散”一语已不是封建末世社会情状的形象写照,而且带有人类发展史的辩证意味,它庶几触摸到了一条朴素的历史法则:“猢狲”应当努力变“人”,舍此,你别无出路!
104.曹雪芹对人的理解:42回,宝钗对黛玉说:我也是个淘气的……弟兄们也有爱诗的,诸如《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无所不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这段话客观上说明了以下几点:
一、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单一的社会关系中,封建正宗之外的杂牌思想、“异端邪说”的幽灵会渗透进来,四处游荡;
二、存在决定意识。既然出现了地下书刊,宝钗兄弟姐妹就会可能接受它的影响。从好奇、偷看、到入迷,甚至“移了性情”、“不可救药”了。
三、各种社会关系的经纬,不但会执拗的通向人们的心灵世界,而且会使出最大的能耐,努力把人的“性情”尽可能的“移”到自己这方面来,于是出现了矛盾和斗争。
四、由于人们的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这种争夺战中的去从、进退也不一样:有的人顶住了邪恶势力的压迫,日渐靠向了真、善、美,提高和发挥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贾宝玉、林黛玉;有的人则像宝钗那样,倒向了邪恶的一方,“丢开了”,甚至割断了与社会进步因素的联系,从而使身上的“无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
105.“人生价值”两种不同情形的毁灭:
宝玉、黛玉、晴雯,由于主、客观条件有利,获得了较多的“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带有一般的正义性和合理性,而且体现了某种“历史的必然要求”。他们变得“狂”、“乖僻”、“孤高自许”。封建黑暗势力容不得他们如此这般。不顺眼变成了怒目相向,冷笑变成了冷箭,招安变成了镇压——非毁灭他们那自以为无上珍贵的“有价值的东西”不可!封建黑暗势力的能量还很大,宝玉、黛玉他们身上依然留有封建思想意识的污垢。内里的“无价值的东西”,策应着外边打过来的“无价值的东西”,“历史的必然要求”,只能是毁灭。这是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毁灭,这是一种经过较为自觉的抗争之后的毁灭,这是一种叫毁灭者尝到了辣味儿、叫同情者觉得他们失败得有气魄的毁灭!
另一类人物,王熙凤和花袭人。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她的行为也有较为合理的时候,但由于她太“混账”了,太狠毒了,结果连这些行为也变得面目可憎、毫无“价值”了!“协理宁国府”,大显身手,这对歧视和压抑妇女的封建礼教,可算是一种挑战;然而,她沾染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许多恶习。她这一番有某些“人生价值”的作为,立时被扭曲、被毁坏了,变成了“权力”的疯狂追求,变成了滥施淫威的狂妄自大!花袭人,在第19回中,曾经不无恼怒地对贾宝玉说:“我一个奴才命罢了,难道我的亲戚都是奴才命不成?还定要拣实在好的丫头往你们家来?”这本来是被压迫奴隶的正义呼声,很有价值。但是,由于生活境遇的改变,封建思想的毒害,花袭人心头的伤痕已经被“甘心为奴”的硬痂所覆盖,麻木不仁。她的灵魂深处,隐藏着斑斑的奴隶的泪痕;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平与抱怨。只不过,这些合理的、有价值的思想,被另一个死心塌地与封建阶级结盟的“袭人”压抑下去了。
106.真假颠倒:天子旷恩——元妃却垂泪,说宫中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贾府“诗书翰墨之族”,焦大骂府。《红楼梦》被查禁;贾府仰天恩,皇帝永赐的“小黄布口袋”里,只装了“净折银若干辆”的春祭赏,而乌庄头缴租的账单上,却开列了五花八门,价值惊人的实物和租银!袭人表面温柔端庄,整日劝宝玉“务正”,就是其启示宝玉试云雨情。晴雯被王夫人之流视为狐狸精,却始终保持着同宝玉的纯真爱情。
107.几乎无事的悲剧:曹雪芹用细致入微的笔墨,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那是一个连“灰尘”也不准随便浮动的时代,那是一个要把所有的人变成行尸走肉的时代,那是一个不放过任何机会制造人间悲剧的可诅咒的时代!
108.贾府悲剧处处可见:妙玉“洁癖”、迎春麻木、惜春皈依佛门、探春不认亲娘:想想吧:在宁荣二府这么一个特殊的“病区”里,那么多人患了脾肝之疾,但整个社会却要他们强颜欢笑,并指责他们无病呻吟。
109.《红楼梦》的地位与影响:《红楼梦》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而且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红楼梦》在清朝的命运可谓大起大落。它一方面获得了民间众多读者的喜爱,另一方面却又屡屡被官府名列于查禁的“淫词小说”书目,受到了官方的打击和禁行。对待《红楼梦》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仅反映了《红楼梦》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也代表了封建社会末期以官方为首的社会正统势力,对于文化的敏感和钳制政策。《红楼梦》的长期禁毁扼杀了《红楼梦》问世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小说创作高潮,也阻碍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正常发展。近代对抗清朝统治的特殊环境,使得《红楼梦》的这一“排满”倾向再度被革命者发掘,进而成为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文学武器。“西学东渐”的狂风吹进了《红楼梦》接受的天地,造成了红学史上独特的景象,即用西方美学思想来批评《红楼梦》。《红楼梦》在近代红学史上都承担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改革的角色,被时人目为有力的改良工具。对于《红楼梦》政治作用的扩大,无疑是有害的,它阻碍了对于《红楼梦》的正常范围的研究。
110.《红楼梦》在20世纪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直至成为一门专门的“显学”。清乾隆58年(1793),《红楼梦》从浙江的乍浦港一路飘洋过海,流传到日本的长崎。这是已知的《红楼梦》流传到国外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日本的红学家中,大高岩对《红楼梦》的研究和评论最全面而系统,他认为曹雪芹具有近代思想。《红楼梦》一书约于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传入朝鲜半岛,被认为是外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教科书。(崔溶澈《清代红学研究》中所提出(当代学者))1832年,帕维尔●库尔梁德采夫将一部早期脂评抄本《红楼梦》带回了俄国,即“列藏本”。《苏联大百科全书》(1936年出版)评价《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垂死的封建贵族之家的史诗,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1958年,帕勒休克译了第一部俄文全译本《红楼梦》,底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程已本为底本的校注本(孟列夫担任了原小说诗词部分的翻译),这也是欧洲国家出版的第一个全译本。
111.法国《通用百科全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映18世纪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现实 现实主义古典作品,是18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西班牙的格拉纳达大学(副校长是胡安 ●牛朗斯科●加西亚●卡萨诺瓦),首次出版发行了西班牙文版的《红楼梦》全译本,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登峰造极的作品。
112.清朝嘉庆年间,京都竹枝词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近诗书也枉然”的说法。最早查禁《红楼梦》的是嘉庆年间的玉麟。
113.“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黄遵宪语)。
114.侠人把曹雪芹与龚定安一起并称为“我国近年来大思想家”,陈蜕则说:“《石头记》一书虽为小说,然其涵义,乃具有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理想家之学说,而合于大同之旨,谓为东方《明月论》,犹未知卢梭能无愧色否也。”侠人、陈蜕的观点共同表现了一点,即《红楼梦》重视人性之真实与抒发,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因而带有民主主义的色彩。
115.胡适把考证的方法引入《红楼梦》的研究。王国维把西方理论引入到《红楼梦》研究中,开辟了古典小说,甚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方法,使《红楼梦》研究进入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批评时期,在《红楼梦》的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16.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评运动,使俞平伯以红学家的身份留名文学史。毛泽东对于《红楼梦》的公开批评,更使《红楼梦》成为妇孺皆知的文艺作品。全国谈雪琴,处处评红楼。文革期间,《红楼梦》落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指导思想的政治斗争旋涡中,《红楼梦》沦为政治工具。1978年以后,随着政治氛围的日益宽松,《红楼梦》也恢复了它小说的本来面目,重新进入文学研究的殿堂。随着西方文艺批评思潮的不断涌入,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和定位《红楼梦》的艺术创作特质和美学成就,考证派、;批评派、索隐派等各个学派重新振奋精神。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红楼梦》的美学意蕴、文化价值、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内涵被发掘、揭示、宣扬。影视、旅游、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用更为理性的眼光来看待《红楼梦》。
117.自署“红楼梦主”的伊藤漱平,也是以日本红学家而蜚声世界红林,他在翻译《红楼梦》,及时详尽介绍中国红学界动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代学者崔溶澈在《清代红学研究》中提出:“外国人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此书成为较好的教科书 ……”
118.莫斯科大学语言系东方部中国语言教科室主任:柳波夫●继米特列也夫娜●波兹聂也娃,把《红楼梦》称为“一座中国古典文学语言最优秀的纪念碑”。
119.《红楼梦》的影响:它包括思想、艺术、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研究者历来莫衷一是,说明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偏重于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一是更为注重作品的情感意义。而《红楼梦》产生的思想影响,也正集中体现于这样的两个方面。就小说创作而言,一是《红楼梦》续书的大量涌现,二是模仿之作的不断涌现。几乎各种戏曲样式对小说《红楼梦》都有改编,具体剧目则至少有上百种之多。随着《红楼梦》在海外的流传,其他国家的作家也受到了启发和影响,《红楼梦》由一部小说发展为红楼文化,成为今天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120.从政治寓意方面看,《红楼梦》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描写,鲜明摹画出封建社会的末世之相,发出了所谓“盛世悲音”。近代、现代批评者对《红楼梦》进行政治的索隐和判断,借读者对于《红楼梦》的熟知和喜爱,发动对清王朝统治的批判,正是看到了《红楼梦》所蕴含的政治批判意味,并对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政治运动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情感教育方面来看,《红楼梦》所叙写的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而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则打动了当时处于同样境地的读者的心。《红楼梦》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纯真爱情,荡涤了世情小说对于爱情的污蔑,标榜了爱情无罪的主张;同时小说以这场爱情的悲剧结局,揭发了传统婚姻制度对于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表明那个时代对人的情感极度压抑的不合理性,控诉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虚伪残酷。总之,《红楼梦》标榜了谈情重情的合理性和唯美性,对当时的婚姻原则和情感道德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是可想而之的,而其悲剧思想及爱情思想对于当时乃至其后的读者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121.十八世纪至19世纪80年代,《红楼梦》续书达30多种,嘉庆年间最盛,续书有《补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圆梦》《后红楼梦》《増红楼梦》《红楼复梦》等。
