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网!江苏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江苏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联系我们:  0512-67311639

距1月江苏自考考试 45

距10月自考成绩查询预计 已经开始

自考流程
所在位置:江苏自考网 > 考试大纲 > 00774 史学理论与方法

00774 史学理论与方法

2019-03-12 15:00:12   来源:江苏教育考试院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江苏教育学院编 (高纲号 0789)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揭示历史研究本身的矛盾运动,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和方法,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知识,指导应考者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学习和研究历史,力求对历史作出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说明。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由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三大板块”构成,共分为绪论和九章正文。重点阐述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研究的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方法;新史学方法;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历史认识的形成及其层次结构;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对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如下几点要求:
    1、了解并熟悉以下各部分内容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认识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的错误和危害。
    3、掌握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内涵、由来和指导原则。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一)课程内容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和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以及《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和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以及《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提高对历史学专业和《史学概论》课程的理性认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的社会价值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2、掌握: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及其相互关系;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特点。
    
    第一章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课程内容

    本章阐述了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的特点和局限;人性一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的特点和局限;唯物史观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克服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深刻理解并掌握天命一神学史观、人性一理性史观以及当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史观都不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原因;唯物史观能够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原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天命-神学史观的特点及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人性一理性史观的特点及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人性一理性史观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2、掌握:人性-理性史观、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史观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原因;如何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3、熟练掌握:唯物史观怎样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为什么唯物史观在大多数国家都还没有居于主流地位;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章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阐述了唯物史观阐释中“见物不见人”的偏颇及其引起的困惑;波普尔、马克斯·韦伯对唯物史观的诘难和曲解;唯物史观阐释中出现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的历史背景和教训;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解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内涵。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对唯物史观误解和曲解的主要表现,以及消除那些误解和曲解的理论依据;理解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内涵,把握“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唯物史观阐释中的主要偏颇“见物不见人”;波普尔、马克斯·韦伯对唯物史观的诘难及其错误。
    2、掌握: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
    3、熟练掌握: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内涵。
    
    第三章  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一)课程内容

    规律、经验规律、科学规律和内涵及其根本区别;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内涵。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规律的内涵;理解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内涵及其根本区别;把握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以及普遍规律的内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出现的背景及其内涵;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内涵及其根本区别。
    2、掌握: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内涵和抽象表述形式及其意义;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的意义。
    3、熟练掌握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归纳的含义;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其与社会形态演进序列的关系。
    
    第四章  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性

    (一)课程内容

    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历史发展进程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的关系;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调控自然界能力增长的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的关系。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把握客观限定性的含义以及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理解社会历史阶段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之间的分界线,自然环境对人的活动的制约强度和广度,都随着人的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变化;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因而都应该是可以预见的,预见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对客观规律的相关的初始条件的把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客观限定性的来源以及客观限定性的限度随着主体能动性能力的增长而减退。
    2、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论述的基本精神以及俄国没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原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能否跨越问题上给我们的启导。
    3、熟练掌握:唯物史观关于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强度和广度,都随着人类调控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变化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的可预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基本观点。
    
    第五章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课程内容

    历史动力探讨中出现的困惑;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根本动因。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把握促成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理解促成先进变落后和落后变先进的根本动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几种理论观点遭遇的质疑;“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塞尔维斯的“进化潜势定律”。
    2、掌握:促成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封建时代中国社会由先进变落后、西欧由落后变先进的根本动因。
    3、熟练掌握:衡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是促进性的还是促退性的标准;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生的生产力为什么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解放生产力;唯物史观的历史动力理论的意义。
    
    第六章  历史研究方法

    (一)课程内容

    一切基础科学研究都可归结为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两类任务,由此决定历史研究必须运用确定事实的技术方法和解释事实的导向性方法;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的区别及其互补关系。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把握什么是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理解这两种方法的不同功能及其互补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方法和方法论的内涵;两类史学方法的区分。
    2、掌握: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含义;两者的区别和互补关系;两者间的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办法。
    3、熟练掌握:常见的四种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及与之相应的四种导向性方法;历时性方法;共时性方法;以今推古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
    
    第七章  史科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一)课程内容

    史料的种类及其价值;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料的鉴别、辨伪、校勘和考证。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史料的含义和种类及不同种类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和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史料的含义、种类及其价值
    2、掌握:搜集史料的方法;整理史料的方法;史料鉴别的意义;胡应麟辨伪八法与梁启超