122.“自有《红楼梦》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魏秀仁的《花月痕》在写法上明显受到《红楼梦》的影响。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张春帆的《九尾龟》、俞达的《青楼梦》等,在布局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它们虽然都以青楼为描摹对象,但笔触却直指当时的社会风貌。现代著名小说家的小说与《红楼梦》的关系,可谓渊源深厚。朝鲜语的著名古典小说《玉楼梦》和《九云记》就是在《红楼梦》的影响下诞生的。
123.《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封建社会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生活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集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今天,《红楼梦》已经从书斋走向了生活。建筑、服饰、宴饮、雕塑、绘画、刺绣、书法、陶瓷、旅游等共同构成了红楼文化。曹雪芹把生活变成艺术。红楼文化又把艺术还原为生活。
124.旧红学。所谓旧红学,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的评点,索隐与题咏。其中以评点派最具有代表性,贡献也最为卓著。脂砚斋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其史料价值而非艺术价值著称。它为人们提供了关于《红楼梦》作者、版本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如果单纯以艺术价值来评判评点派,那么,《红楼梦》评点家中应以王希廉的《红楼梦评注》、姚燮的《读红楼梦纲领》和张新之的《妙复轩评石头记》三家为代表。索隐派是20世纪初红学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派别。该派力求“索隐”出《红楼梦》所写的“真内容” 、“真故事”。索隐派并无统一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清世祖与董鄂妃”说、“明珠家事”说,以及“政治小说”三说。代表人物及著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孑民(元培)的《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他们被胡适称为晚清索隐三派。
125.新红学是指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创始人是胡适、俞平伯、顾颉刚。从学术上看,胡适是新红学的开山者,俞平伯则是完成者。“新红学”是在胡适、俞平伯和顾颉刚通讯讨论《红楼梦》的问题中酝酿成熟的,时间大约在1921年4月到1921年10月。“新红学”这一概念最早是在顾颉刚为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所作的续中提出的。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以及对《红楼梦》研究史、有关《红楼梦》资料及其典章制度与饮食服饰的研究等几个方面。代表人物及著作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
126.批评派的红学研究:清光绪30年(1904年)出版的《教育丛书》杂志刊载了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不仅揭开了现代红学研究的序幕,而且把一种崭新的小说研究方法引入到文学研究领域,从而在《红楼梦》研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吴宓的《红楼梦新谈》提出了“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艺术世界”的结构解释《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佩之的《红楼梦新评》用西方社会学来解说《红楼梦》。陈觉玄的《红楼梦》试论提出了“四大家族”的说法。
127.解放以后的红学研究:1949年以后,《红楼梦》进入它的普及期。一方面是有些专家学者继续他们的书斋研究,另一方面由于毛泽东“《红楼梦》要读五遍”的提倡,出现了一大批业余红学家。1978年,《红楼梦》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时期。对于红楼梦研究的研究包括:第一,对于《红楼梦》研究本身的史料搜集和整理。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粟编辑的《红楼梦卷》(两卷本)。该书汇缉了从乾隆到“五四”之前的有关研究的资料。1980年,朱一玄编辑了《红楼梦资料汇编》,辑录了康熙至“五四”之间的有关《红楼梦》的资料。其包括作者编、版本编、评论编和影响编。吕启祥、林东海主编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收录了1911至1949年间有关《红楼梦》的文章,是一部学术性和工具性兼备的资料书。第二,关于《红楼梦》研究的研究,即红学史的研究。如朱淡文的《红楼梦论源》,较少个人主观意见,是红学史的入门必备书;刘梦溪的《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立论审慎,多有创建,文字朴实晓畅,是红学史力著;韩进廉的《红学史稿》、白盾主编的《红楼梦研究史论》等。红学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128.清宗室诗人永忠用诗评论《红楼梦》,《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云:“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129.评点派。评点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小说评论方法,即在阅读小说时,偶有所感,便写在书中相应的地方。或写于书头,叫眉批;或写于行间,叫夹批;或写于回前回后;等。与现在评论文章相比,评点显得散乱零碎,不成系统。不过,由于评点的方法缺少规范的约束,所以行文自由活泼。另外,因为评点是随感式的,所以往往笔触生动,饶有趣味,和小说文本联系紧密。为《红楼梦》作评点者,被统称为“评点派”。
130.最早为《红楼梦》作评点的是脂砚斋,而以脂砚斋的名义进行的评点,被称为“脂评”。是与《红楼梦》的创作同时进行的。脂评的发现在红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脂评披露了《红楼梦》的创作情况。它使我们了解到,《红楼梦》是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成果,凝聚着作者毕生的心血。第二,脂评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点作了总结,其中有些评注相当精彩。第三,脂评披露了《红楼梦》的素材来源情况。
131.护花主人王希廉《红楼梦总评》《红楼梦批序》,主要观点有二:一是他认为作品第五回是《红楼梦》的“纲领”。二是尊薛抑林。
132.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是红学史上第一部自成体系的红学专著。王、沈,认为小说《红楼梦》是写清世祖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这是《红楼梦索隐》一书的核心论点。
133.邓狂言《红楼梦释真》,1919年出版,是索隐派红学著作中富有代表性的论著。
134.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最终证明《红楼梦》是以作者身世为底本的文学作品。对索隐派予以十分有力的打击。
135.索隐派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对小说文本进行仔细的研读,并且对小说故事的“弦外之意”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和探讨。但是,由于索隐派学者过于注重对小说文本之外的“微言大义”的追索,反将作者自身的家事情况,小说的虚构特性以及《红楼梦》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研究忽视了,从而导致研究者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索隐派的研究被后来学者看作“附会的红学”(胡适语)。
136.所谓考证,其实就是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推论,得出符合实际的新的结论。但这里所讲的考证派指的是一种方法,即偏重于史料的发掘、整理、推论的一种方法,而不是说“考证派”的所有结论都是符合科学的。考证派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研究:第一,关于《红楼梦》作者及其生平家世的研究。被称为“曹学”。第二,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包括分析各版本间的源流、异同,以及何种版本最接近原著风貌。称为“版本学”。第三,对脂本系统,脂砚斋评语的研究,又叫“脂学”。第四,根据脂批或其他一些材料,对后40回“佚稿”情节的探求,又称“探佚学”。第五,对《红楼梦》研究史的研究,对有关《红楼梦》资料的评价,整理探考。对《红楼梦》中的典章制度,饮食服饰的研究等等。前四方面受到红学考证派大家周汝昌的推重。
137.胡适于1921年发表了《红楼梦考证》。他把以往的《红楼梦》研究统斥为“附会的红学”。胡适以“作者之生平”这个问题为突破口,运用传统的治经学、史学的考证的方法,考证出曹雪芹的生平与曹家盛衰的历史,认为《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孙散’的自然趋势”,“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这就是最早由胡适提出的,后来非常著名的“自传说”。胡适的研究贡献:首先是肯定《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其次,胡适从版本方面考定《红楼梦》是没有完成的作品,而且他认为后40回是高鹗的续作。至于他提出的“自传说”,则过于坐实小说文本,或略了小说虚构性和材料的多方面来源等特性,致使他得出了不恰当的论断。第三,胡适用治经学、史学的态度来治小说《红楼梦》,把考证派的方法运用于小说《红楼梦》的研究,从而继评点派和索隐派之后,为《红楼梦》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将考证的方法引入研究,增加了《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含量和学术价值,增强了《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吸引力,提高了小说《红楼梦》实际的学术地位。
138.俞平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推向纵深。他从作者和背景的研究转移到文本的研究,他从历史的眼光转变为文学的眼光。而且,“可贵的是他以鉴赏为基础建构出一套评价原则和系统,使得他的评价具有了学术的品格”。“从学术上看,胡适是‘新红学’的开山者,俞平伯则是完成者。”俞平伯把百年的红学史作了一个全局性的梳理。首先,他指出了“红学”从带有戏谑成分的称呼,发展演变为一门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门类这一客观过程。其次,他把红学研究的重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王国维代表的批评派,二是蔡元培代表的索隐派,三是胡适代表的考证派。指出了红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这种宏观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无疑标志着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红楼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即红学研究的反思阶段,理性的回归与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红学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139.周汝昌是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红楼梦新证》是对曹雪芹家世生平资料搜罗最为齐备、考证最为细致的著作,其考证重点在曹雪芹的家族历史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对于《红楼梦》的版本问题,脂批问题、文物问题等,他都有创见。但是,他认为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对《红楼梦》文本本身的研究不在红学范畴之内。吴恩裕、吴世昌是五、六十年代考证派红学的中坚力量,与周汝昌呈现鼎足而三的局面。吴恩裕的《曹雪芹丛考》以搜求曹雪芹本人的生平事迹见长。而吴世昌的《红楼梦探源》与《红楼梦探源外编》则主要研究《红楼梦》的版本和成书过程。总之,考证派红学的研究重点在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生平的考索、《红楼梦》版本的考订、《红楼梦》后40回的情况推测以及脂本、脂批的研究等几个方面。
140.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的最大贡献是运用美学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即第一次将西方美学批评理论引入到中国古典小说(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王国维是批评派红学的开创者。王国维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理论作为他哲学和美学观念的基础。王国维明确提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是悲剧中之悲剧”。
141.佩之的《红楼梦新评》认为《红楼梦》应当是一部社会小说“他的主义,只有批评社会四个大字”。
142.批评派红学将《红楼梦》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引入了西方的美学原理和文艺批评理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深入剖析,在理论的层面上对文本作出美学的阐释。
143.中国艺术研究院,于1979年主持创刊了《红楼梦学刊》。最初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于80年代前半期红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时至今日,《红楼梦学刊》仍是《红楼梦》研究的重镇。
《红楼梦研究》教学笔记
第一讲 (自序)
一、红学
华亭朱子美先生(名叫昌鼎),喜读小说,自言生平所见说部有800余种,而犹以《红楼梦》最为笃嗜。精理名言所谈极有心得,时风尚好讲经学,为欺饰世俗计,惑问:先生现治何经?先生曰:吾之经学系少三曲者。惑不解所谓,先生曰: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
(一)《红楼梦》是最富有弹性的一本书,它能给不同的思想修养、文化水平、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的人以不同层次的享受。譬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87回)
(二)曹雪芹是最善于从优秀古典文学中汲取积极营养的作家。他几乎把历代文化的精华各类文学的技巧一起抓在手里,自然而然地融化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之中。(72回曹雪芹写鸳鸯根源,是熟读《孟子》若决江河……莫之能御)(30回,言简意明。69回……把春天来了,春夜洗雨化在红楼梦语言中)
例:《上邪》——司棋秉赋上邪精神而生。60、71、74、92回写她。
司棋:有主见,有魄力又有些霸气的女孩,敢爱敢恨敢骂敢打
74回,司棋被赶出大观园
92回,有了结果,司棋的表兄来找她,司棋在外日子过得非常难,因不服于母亲之命而撞墙自杀。其表兄殉情而死。
24回,曹雪芹融化《战国策》写贾芸,找其舅舅卜世仁。
(三)红学史。红楼梦是一本问世以来经历最复杂的书,200年来或被严行禁止,或被阉割涂饰,有人侈谈风月繁华,以突出它的“色空梦幻”,有人则进行繁琐的考证,加以附会穿凿,续貂学步,名目繁多。但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是歪曲禁止不了的,它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热爱和推崇,近年来,红学研究在马列主义引导下,取得更为重要的进展。
红楼梦续书有25种,如《续红楼梦》、《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红楼重梦》、《红楼复梦》、《红楼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等等。所有的续书都忠于一个主题:贾黛二人终成眷属。“非借尸还魂,即冥中另配”(鲁迅)“必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鲁迅的《坟》——《睁着眼看》)
《红楼梦补》为黛玉昭雪,把宝钗打下去。
1、旧红学:(索隐派)蔡元培
红学史:
2、新红学:(考证派)胡适
旧红学索隐派:求索本书索隐之事,求索本书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爱情掩盖政治,是索隐派的主要中心。
几个说法:
1、顺治和董鄂妃
2、夺嫡和雍正(这种说法十分茺谬)
3、蔡元培说法:隐喻康熙朝的政治。吊明之王,揭清三失,宝玉是国玺。
新红学考证派:1、自传说用《满洲八旗氏族通》跟贾家的世系对照,得出结论证明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红楼梦就是曹的自传。这样牵强附会画蛇添足,大大缩小了《红楼梦》的社会意义。社会意义缩小了,典型意义降低了。
胡适对《红楼梦》的四种贡献:
1、胡看到的这本书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家世兴衰的密切关系
2、他提供了几本脂评本
3、他提出后四十回非出自曹雪芹之手
他提供了曹的三个好朋友:敦敏、敦诚和张宜泉
《庸闲斋笔记》(陈其援著)说:“淫书以红楼梦为最”因为它令人目想神游而意为之夺,大盗不操干矛。
《亭考古札记》说: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爱之欲其生:
1、有人考证薜宝钗嫁给贾雨村了(第一回贾作了首诗)
2、秦可卿是跟贾晋私通。(第五回)
3、认为贾母还有个老情人张道士。
(四)红楼梦是一本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作品。它的艺术成就与其称其为宝库,不如尊之为土壤。因为它有着不尽的再生力量。
(五)红楼梦越来越多地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欣赏和赞扬,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有13种文字,(为朝鲜、越南、泰国、印度、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四十多个版本,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珍品,应使之传遍环宇。
(六)红楼梦所激发起来的爱国热情,反封建思想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语言,茅盾在商务艺术馆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说:进行学术交流以《红楼梦》为最好,香港《明报月刊》登大标题“国共两党合作研究红楼梦”与台湾共同研究之原因:1、认为红楼梦是最宝贵的文学遗产,台湾也这样认为。2、我们认为《红楼梦》是反封建、暴露封建社会罪恶本质的,台湾也这样认为。大家共同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世界文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七)电影
1、改编成电影不能丢掉名著本身所拥有并为几代人所承认的艺术的韵味。
2、必须打破原著的均势,重新布局才能完成转换工程,让名著在新的文学式样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3、必须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要求
4、反应古人是为了今人,必须注意现代意识的渗透和强化,对于时代的脉搏和群众的要求应该有所理解。
第二讲 结语
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
一、曹雪芹反对题材的因袭,红楼梦艺术地再现了18世纪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丰富、深刻、宽广的程度不能不数曹雪芹为前无古人,他对那一社会的爱情、婚姻、妇女问题、道德法律、思想观念、文化宗教等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并给予艺术的判决。
例:16回,贾琏说皇帝“至孝纯仁,体天格物”
1、2回,贾雨村(贤孝才德)之描写,贾政
3、4回,护官符
大到皇帝,小到吃一杯茶,24回
清江顺怡在《读红楼梦杂记》中谈红楼梦的明争暗斗说“才之屈伸,可以通于国家用人之理”
二、全书对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作了前所未有的艺术解剖,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反应的各个侧面包括:政治压迫、经济盘剖、奴役与抗争及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如:兄弟相阋,姑嫂斗法等,同时也指出新生力量的可贵及惨遭毁灭的痛惜。
例:第11回写秦可卿生病、13回、38回螃蟹宴穷奢极欲 71回贾母生日,用了几千两银子。62回写一个小丫头吃一顿饭。都写出了贾府的奢侈。
三、作者善于从表面看来极平常的生活现象的背后展示它不平常的意义,笔锋直指封建社会的本质问题,穿透力极强,艺术效果好,那些经过作者艺术提炼后写出来的家庭琐事都和主题有联系。产生因小及大,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
例:33回金钏跳井死,王夫人叫其母亲,给了她几两银子……描写封建社会人民丧失了复仇的本性,说明金母还未从统治阶级长期的麻醉中觉醒过来,甚至丧失了仇恨的能力。71回贾母过生日,尤氏来了,说平儿“在这熬着”,平儿取得生存的权利不容易,作者饱含深意的笔教人们细细地去体会生活,掂量掂量人们感情的份量。
四、全书对妇女的命运、爱情、婚姻,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作家如此理解女性的灵魂,曹雪芹敢于肯定生活中的美好和光明,甚至打出“女尊男卑”的旗帜,表现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勇气。
例:第75回 紫鹃是《红楼梦》中唯一可称高尚的人。作者很少写她的形象,多写她的心灵,作者写她的打扮
第8回,在冰天雪地送手炉给林黛玉
第29回,宝黛二人吵架,紫鹃批评林黛玉
第57回,紫鹃试玉
五、在反封建这个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从未出现过这么高的水平,《红楼梦》在思想上与封建制度、精神道德、文化传统、习惯势力发生多方面的根本性的冲突,它对那个时代的批判带有近代民族主义的色彩。
1、这个爱情悲剧的故事一直到五四运动(反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曹死后,爆发了白莲教,最终爆发了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保护妇女,尊重女权,妇女参政的主张,这是具有解放妇女思想的。《红楼梦》与太平天国先后同在一个历史阶段出现,更先更早地反应了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
2、《红楼梦》还反应了封建社会处于崩溃前的那种低沉的悲剧时代气息。腐朽的事物人们已厌弃,而新的生活道路还未提出,因此《红楼梦》充满了痛苦的声音,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经世济人,即做官)又毁僧谤道,但又到佛教道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他像盲人夜行,处处碰壁,这反应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想挣脱传统的束缚而又找不到新的生活道路的烦躁心情。
3、《水浒传》把社会的罪恶归结到贪官污吏,从未反对过整个封建制度,贾宝玉没有坐过囚车,把他逼上精神梁山的是封建制度。贾宝玉反对的内容已超过了梁山好汉。光明宝贵,娇妻美妾,人人追求的目标都被他抛弃了,对封建制度流露出彻底的失望和决裂。
六、《红楼梦》充满了美学的光辉,曹雪芹以他的美学理想和审美的实力塑造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启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情操,开拓人的视野,使人获得审美的愉悦。
例:第37回,宝玉被打后袭人向王夫人告密
秋纹见识短,易满足,自尊心不强,又自得其乐。标准的绿叶型。
七、曹雪芹打破了大量的才子佳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小说模式,他给公式化、概念化提出坚韧的批评。《红楼梦》形象地独标出他的风格和见地。
例:张生与崔莺莺,《西厢记》、《梁山泊与祝英台》等,都脱离不了才子佳人最终团圆的千部一腔模式,还有《白蛇传》
八、曹雪芹艰苦卓绝地从事写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作家可与之相比,累遭世变的打击,无盐无米的忧愁,传统文学的偏见,及不被理解的寂寞……凡此种种都可以窒息文学的天才,但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从事写作,他是一个不惜以生命献给艺术的天才(见书P386)
例:屈原(虽苦,但曾有一段日子受怀王相信,且千年后仍有人纪念)司马迁(终于不受干扰地写完了《史记》)陶渊明、柳宗元(有知音韩愈)白居易等。
第三讲 曹学——《红楼梦》的姊妹学科
曹学的来历:是研究曹家家世和曹雪芹本人的一门学科,与红学有联系,又各有不同的侧面,是我国文学、史学、传记学园的一朵新葩
一章是人物考,一个是曹雪芹生平与红楼年表。
1984年12月18日在北京成立“曹雪芹研究学会”研究作者的生平、思想著作,特别是曹雪芹最后一个阶段的生活。
尽管有很多了不起的批注家,但大家仍觉得小说不值得研究。
曹学家论点:一部伟大的著作如果不与作者的家世、生平联系起来考察就不能作出科学的评价,所以,作家研究必然成为作品研究并行不悖的一部分。而有他自己的独立性。所以认为曹学是红学的子妹学科。
一、曹学的发展历程:
长久以来,光曹雪芹的身份就有七八种之多,如举人、孝廉、老贡生、幕容、侍卫、内务府堂主世、逆犯的后裔等。最早研究曹学的是胡适,他从上世纪20年代初就发表了《红楼梦考证》对曹雪芹的研究有不容抹杀的意义。他在顾颉刚的协作下浏览发掘靶书,看了大量的清人笔记、专著,地方志,找到了不少资料,得了六个结论:
1、证出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
2、雪芹为汉军正白旗人,曹寅之孙,曹 之子,生于极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后过着极穷困的生活,多才多艺,因为不得志所以沦为一种纵酒放浪的生活。
3、寅死于康熙51年,曹雪芹大概生于此时或稍后。
4、曹家极盛时曾接驾四次,以后逐渐衰败被抄没
5、《红楼梦》是曹家倾家荡产后在贫困中所作,约乾隆30年左右,书没写完曹雪芹就死了。
6、《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序,里面的真假宝玉是曹雪芹的化身,真假雨村就是曹雪芹的影子,这样,曹雪芹才从一个幻影变成一个较明朗的人,我们开始约略知道他的家世生平、交游、思想性格、艺术修养等。
二、周志昌:上世纪50年代发表《红楼梦新证》他把历史上的曹家与书上的贾家完全等同起来,这样是错误的,那样贾宝玉的典型意义就大大丧失了。 他从浩瀚的诗文集、志书、宫迁档案、墓志铭等钩集摘录几十倍几百倍于胡适的资料,对曹家的世系,曹 的一生和几门亲戚的荣枯盛衰有所发现,有所进展,他写的《曹雪芹小传》填补了文学史的空白。
三、吴思裕:主要搜集整理曹雪芹的资料和传闻,他写了《有关曹雪芹十种》和《曹雪芹丛考》两本书。
四、周世昌:对曹家的家世方面作了新的探索,他出版《红楼梦探源》和《红楼梦探源外编》
五、冯其庸:写《曹雪芹家世新考》对曹雪芹的籍贯和世系作了研究。1962-1964年,围绕曹雪芹诞生200年讨论曹的卒年,足足讨论了二年。之后,曹学逐渐盛兴起来了。
研究曹学之原则:
1、力求简要,避免繁琐考证
2、应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为原则。
《红楼梦》之所以这样成功,是时代、家庭、一个人的秉赋三方面原因。
曹雪芹估计生在1715-1764年,曾有张宜泉《春柳堂诗稿》写了一句话“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近五旬而卒。”
《至脂砚甲戌(1754年)抄阅再评》
曹雪芹思想敏锐先进,才学渊博,且有坚韧的勤奋和毅力,是时代、家庭和个人三方面条件统一才促使一个人才的成长。
曹学:
一、曹雪芹的名、字、号
姓曹,名 字芹圃,号雪芹(来历:苏辙写了一句:园父初挑雪底芹)、芹溪居士,又号梦阮、贡生。古时,男子弱冠(20岁)父母为其取字,(字以表德)号(号以自称)
二、祖籍和家世
祖籍辽阳,后加入旗籍,为满洲郑白旗的包衣(奴隶)
旗:军队的编制,和军政、民政、家政三者合一的整体制度,后又建立了汉军旗和蒙古旗,各有八旗,所以满洲有24旗,出于打猎、行围之需要。上三旗由皇帝领导,下面五旗由头臣领导。曹家属多尔衮之下。
包衣在统治阶级内部是被压迫的受害者,在外部是压迫人的害人者,一方面是至微至贱的身份,一方面是呼吸通帝座。
曹家的始祖叫曹世选,原籍可能在东北铁岭卫(即辽宁铁岭县),到辽阳一带的地方,大约在明万历47年(1619年)为满洲军队俘虏,属多尔衮之下(正后旗)
三、谁的儿子
曹家人丁不旺,寿亦不永,每每单传
四、生卒年
曹雪芹死在乾隆27年,畸笏叟批语:“能解者方有酸卒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白文)
五、曹家富贵从何而来
六、康熙十分信任曹玺,1707年派曹玺任江宁织造
《戚序本》红楼梦的主题如语天花,便闻香气。
第四讲 其罕见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的主题
一、《红楼梦》有举世罕见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所以前人都认为其神秘而不可知。实际上主题是作家从生活中选择而借形象表示给读者的东西。是孕育在作家体验中的思想。是作家寓于作品中的主旨。是不以读者和评者的意见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鲁迅说过一句名言:(《集外集》降洞花,小引子):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闻密事”。
二、封建家庭衰亡史
《红楼梦》是康雍乾统治时期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通过对以荣、宁两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衰亡过程的描写,反应了封建社会末期复杂的社会矛盾。包括主子和奴隶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封建正统思想和反封建思想的矛盾,甚至接触到了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以及当时仍存在的民族矛盾。形象地展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痛绝之情以及他向往自由的幻想和理想。他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历史价值。
多种主题:
一、以宝黛爱情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说(现在承认的)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这本书反应了18世纪中页封建末世的诸种社会矛盾及虚伪吃人的封建礼教,男女不同的道德标准、误尽人才的科举制度,真实地、艺术地反应了极为深广的社会生活。荣、宁两府宛如封建政权的缩影,通过贾家由盛而衰的过程,揭露出封建统治阶级反动本质,显示出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必然衰亡的命运。
下面分五方面说明:
1、典型环境的描写:故事开头便写出四大家族一损即损一荣即荣,大家都联络有亲,四大家族如何扩大势力?——老太君是史家小姐,王夫人是王子腾(中央大员)之妹,王熙凤是王子腾内侄女,薜姨妈是王夫人之妹,薜宝钗又成为贾家之妻,这四大家族上通朝廷下接周府,盘根错节,既有世袭的官爵又占有大量的土地,而且又经商放高利贷,这样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三个一体的剖削集团的兴衰变化也可以看作封建社会的缩影。(第四回:封建恶吏贾雨村送林黛玉到京城,在结构上是线索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是封建社会恶吏之代表,由此看出封建社会的吏治高度集中地展现出来了,让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他的出现对典型环境的揭露和批判都是极为深刻的。
2、政治危机 (第二回龙子兴说:“个人一件大事,谁知这钟鸣鼎食的人家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是点睛之笔。它标志着荣、宁两府已后继无人,在政治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作者写了18世纪贵族阶级垮掉的一代,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在挖封建大厦的墙角,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写了老爷少爷们的丑恶本质,说明他们已经失去了任何发展前景。
3、经济危机《红楼梦》言:人口日多,事务日盛,祖谱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帷谋划的竟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检。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52回写贾宝玉出门)这说明两府的经济问题,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往往是同时发生的,《红楼梦》用大量篇幅揭露造成经济危机的挥霍和奢华。省俭和剖削阶级的本质是绝缘的,他们需要用物质上的贪欲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互相影响,恶性循环,从而加速灭亡。
4、内部矛盾 伴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还有统治集团内部无休止的矛盾和各派系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这些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虚伪的封建家庭的宗法伦常关系早已被剥削阶级个人的利害关系所取代。第72回写了五种矛盾:夫妻、妻妾、主奴、奴与奴、统治阶级内部大鱼吃小鱼的矛盾。
父子矛盾:贾赦和贾琏
母子矛盾:贾母和贾赦
母女矛盾:赵姨娘和探春
父女矛盾:贾赦和迎春
婆媳矛盾:刑夫人和凤姐
夫妻矛盾:贾琏和凤姐
兄弟矛盾:贾宝玉和贾环
妻妾矛盾:王夫人和赵姨娘
5、《红楼梦》还反应了复杂的社会矛盾
四大家族不是孤立、静止的,是置之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作者把贾家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写,把四大家族由繁华到衰败的过程和当时社会存在的诸种固有矛盾交织在一起,看起来写一个大家族,事实上写的整个社会。反应了整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如:
A、农民和地主的矛盾(第49-53回)
真实、深刻、形象、具体,《红楼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曲折巧妙地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在《红楼梦》中不占主要地位,这不是曹雪芹所要着力反应的,作者完全可以不接触这些,但《红楼梦》确实反应了广大农民的血汗是封建统治阶级挥霍享受的主要来源。
B、主奴矛盾
《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聪明机智、富有个性而又敢于抗争的奴隶们的光辉形象,热情歌颂了被压迫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的可贵的精神品德。例:48回写香菱。
C、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和市民的矛盾。
薜家是现领着内帑钱梁、彩担杂货的大皇商,是大规模的高利贷主,(39回)也反应了王熙凤挪用公款放高利贷的事实。这些剥削对市民、农民的压迫都很重,损失极大。连冯渊(4回)和石呆子(48回)一类的小官宦都家破人亡,劳动人民就可想而知了。例:57回反应了高利贷也透出了其他消息。
D、以贾宝玉代表的初步民族思想和封建正统思想的矛盾。
总结:《红楼梦》对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描写是艺术创作的重心所在,若扔掉这一点,其思想价值及惊心动魄之处将大为减色。曹雪芹把这几种矛盾交织起来互相渗透,错综复杂又惟妙惟肖地反应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它写了封建大家族的衰亡,但并未局限于一个家庭,而是和史、玉、薜及江南的甄家联系起来写,揭示了极为广阔的生活面,反应了必然走向衰亡的本质和规律。
第五讲 林黛玉
一、曹雪芹所塑造的众多小才微善的女儿,几乎都与作家深厚的文学修养有关。他把善良、刚直、含蓄、深沉、洒脱、豪放的优秀品格给予了所喜爱的人物。这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之后朝夕揣摩之中的一种豁然的领悟,聚集起来成了林黛玉等众多好的形象。她们不仅是天地山川、精华灵秀之所纵,而且又是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的积累、作家个人强烈之感受三者融为一体后的再生。
二、曹雪芹把林黛玉介绍到这个世界来时可以说集中了他所有的才华和智慧,他用优选法把封建时代文人蔑视权贵敢于抗争的精神,聪颖俊逸、高雅倜傥等为人所称道的难能可贵的品质集中起来,把封建文人所擅长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经验都调动起来,完成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林黛玉。
对林、贾的评价:1、他们身上的民主的东西无论怎样微弱,总是新的东西,所以是可贵的。2、说贾宝玉是叛逆是对他过奖了,他最多有点内心的不满和行动上的逃避,他对自己生活的时代并不理解,也没有深入理解的愿望和要求。3、对林黛玉,第一阶段认为其性格有些可厌,第二阶段是厌而不腻,第三阶段是在叛逆的路上找到了方向。林黛玉便是如此不断向前进入叛逆性格的。
三、林黛玉的塑造是因为作者写了一个活的人,活的性格富有典型意义的性格。她渗透着我国民族的心理气质和文学的优秀传统。她性格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种种富有魅力的特征以及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尚精神境界。她是文化性格完美的样式,引起历代无数人的共鸣。作者动作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写法,用了横剖:在社会的各种联系中写人,做到各种主导面和多侧面相结合(29回)曹雪芹打破了简单化、凝固化刻划人物的传统癖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纵横开掘,塑造了这样的典型形象。(3、7、20回)
四、肖像及出场
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地、时隐时现地进行着。到了贾府后才从宝玉的眼中完成了出场的描写。肖像的描写是突出重点,没有面面俱到处处落墨,作者抓住最能表示人物性格的特征,而且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和创作的空间。是作者融化了传统文化中诗和画的笔义创造出来的。写法的打破反应了思想的打破。这个写法给后世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特点:
1、绝去形摹,笔少画多,虚实结合,虚多实少,
2、描写中充满了动态的变化。作者写林黛玉时感到了写实的困惑。
五、以落花自喻
落花说明只能任人践踏而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命运。在封建私有制的土地上所栽培的一切精神文明都是绞杀灵魂的绳索。越是身处逆境越能不屈地反抗,越是被人践踏越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是林黛玉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秉承的性格和气慨,于是无奴颜媚骨的林黛玉征服了无数古人今人。
六、纯真的感情
(纯情)不失其赤子之心、纯真之情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性格的特征,林黛玉的纯情是一种未被封建社会玷污的高尚的感情,她一切根据个性的好恶,毫无顾虑地率意而行,没有任何伪饰也没有半点掩盖。心中所想即为口中所说。口中所说又是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这也是林黛玉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17、20、45回)林的形象像一座孤峰独秀,优点是:可接受日光月华天光流云,但也必须接受暴雨狂风,雷轰电击。
七、诗人林黛玉
林黛玉没有那个社会所需要的“德”,却有那个社会所不需要的“才”。在封建时代,精神越丰富就越痛苦,越高尚就越不幸福。几乎没有一个天才不是带着忧伤痛苦走完一生的。林黛玉那瘦弱的肩上正背负着几千年来伟大的孤独和寂寞,而“冷月葬诗魂”正寒森森地唱出她的人生归宿。作者写诗人林黛玉的时候饱含热情。(40、37、76回)
八、林黛玉的爱情
曹雪芹把古往今来各式各样惊心动魄的爱情消化后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像封建社会少男少女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九、黛玉之死
林黛玉像一片落花,落到了人生的风暴里,她的死是人间永恒的遗恨,她的悲剧是性格与时代的矛盾造成的。黛玉之死是作者对女性的理解扩大到当时社会全面的观照,依托着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批判。(82、90、96回)其实,林黛玉即使嫁给了贾宝玉也未必过得好。
第六讲 贾宝玉
曹雪芹创造了贾宝玉,以他特有的文学魅力走到世界文学不朽形象的最前列,一种天然的神韵令万众倾倒。这一形象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不能模仿,无法因袭。他是作家用智慧、才华、眼泪、心血孕育而诞生的典型。贾宝玉身上体现着作者全部的人生经验和对人生的全部理想。
一、肖像和出场
宝玉的出场是在一片惊奇、误解、嫌憎、传闻和议论所造成的悬念中出场的,在还没有出场就造成如此多的悬念的,在《红楼梦》中没有第二个人。
肖像:作者浓墨重彩写了贾宝玉的外貌、神情、体态、气质和服饰,这是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
曹雪芹苦心经营,把势蓄足后放笔。两首“西江月”是作者奇苦积郁、不可抑制的抒发,充满对世俗的蔑视,为贾宝玉叛逆的性格和独特的气质作了最好的注解。贾宝玉绝少剑拔弩张的外表,却裹着一个我行我素的灵魂。在一般人眼中,贾宝玉是无故地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面对惊异、误解、诽谤、绝望,他表现得泰然自若,两首“西江月”把贾宝玉塑造得衣袂飞扬,潇洒已极。
二、性格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条件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喻最深而贯穿始终的人物,他的性格的形成和环绕在他周围的现实生活取得内在的、多方面的联系。由于贾母的溺爱和庇护,使宝玉得以在内帏厮混,因此没有过早地受到封建礼教的熏染和玷污。使他得以保持了那个社会最容易失去的天真和单纯。保持了那个时代一些难能可贵的品质。(8、9、52、23、33回)
贾宝玉虽然有不少公子哥的习气,但他究竟和贾珍、贾琏和薜蟠不一样,甚至他对封建社会某些腐朽面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因此产生反感。在贾母、王夫人的双重庇护下,他得以保留自己小小的精神活动的空间,使他追求个性自由的要求有了一个发展的时机和缝隙。但他又是极不自由的,他是所有目光集中的焦点。宠爱、期待太多了,自由空间就越来越小。(7、47回)
三、严酷的现实是性格发展形成的催化剂。
鲁迅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大观园中女奴的悲惨命运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我们不仅看到他的爱、逃避和苟安,也看到了他的哀和恨。(36、43、51、52、74、77回)《芙蓉女儿诔》是一篇深受离骚影响,构思新颖、联想丰富、感情深沉的祭文,其中表现出金刚怒目似的恨。他说:“毁彼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他生活在珠围翠绕之中,却屡与无常觌面,宝玉渐渐变得深沉了,独自去寻找精神的寄托,如果我们拿他少年时作的《红豆曲》来看,那里虽然有淡淡的哀愁,但多少有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现在,以封建制度为代表的势力,竭力对他加强控制,宝玉的思想转向内心之后就更加深沉更加牢固了。
四、宝玉的精神寄托和社会影响
宝玉从优秀的古典文学、哲学中汲取营养,形成了优美的情操,舒徐的性格。他不断地诽僧谤道,又不得不到佛教道教中去吸取精神力量,神灵世界不过是他临时搭起来的精神避难所。为了击破压在他身上的封建压力,他被挤上了一条叛逆道路,对封建传统思想表示了大胆怀疑。从而扩大到受这种思想支配的人和体现这种思想的社会制度(17、24、26、38、47回)贾宝玉经常处于不安的追求和探索中,他对现有的秩序感到牵制,但苦于找不到出路。他非常希望找到一个安葬灵魂的位置及平衡心理的支撑点。他的社交虽然多,但无人可以给他叛逆的勇气。可以说,贾宝玉一直在寻找精神寄托,这块补天的顽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五、爱博而心劳
博大的爱有亲近、爱惜、尊重、同情的含义。爱的对象也很广泛,爱的内涵是包括对周围一切不幸者的关切之情。这是我们民族以至于进步人类一份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宝玉这个典型独特的特征。(79回,迎春出嫁,58回,帮助藉官,61回帮助采菱,44回,39回)爱博而心劳是鲁迅的一句话:“昵而敬之,恐拂其意,……而忧患日甚矣”这是贾宝玉的独特性,这种品格在各个历史时期比较清醒、敏感的人物身上都可看到。所以“爱博而心劳”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因为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还远远没有解决。所以贾宝玉这个特点是弥足珍贵的。
六、性格形成总述
林、宝的爱情描写打破了金榜提名的俗套,爱情描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新高点,林的死猛烈地撞击了贾宝玉的灵魂,随之,贾宝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与之同归于尽,随之,元妃、舅舅等人相继死去,所以,重振祖业,克振家声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贾宝玉身上,又有袭人、宝钗劝他,终于一跃而起把一切扔掉,带着永恒的憎恨削发为僧。可以说,仕途经济更紧迫地向他逼来,他哪管世人诽谤,要求着生活自由,不能安分守纪,要求思想自由,只念木石前盟,要求婚姻自由,所以贾宝玉是一个新人萌芽的典型,是个具有冲破民族主义思想的贵族阶级的叛逆者。
第七讲 心理描写新探
法国作家雨果说:“有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景象则是人的内心世界。”
《毛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现代派:当代欧美资产阶级流派的总称,分意向主义、向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等。主要反应欧美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和心理。
对人和社会的关系:把自己看成流亡者,局外人或精神贵族,对宗教的信仰,伦理观念、商业文明等作出全面攻击。在人和人的关系上表现得极端冷漠。以自我为中心。
人与人是无法沟通的,法国作家让。保乐萨特的《门关户闭》中有句名言:“别人就是我的地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持否定态度,把自然风景看成是一个巨大的尸体,人和自我的关系表示出丧失自我的悲哀和寻找自我的失败,表现出来的都是精神上的歧形和心理的病态。强调表现内心生活。
所以西方意识流有了三个特点:
1、反对用肖像、行动、对话、环境等现实主义表现手段来塑造典型形象。
2、和传统小说注重描写精神上的理智内容相反,意识流小说所写的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整体,非理智的意识活动、梦和幻想。在人的精神活动里,思想不是条理化、脉络清楚的,是回忆伴随着幻想,理智混杂着感情,清晰的思想交织着复杂混乱的心理。西方意识流要求表达这种复杂的精神世界。
3、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反,它不重视情节结构,其情节是变化或退化的。
4、意识流作者因为非常爱写性爱心理和精神病态,所以其写法多是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时序颠倒等互相穿插为主要表现手段。它们以感觉中的现在代替客观现实的反应,随心所欲地自由联想,夸大性意识和变态心理的作用,把人物的内心变成罪恶的神秘的浊流。
与西方意识流相反的是东方意识流的特点
其代表是:曹雪芹《红楼梦》
曹雪芹写意识流有三个特点:
1、用艺术实践证明了人的意识是客观外界“物”的一种反应。
2、曹雪芹所塑造的人物的内心意识体现着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没有游离出反封建的巨大思想轨道。
3、曹雪芹成功地运用了大量的时空交错,大跨步地跳跃,用联想、想象意识流来组织素材,甚至包括非理智的下意识活动与人物内心的千变万化,表现现实的丰富多彩。
对比:(三国曹操欲借王 人头, 大惊,之描写,其心理活动描写简单,以衬出《红楼梦》之对比)
三、旋转多变的角度
(一)咏怀式:是《红楼梦》中用得最多最自然的意识流,曹雪芹十分重视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他的咏怀式提高着读者的审美水平。咏怀式的写法是灵魂的眼睛,是意识流的总汇,和古今所有的诗歌一样,是人类至情至神的抒发。
林黛玉:沉痛的号呼:“一年360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凄凉的叹息:“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不凡的气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 陷渠沟”。热切的希望:“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黛玉的诗分为五个时期,代表黛玉的各种思想。
一期:28回元妃省亲。“未能免俗颂宸游”、“何幸邀思宠,宫车过往频”。
二期:非对峙性的消极探索(葬花诗)。
三期:用现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处境。代表:45回秋霜风雨稀,从天尽头回到了大观园。在现实中找出路,但大观园里没有出路是林黛玉的巨大发现。所以她只有另寻出路。
四期:扩大了另寻出路的眼界。54回《五美吟》写五女子可悲可叹可欣可羡,写红拂: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世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霸縻女丈夫 林羡慕红拂,欲与贾私奔。
五期:理想破灭的悲吟(70回桃花诗,76回《联诗悲寂寞》冷月葬诗魂。
曹雪芹并不以情诗艳赋来邀宠于读者,而是用诗歌来塑造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性格、气质得到丰富的补充和展现。
(二)梦幻式:用描写梦境来展示心理活动的写法,并不扑朔迷离,虽然情节跳跃,但有生活依据。梦境并没成为脱缰之马,而是主题深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梦可以反应那一社会的宗法制度,伦理道德,恋爱,婚姻问题,妇女问题等。写梦也同样受着逻辑思维的制约。(12回写性爱心理跟精神病态)在《红楼梦》里写性爱心理和精神病态(如12回贾瑞照风月宝剑)也同样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批判。贵族子弟发臭的灵魂,让人产生掩鼻而过的效果。
(三)独白式: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可以直接坦露人物的思想感情,特别是那些被封建礼教钳制着灵魂的少女的爱情描写,作者常常借助独白使之渲泄,这种写法常常是往事、现实、未来各种境遇的穿插,是各种情绪的综合展现。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林、钗32、34回 熙46回刑夫人讨鸳鸯做妾时都有独白)
(四)交叉式:这也是表达爱情的一种方法。如果用浅表的说白去描写那四时朝暮,雨雪风霜的各种心态,是束手无策的。要把这种讳莫如深的心事说出来,自然就出现了交叉式。它像音乐上的三重奏一样让思想感情的弦索奏出美妙的和弦。把艺术真实写得和生活一样绚丽多彩。(29回写宝黛大吵)
(五)潜流式:是一种在人物和情节间歇当中暗暗出现的一种心理描写方法,表面上没有作者的直接介入,意识流犹如地下水的水位在提高一样,不断地涌上来,在那人家看不到的地方,流经漫长的时间,大片的空间,这个写法十分耐人寻味。(第52回)
四、汇入意识流的点滴意识
曹雪芹深刻地、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辅助从外部来把握世界之不足,仅从上述五种意识流来看说明了曹雪芹的继永与创新精神。曹雪芹会用一支笔追诉“卷蓬般的思绪,把流体固定在纸上”。
第八讲 十二钗的悲剧
一、元春
悲剧人物性格与心理都不是简单的、平面的,不是作者凭主观臆造出的人物具有生命力,很适合现实中的辩证法。按一般传统写法,贵为皇妃应是“姊妹……可怜光彩生门户”。但曹写出了更为凄惨的人生道路,饱含着反封建的内容。按鲁迅的说法:“《红楼梦》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元春从一个侧面切入小说的政治生活,使人物活动的舞台有了真实具体的背景。第二回称其“贤孝才德”,八宫为女史,后封妃,十六回贾政生日时。十七回元妃省亲,肃穆华贵,被寂寞与恐惧交替折磨着。独自一人受苦。
考证:1、元妃受家人所累被赐死。
2、元妃干涉宝玉婚事。
二、迎春
三十八回,捺八大磨中细细研之。
三、探春
二十七回意趣不俗 理家、抄捡。
探佚:远嫁海疆为王妃。
二十二回脂批“使此人不远去,将来未败诸子孙不至流散”。
四、李纨
封建势力窒息了自然的一种悲剧形象。
文学鉴赏力极端力排众议,明朗开放。
晚韶华:镜里的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探佚:贾兰早死,李纨少年丧夫,老年丧子。
五、惜春
后四十回写惜春用墨如泼。
二十二回脂批: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有理想敢于坚持的遁世者。
六、湘云
探佚:最终于宝玉结合。
七、妙玉
品茶乞梅,叩芳辰 六十二回。
第九讲 王熙凤
一、强人:用来赞颂坚强能干奋发有为的人,依靠意志性格的力量或军事的方法实行领导和控制的人。
美对“强人”:发动政变,幕前幕后,操纵权力的首脑人物。
《水浒》第六回:鲁智深:“剪径强人”有不光彩篇章。
曹雪芹以艺术家的天才手段将王熙凤塑造成为最为时代特色最有思想深度最有艺术特色的人物,同样是薄命司的座上客。
二、模样极标致,言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
男人万不及一的王熙凤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中游刃有余地手操胜券,掌握主动。作者从一开始就采用非凡的手法,通过设局(12回)、协理(14回)、弄权(15回)三个大关节把王熙凤性格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同时掘发出来,表现出千分狠毒万分自恃女强人的特征。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关系
不理解环境的典型性就不能理解形象的典型性。王熙凤出身的家庭是古老天朝与外国资本主义商人打交道的最早的代表,凤姐所受的影响与其他人不同之处在于:她还受了货币经济发展而带来的那一束折光的照射。因此,金钱在她的心灵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货币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它在催促新人出现的同时也在催促着新恶的产生。大官僚大地主受了货币经济的刺激,产生了对金钱的贪欲,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便凭借着封建特权,经营封建性的商业和高利贷。王熙凤作为当家主妇,对贾家的经济是十分了解的(55回说:家里出的多,进的少……)她前有经济危机的影响,后有高利贷的诱惑,所以她就倚仗贾府的权势,让来旺做经济人,平儿做助手,扣押挪用公款——月例银。她既有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也会有 因此,王熙凤肆无忌惮,贪得无厌的性格跟高利贷活动是不可能没有关系的。(29、24回)。王熙凤是处在经济权力的焦点上,生活在千头万缕、层出不空的纠葛中,还有周旋于上下左右,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既然有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王熙凤这支花,花的根是深扎在封建的土壤里,可是当她长出花蕾的时候,已经受到资本主义货币经济折光的照射,诱发了基因的突变,产生了质的变化。
四、王熙凤是一个纵情享乐的少妇,而且常常越出封建礼法的界限,表现出肆无忌惮的苗头。
爱情是对礼教的冲击,但情欲和爱情是不同的,它缺少了心灵和思想上的响应。情欲的放纵只是对禁欲主义起瓦解作用,而且会带来新的污秽,这是一种新的畸形代替旧的畸形。因此不能把这种行为称为冲破樊篱。
五、才干的时代特征
虽不知书但能达理的王熙凤,表现出卓越的才干,王熙凤那些超出礼法的追逐,如果没有才干是达不到目的的,王熙凤的才干大多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有些属于传统范围,有些反映了具有时代的新特点,表现出女强人的特殊性。
王熙凤具有时代特点的性格:
1、不讲情面,一律清白处置(45回)
2、跟王熙凤办事的人都随身带有钟表,无论大小事都有一定时刻,很有“时间就是金钱”的味道,与古老的蹒跚的风格有区别。
3、杀尤二姐时用的方法很老套——借刀杀人,到杀贾瑞时有了新型剥削者的特点。
4、王熙凤对嫡庶的观念是很新的(55回连用了三个好称赞探春)在非常重视正名的封建社会,恐怕是非常离经叛道的言论。
5、伺奉贾母的才干。贾政对贾母虽然缺少亲子之情,但是诚心诚意的,凤姐得到贾母的欢心、夸奖和宠爱不是孝心也不是尊敬,而是下级对上级善于揣摩、逢迎的才干。目的是为了利用。(38、46回)
六、花钱的方式
王熙凤花钱的方式跟贾母不同,(54回过年……、44回过生日、45回……)面子上的钱会花,很厉害地抠着一分一厘。
七、王熙凤悲剧结局的深刻意义
王熙凤的悲剧不是爱情悲剧也不是被压迫被污辱的悲剧,她多方面地背离封建礼法,表现出人物与环境的深刻冲突。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阶段,(如和绅等),实际上已用了血腥的手段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由于当时社会的条件不成熟,没能转化为官僚资本主义的企业,他们的资本积累主要靠贪污公款、敲诈勒索、地租剥削、放高利贷等。这些王熙凤都采用过,如果按王熙凤的野心、欲望、才干和气质,她完全可以发展成为新的剥削阶级的英雄人物。可在当时,她连一个独立的高利贷者也没做上。她离不开来旺夫妻的奔走,她必须依靠贾家这座“冰山”。
资金积累得越多,出路就越成问题,最后也只能压塌了箱子底。何况,她攫取个人财富也遇到了越来越强的阻力(72回)。王熙凤终于没有成为新的剥削阶段的代表人物,但她悲剧上所体现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是极为广泛的。封建社会的各种因素也极为鲜明。给人以警示。通过她的悲剧反映出历史的不成熟、反映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矛盾。
第十讲 结构形式
一、结构形式取决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一部小说采取何种结构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评论一部作品在结构上的优劣得失,关键在于这种结构形式是否完美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容或主题。
《红楼梦》的主题:封建家族衰亡史
《红楼梦》与其他各著结构的比较:
如:《水浒传》,主要人物都有相对独立的几回书,要表现的人物是站在舞台中央的,以他的活动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连续几个波澜,一气呵成。虽然也写了其他的人物,但都属于从属的地位。一个写完再写一个,好象接力赛一样。这主要受内容的制约,因为官逼民反,他用无数英雄逼上梁山这个事实来揭示主题,所以他的结构是链状的。
《三国演义》是辫状结构。写了一个世纪的历史(汉末—魏晋),所以采取了魏、蜀、吴交叉着拧在一起的辫状结构形式。三股齐头并进,像梳辫子一样,罗贯中是尊汉抑曹的,但因内容的需要,作者未采取以蜀汉为中心的结构形式,要表现群雄蜂起的局势也不便采取某人某事为线索的写法,所以它的辫状结构也是由内容决定的。
《西游记》是线状结构。八十一难写了很多披着神圣外衣有血有肉的形象,但师徒一行始终是抱着一个目的,顺着一条路线走,因此是线状结构,这也是内容决定的。
《儒林外史》是块状结构。虽为长篇,形同短制,当中用松散的纽带加以连接。
二、严谨不失和谐,缜密不失自然的独特形式——《红楼梦》的结构。
目前比较接近的意见认为有三种意旨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
一是写了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三者互相穿插交错,是支撑这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外,每一个人物又几乎都有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好似斗拱短柱。在所有线索朝着一个终点走去的过程中,又穿插着诸般矛盾,因此决定着《红楼梦》的结构特点:它不是沿着一个具体事件照直地写下去的,而是众多的事件同时涌上笔端。写着一件事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切面上又同时盘绕着其他线索,纵横交错,左右生支,所以《红楼梦》的结构犹如在编织着一张经纬交叉的大网,因此它有了网状的美誉,但它们不是一般的网,而是多面,多层,立体,千孔万目的庞大结构。因为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谁都在呼吸,在行动,到处都有生老病死,欢笑歌哭,作者竟能把这万象纷呈的场景一一显现。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些展现在《红楼梦》中的生活就像雕塑似的,我们仿佛可以环绕着它进行多种角度的观察,并且获得多种的、然而又是统一的形象意义。(蒋和森《红楼梦论稿》P217)
如43回,同时发生三件事,77、78回,晴雯被赶出大观园,死在床上,迎春出嫁,夏金柱搅家。
评论:
1、周瑞昌说:全书可分12段,每段9回,书的前半段是6个段落,后半段是一段,54、55回是分水岭,前写盛,后写衰,54回前,作者写得如火如荼像黄钟大吕,后变成语调伤声了,像两副笔墨。
2、“二知道人”说:把《红楼梦》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单元,特点在于不承认贾家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3、护花主人王希廉,把120回分成21段,大段中夹有小段,或夹叙别事或补叙旧事,如线穿珠,如珠走盘,不板不乱。
4、10-15回,说明了网状结构的特点。表面写秦可卿的病,实际上主要介绍王熙凤。(教材P245-246写贾璜与宝玉的冲突)
15回,写贾晋、贾珍(禽兽不如)、贾蓉、啬(浪荡公子)、秦钟(品德不高)、贾瑞(癞蛤蟆),二姑娘、老尼姑静虚、名医张友士、北靖王、太监戴权,他们可谓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偷鸡戏狗、灭绝人伦。
10-15回,通过协理、弄权等三个主要观点,把王熙凤的性格凸显出来了。开卷不久就给人以深刻印象。而主线并不是一气贯注,而是时隐时现,中间主要生发出许多贾府的罪恶,所以10-15回的网状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把各种生活场面同时展现出来的表现艺术。
三、绾冠全书的前五回。
结构的意思就是把生活剪裁成片断,然后再缝成衣服的一种艺术。即曹雪芹在《红楼梦》42回所说的“界划”。宝钗的论画实际上是曹雪芹的创作方法论,曹雪芹呕心沥血写作《红楼梦》的实践证明,把一大堆看来乱麻一般的材料经过反复界划终于找到了一个把散乱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方法(就是结构)。实际上是指一部作品如何围绕主题形成几个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大段落。前五回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绾冠全书,采取回风舞雪,倒峡逆坡的艺术手法,在读者未突击全豹的情况下先描绘出主要人物形象的蓝图。
每段的作用:
第一大段:
1回:甄士隐的故事有三个作用:1、对全书的结构有象征意义,隐喻着这个悲剧故事和它的性质。2、暗示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如柳湘莲遁入空门,贾宝玉悬崖撒手。3、湘菱名叫“英莲”,说明她的命运是应怜的,暗示12金钗的悲剧。
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方法独具匠心,把千头万缕的人和事以谈都中新闻入手,重点突出,能引人入胜。如果作者采取直接叙事的方法(如先介绍家世再介绍荣宁二府等),这样不但琐碎庸烦,且平铺直叙,读者会兴味索然,如果让人物直接进入情节,人物在情节进展上逐渐展开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这样的特点则不会条贯畅通,读者会感动犯难,如坠云雾之中。
曹雪芹现在的这种写法,在正式故事开始前,先对人物环境有了一个概括的印象,是要言不繁的。
3、4回,是完全不同的两副图,3回写林黛玉是热出场,身世介绍从简,黛玉进府主要是介绍贾家的华贵雍容,而重点介绍贾府的内眷,通过黛玉的眼睛详细地写荣国府的阶门、庭院、屋宇、室内陈设等。介绍了贾母、邢王夫人、王熙凤、迎、探、惜三姐妹及宝玉。一人一副笔墨,详略得当,各不相犯,洋洋洒洒热闹非凡。
4回,写宝钗是冷出场,生世从详,主要写薜家的霸道乡里,重点介绍外戚贪官,通过葫芒僧判案,交代了四大家族的护官符,补写了英莲被拐后的遭遇及贾雨村的贪赃枉法忘恩负义。目的是将薜宝钗引进贾府后便于开展全书的中心情节。
5回,是全书的提纲。有诗有曲有画,预示着主要人物的生活道路和结局,对全书的结构和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蓝图。太虚幻境是作者提出的理想世界,而大观园是和理想世界相对立的现实世界。理想世界中,情得到充分发展,而现实世界,情受到了残酷扼杀。
第二大段:(6-18回)这一段极写了两件大事,即可卿出丧和元妃省亲。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揭露炎凉的世态。进入表达主题的轨道。集中揭露了贾府许多丑恶和罪孽。
第三大段:(19-54回)写了三件事:以大观园的无限风情为中心,极写贾家烈火喷油、鲜花着锦之事和宝黛爱情纠葛,但这一切不过是瞬息繁华,无论是饮酒行令、结社作诗,都为乐极生悲伏笔,流露出后顾之忧的凄惋情绪。
25回,写家庭矛盾非常激烈,你死我活。
44回,凤姐波诉夫妻矛盾。
46回,鸳鸯抗婚,主奴矛盾 反映了社会各层矛盾的不同特点。
47回,薜蟠遭打。
第四大段:(55-78回)表面的繁华富贵已经无法维持,宿弊过多,中兴无望,故有的约束力量已经松弛,终于爆发了自杀自烈的大抄检。显示出履灭前的景象,看出贾府的陋习相沿。
57回,紫鹃试玉是一个悲剧信号。
58-63回,小人物造反。
62、63回,家庭走向履灭以前留下的最后的欢乐的日子。
64-69回,红楼二游的悲剧,是为贾家的败亡提供罪证。
71回,贾母过生日。
74回,抄检大观园是矛盾表面化。
75回,贾母赏月。
77回,死晴雯,嫁探春,感凄清,悲寂寞,树倒猢狲散。
第五大段(79-120回)以黛玉的死为高潮,基本上保持了原书的悲剧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全书结构中一个完整的段落。
微观结构:
是情节发展中细微具体的结构安排,微观结构千变万化,往往是从情节发展中的某一点生发出几条线索。然后交错展开,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见教材P156)(45-51回)
六、结构和时间表
《红楼梦》一共写了多少年的事?
前80回,原书共写了十五年的事。
周世昌说:1-5回第一段写了8年的事,二段6-18回写了4年的事,三段19-54回写了1年的事。四段55-78回写了2年的事
各段中有二个特点:1、内容情节的分量越重,时间越短,反之越长。2、总的看来,一定单位时间里的容量越来越大,密度越来越高,有时曹雪芹用笔跳跃,把时间一笔带过,使故事情节大幅度地跨越时间,但有时他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笔墨密集。
第十一讲 薜宝钗
这是一个最难有一个标准,争议很大的人物,目前红学界仍有两种说法。
鲁迅说:美恶并举,美丑泯绝。
一、(背)一部《红楼梦》最主要的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地塑造了众多真正的性格,这是留给后人的最大的财富,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曹雪芹写出了成百成群的逼真鲜明的性格,薜宝钗这一人物是具有高级审美意义的典型,她的性格如此缤纷深遂,随着时间窨的转变,不同视角的转变,会射出不同的性格之光来,但她又是一个历来有争议的形象。
《三借庐笔谈》,邹 (尊林抑薜),许伯谦(尊薜抑林)
哈斯宝(蒙古族红学家)说:“乍看全好,再看,好坏掺半,又再看,好处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压根就没什么好。”每个人都没有看到底,只看到了一个侧面,薜宝钗好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仍呈现风流人物的姿态。
二、美恶并举
曹雪芹首先从理论上确定: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是单一的畸形化(第二回,正邪两负),不是完全正气也非完全邪气,而是正反两种因素的组合体。正如鲁迅所说:“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一个人,他们的性格世界都不是纯粹、单一的性格因素,(性格因素:或绝对肯定是正气,或绝对否定是邪气)所构成的,都不可能只是单一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反映,而是正反两重性格因素按一定的联系方式而形成的性格结构。这两重因素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转化。由于组合比重的无穷判别性和组合形式的无穷变动性,于是形成了人不可重复的性格。
曹雪芹正是通过各式各样的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的众多的美恶并举的形象,反映出真正的历史。他笔下的正面和反而人物几乎没有只反映社会关系一个方面的抽象化的形象,这正是有别于平庸作家的地方。
分析:焦大:曹雪芹用一千字写出一个人的一生,由于作者的启迪,我们会透过人物性格的表层,发现隐藏在人的性格深层结构中更为丰富复杂的矛盾因素。焦大的性格世界就是一个各种矛盾的张立场,他那富于开拓性的创业精神和现实环境的矛盾日益加深,这对善良、热情、自尊心、进取心都极强的焦大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嗜酒把性格中的积郁完全勾勒出来,裸露出一个受了创伤的灵魂。他性格中的美、丑、爱、憎。积极与消极、狂悖与守理都在内心演算互相渗透交织,作者从他一生的经历中,从他现实处境中综合了纵的和横的各种因素所提取出的精华,却是一个人本质的突现。焦大年轻时可能有三种想法:
1、立战功,封妻荫子。
2、主奴意识不平等。
3、劳动人民的善良。
贾府那些泥做的男人几乎都是秉赋邪气而生的,但每个秉赋的百分比又是如此的参差不齐,所以张三要四各具面目。即使出现在同一阶级、同一环境、同一本质的千差万别的男人们,他们的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实践活动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性格因素中的多少、大小、软硬、强弱的不同,就形成众多的性格差异。
三、性格的两重组合达到完全和谐的最高境界,即美丑泯绝时,常常因为性格中孕含着无限的矛盾而引起见仁见智大小相同的结论。甚至争论上百年也说不尽性格之谜,薜宝钗性格中正反两种因素的冲突如热烈与冷静,优美与丑恶,真诚与虚伪等,或一强一弱,或深化统一,或是突出一种矛盾,或是呈现出多种交织,这在宝钗感情的闸门失控的时候,真情才能比现,才能看到性格的深层部分。使有限的形象展现出无限的内涵。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美学的光辉。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识是有目的的心理活动,能调节控制人的行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属于心理的表层,而深层心理是隐藏在心灵的演算是在伦理、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社会观念的影响下不能或不敢公开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表层和深层的心理是辩证统一的,表情心理控制着深层心理,当人失去理智或理智减弱的短暂时刻,深层心理就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活动。
薜宝钗的貌:第四回:肌肤莹润,举止娴雅,28回:面若银盘,眼如水杏。
薜宝钗的才:42回,上至国典朝章下至雕虫小技无不精通,学问是大观园里最全面、正规、深广的一个,比别人还多一个精通夙务的本领,但由于家庭经商,所以达部无门。
薜宝钗的德:虽有百万家资,但她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素养,的确相当高洁。(28回薜蟠过生日。40回其室内摆设之俭朴,说明她守节安贫,气敛神藏,内蕴外朴。)
薜宝钗性格里有冷也有热。
冷:金钏跳井,王夫人心理负担,其劝之。
热:42回指出黛玉差错,49回劝史湘云,32回劝宝玉,70回柳絮辞。
“小惠全大体”,会做人,(55、56回,尊上睦下,曲意承欢)她是孔孟之道、封建礼教的真正儿女,是非常符合封建阶级政治理想和政治利益的人物,我们愈是驻足焉,认真观察她的所作所为,愈能发现她那性格的魅力,她那不同于一般的居室是朴素的,又容易被人看做是一种人格的伪装,她的学习是刻苦的,但可能被一种功利主义的愿望所驱使,她的才能是优秀的,可否看成是为宝贵利禄做着准备,她有着正统派封建士大夫阶级的情操,却又多少透露着矫饰的痕迹。在豁达、冷静的外表下,又包藏着热烈、执着的一颗心,总之,她是体现着封建贵族的理想和愿望而诞生的完美的人格,在多方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积极因素的同时,又表现了它的消极方面,在她身上闪现着作者理想之光,同时又宣告理想破灭的必然趋势,这种丰富的性格因素经常在宝钗那心的深处互相冲突、转化、运动着,那里深不可测!
薜宝钗的爱情:(8回识金锁,20回,与宝玉同路,21回,看戏,28回)
薜宝钗露出深层结构的心理活动表现在两次:
一次勃然大怒,29、30回。
一次失声痛哭,34回。
第十三讲 总复习
曹学:
1、属于红学派索隐派(清顺帝与董小婉的故事)主张清顺帝与董妃的学者是: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他写了《石头记索隐》)
2、学术界对曹雪芹的生卒年有以下几种说法:
生年:乙未说(1715年康熙54年)
甲辰说(1724年雍正2年)
辛卯说(1711年康熙50年)
卒年:壬午说(乾隆27年1763年2月12日)
癸未说(乾隆28年1764年2月1日)
甲申说(乾隆29年1764年3月20日)
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有一则与卒年至关重要的批语,因为校点之不同,因此得出的卒年也有所差异。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红楼梦》9页)主张”壬午说“者认为上述的校点是正确的,即”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但是,根据敦敏《懋斋诗钞》中《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诗编于癸未年,《小诗代简》系为敦诚三十岁整寿而请雪芹赴宴的诗,不可能人已死去一年,再去赴宴之理。另外,癸未年春末至冬初,,北京发生大规模痘疹,据诗人蒋士铨诗云:”十家襁褓一二全!“而且,雪芹死前数月他的爱子先殇,当然也是死于癸未的痘灾,另外还举出”壬午除夕“的”壬午“不过是畸笏叟加批的一个年代,由此上推到生年为”乙未年“即康熙54年,公元1715年,这正好和曹雪芹的朋友张宜泉的说法相合,张宜泉诗《伤芹溪居士》,自注云:”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喜诗画,年未五旬而卒“。生卒年的争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多专家都根据一定的材料,成立一家之言,绝非泛泛而论。因此在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下,也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4、曹雪芹的字和号
曹雪芹姓曹氏,名沾,字芹圃,号雪芹、芹溪居士,又号梦阮、贡生。
本旨:即作家的意图,——即梦、幻。
大旨:即书的内容——谈情。
5、薜宝钗和林黛玉
碾冰为土玉为盆,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冷月葬花/诗魂——林黛玉的名句。
珍重芳姿昼掩门,不语婷婷日又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薜宝钗的名句。
林黛玉的《五美吟》,五美为:红拂、西施、绿珠、明妃、虞姬。
大观园里最不善于做诗的人是:迎春、惜春。
对《红楼梦》影响最大的戏曲:《西厢记》、《牡丹亭》。
63回的人物名字要记住。
学术界认为曹雪芹的祖父是曹寅、曾祖父是曹玺。
52回晴雯打了坠儿,因其偷了虾须镯。
11回英莲,后改名为香菱、秋菱。
5回,影幻仙子托梦给宝玉,其妹为秦可卿。
人物的住处:探春—秋爽斋、迎春—紫菱洲、惜春—藕香榭、妙玉—栊翠庵。
5回里有很多判词,如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漆事更衰。
51回,薜小妹(宝琴)新编怀古诗十首。
悲提《五美吟》的人:林黛玉,64回。
要求:把书的回目(如48回滥情人(薜蟠)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香菱)雅集苦呤诗)。
记住:40回《史太君……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
探春的母亲:赵姨娘。
5回:霁日难逢,彩云易散——晴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蒋玉菡,即琪官)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据考证,袭人后来嫁给了琪官即蒋玉菡。
宝玉的丫鬟芳官又名耶律雄奴。
宝琴的丫环——豆官
黛玉的丫环——蕊官
宝钗的丫环——藕官
栊翠庵品茶的人是:宝玉、宝钗、黛玉、妙玉
49回题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指史湘云与贾宝玉吃烤鹿肉,脂粉香娃指史湘云、平儿、宝琴、凤姐。
50回联诗,三人:宝琴、湘云、黛玉。湘云、黛玉共战宝琴。
第十三讲 总复习
曹学:
1、属于红学派索隐派(清顺帝与董小婉的故事)主张清顺帝与董妃的学者是: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他写了《石头记索隐》)
2、学术界对曹雪芹的生卒年有以下几种说法:
生年:乙未说(1715年康熙54年)
甲辰说(1724年雍正2年)
辛卯说(1711年康熙50年)
卒年:壬午说(乾隆27年1763年2月12日)
癸未说(乾隆28年1764年2月1日)
甲申说(乾隆29年1764年3月20日)
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有一则与卒年至关重要的批语,因为校点之不同,因此得出的卒年也有所差异。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红楼梦》9页)主张”壬午说“者认为上述的校点是正确的,即”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但是,根据敦敏《懋斋诗钞》中《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诗编于癸未年,《小诗代简》系为敦诚三十岁整寿而请雪芹赴宴的诗,不可能人已死去一年,再去赴宴之理。另外,癸未年春末至冬初,,北京发生大规模痘疹,据诗人蒋士铨诗云:”十家襁褓一二全!“而且,雪芹死前数月他的爱子先殇,当然也是死于癸未的痘灾,另外还举出”壬午除夕“的”壬午“不过是畸笏叟加批的一个年代,由此上推到生年为”乙未年“即康熙54年,公元1715年,这正好和曹雪芹的朋友张宜泉的说法相合,张宜泉诗《伤芹溪居士》,自注云:”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喜诗画,年未五旬而卒“。生卒年的争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多专家都根据一定的材料,成立一家之言,绝非泛泛而论。因此在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下,也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4、曹雪芹的字和号
曹雪芹姓曹氏,名沾,字芹圃,号雪芹、芹溪居士,又号梦阮、贡生。
本旨:即作家的意图,——即梦、幻。
大旨:即书的内容——谈情。
5、薜宝钗和林黛玉
碾冰为土玉为盆,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冷月葬花/诗魂——林黛玉的名句。
珍重芳姿昼掩门,不语婷婷日又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薜宝钗的名句。
林黛玉的《五美吟》,五美为:红拂、西施、绿珠、明妃、虞姬。
大观园里最不善于做诗的人是:迎春、惜春。
对《红楼梦》影响最大的戏曲:《西厢记》、《牡丹亭》。
63回的人物名字要记住。
学术界认为曹雪芹的祖父是曹寅、曾祖父是曹玺。
52回晴雯打了坠儿,因其偷了虾须镯。
11回英莲,后改名为香菱、秋菱。
5回,影幻仙子托梦给宝玉,其妹为秦可卿。
人物的住处:探春—秋爽斋、迎春—紫菱洲、惜春—藕香榭、妙玉—栊翠庵。
5回里有很多判词,如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漆事更衰。
51回,薜小妹(宝琴)新编怀古诗十首。
悲提《五美吟》的人:林黛玉,64回。
要求:把书的回目(如48回滥情人(薜蟠)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香菱)雅集苦呤诗)。
记住:40回《史太君……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
探春的母亲:赵姨娘。
5回:霁日难逢,彩云易散——晴雯。
枉自温柔和第十三讲 总复习
曹学:
1、属于红学派索隐派(清顺帝与董小婉的故事)主张清顺帝与董妃的学者是: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他写了《石头记索隐》)
2、学术界对曹雪芹的生卒年有以下几种说法:
生年:乙未说(1715年康熙54年)
甲辰说(1724年雍正2年)
辛卯说(1711年康熙50年)
卒年:壬午说(乾隆27年1763年2月12日)
癸未说(乾隆28年1764年2月1日)
甲申说(乾隆29年1764年3月20日)
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有一则与卒年至关重要的批语,因为校点之不同,因此得出的卒年也有所差异。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红楼梦》9页)主张”壬午说“者认为上述的校点是正确的,即”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但是,根据敦敏《懋斋诗钞》中《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诗编于癸未年,《小诗代简》系为敦诚三十岁整寿而请雪芹赴宴的诗,不可能人已死去一年,再去赴宴之理。另外,癸未年春末至冬初,,北京发生大规模痘疹,据诗人蒋士铨诗云:”十家襁褓一二全!“而且,雪芹死前数月他的爱子先殇,当然也是死于癸未的痘灾,另外还举出”壬午除夕“的”壬午“不过是畸笏叟加批的一个年代,由此上推到生年为”乙未年“即康熙54年,公元1715年,这正好和曹雪芹的朋友张宜泉的说法相合,张宜泉诗《伤芹溪居士》,自注云:”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喜诗画,年未五旬而卒“。生卒年的争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多专家都根据一定的材料,成立一家之言,绝非泛泛而论。因此在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下,也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4、曹雪芹的字和号
曹雪芹姓曹氏,名沾,字芹圃,号雪芹、芹溪居士,又号梦阮、贡生。
本旨:即作家的意图,——即梦、幻。
大旨:即书的内容——谈情。
5、薜宝钗和林黛玉
碾冰为土玉为盆,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冷月葬花/诗魂——林黛玉的名句。
珍重芳姿昼掩门,不语婷婷日又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薜宝钗的名句。
林黛玉的《五美吟》,五美为:红拂、西施、绿珠、明妃、虞姬。
大观园里最不善于做诗的人是:迎春、惜春。
对《红楼梦》影响最大的戏曲:《西厢记》、《牡丹亭》。
63回的人物名字要记住。
学术界认为曹雪芹的祖父是曹寅、曾祖父是曹玺。
52回晴雯打了坠儿,因其偷了虾须镯。
11回英莲,后改名为香菱、秋菱。
5回,影幻仙子托梦给宝玉,其妹为秦可卿。
人物的住处:探春—秋爽斋、迎春—紫菱洲、惜春—藕香榭、妙玉—栊翠庵。
5回里有很多判词,如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漆事更衰。
51回,薜小妹(宝琴)新编怀古诗十首。
悲提《五美吟》的人:林黛玉,64回。
要求:把书的回目(如48回滥情人(薜蟠)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香菱)雅集苦呤诗)。
记住:40回《史太君……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
探春的母亲:赵姨娘。
5回:霁日难逢,彩云易散——晴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蒋玉菡,即琪官)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据考证,袭人后来嫁给了琪官即蒋玉菡。
宝玉的丫鬟芳官又名耶律雄奴。
宝琴的丫环——豆官
黛玉的丫环——蕊官
宝钗的丫环——藕官
栊翠庵品茶的人是:宝玉、宝钗、黛玉、妙玉
49回题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指史湘云与贾宝玉吃烤鹿肉,脂粉香娃指史湘云、平儿、宝琴、凤姐。
50回联诗,三人:宝琴、湘云、黛玉。湘云、黛玉共战宝琴。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蒋玉菡,即琪官)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据考证,袭人后来嫁给了琪官即蒋玉菡。
宝玉的丫鬟芳官又名耶律雄奴。
宝琴的丫环——豆官
黛玉的丫环——蕊官
宝钗的丫环——藕官
栊翠庵品茶的人是:宝玉、宝钗、黛玉、妙玉
49回题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指史湘云与贾宝玉吃烤鹿肉,脂粉香娃指史湘云、平儿、宝琴、凤姐。
50回联诗,三人:宝琴、湘云、黛玉。湘云、黛玉共战宝琴。
76回凹晶馆,黛玉、湘云
1回《红楼梦》还名《情僧录》、《风月宝监》、《金陵十二钗》。
后40回为高鹗和程伟元所续。
第一回作者指出现在小说里有千步一腔、千人一面、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这是指才子佳人小说,曹雪芹卒时不足五十岁,学术界一般认为他的祖籍在辽阳,在南京长大,13岁后回北京,是满族郑白旗的包衣。
《红楼梦》的护官符出现在第4回。
探、迎、惜春的形象描写要记住。
玉掉在泥里,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指妙玉。
淡极始知花更艳——宝钗名句。
24回,醉金刚……痴女儿遗帕惹相思——指小红。
31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是曹雪芹的遗稿,金麒麟问题是史湘云引起)——宝琴拾到金麒麟,史湘去的原形是曹雪芹的妻子。
64回,浪荡子(贾琏)情遗九龙佩。
64—69回,二尤的故事。
60回,彩霞对贾环有感情。
题目:
简答题:
1、全书对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作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剖析,试举例以明之。
答:书P380第7行——P382第13行,腐败、侈奢各举一例,再说明其挥霍的都是来自劳动人的血汗。
2、曹雪芹对妇女的命运、爱情、婚姻表现出深切的同情,试举一例说明。
答:书P382 14行——P384 8行画记的。
3、何谓曹学?
答:阳早提出曹学名称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余英时教授。他在《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一文中说》“考证派红学实质上已蜕变为曹学了。”曹学是研究曹家家世和曹雪芹本人的一门学问,它与红学互有联系,但又是各有不同侧面的姐妹学科,它是我国文学、史学、传记学园地的一朵新葩。
4、曹学研究包括哪些范围?
答:一、曹学研究包括曹家上世情况,诸如籍贯、出身、官职、家族情况、曹家与清皇室的关系、曹家与江宁织造、康熙皇帝与曹寅、曹家败落的原因等。
二、曹学另一主要内容为曹雪雪生平的研究、包括名、字、号、生卒年、生活经历、佚著遗物和有关文物等。
5、曹学研究的正确途径如何?
答一、曹学应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为基本原则进行研究,力求简要,避免烦琐考证。二、曹学研究应有助于理解《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创作情况、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6、雪芹的名、字、号及生卒年各如何?
答:红学知识P169倒4行——P174倒10-5行(生卒年的几个说法)。
7、林黛玉肖像描写的特点?
答:书P5倒3行—-P6 11行、P6倒8行—倒6行。
8、为什么第四回“总纲说”不能作为《红楼梦》的主题?
答:持此说法者认为:“护官符”上四句俗谚口碑把贾、史、王、薜四大封建家族和他们各自的经济、政治特点,都直截了当地交代出来了。曹雪芹通过欲谚口碑作为概括全书的中心线索,全书400多个人物,他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阶级地位都囊括在这俗谚口碑里,全书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个情节、细节,用这四句话其按照一个总的方向——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历史行进。因而,它是全书的总纲。
而反对这一说法的人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典型人物才是主要因素,而典型环境不过是人物活动着的舞台,如果以第四回做为总纲,就颠倒了环境和人物,角色和舞台的主次关系。而且从文学本身情节来说,薜家是作为贾府的客人而存在的,作者也从未正面反映过史湘云在史家的生活情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更是从未跟读者见过面的人物。书中看不到薜、史、王三家具体描写,把曹雪芹概括地交待贾家社会关系的民谣“护官符”作为读《红楼梦》的“总纲”,代替艺术形象分析是不正确的。
9、贾宝玉的出场充满了玄念。
答:P29 7行——11行,倒7行——P30 1 行。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江苏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押题资料
最近更新
- 江苏自考00015英语(二)短文写作押题资料 06-25
- 江苏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押题资料 06-25
- 江苏自考00193鲁迅研究押题资料 06-25
- 江苏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押题资料 06-25
- 江苏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押题资料 06-25
- 江苏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押题资料 06-25
- 江苏自考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押题资料 06-25
- 江苏自考00540外国文学史押题资料 06-25
- 江苏自考00541语言学概论押题资料 06-25
考试资讯
- 2024年10月南通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30
- 2024年10月苏州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30
- 2024年10月常州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30
- 2024年10月徐州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29
- 2024年10月无锡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29
- 2024年10月南京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29
- 无锡自考报名缴费如何缴? 08-22
- 无锡自考报名专业和课程如何选择? 08-22
- 无锡自考报名注册需要注意什么? 08-22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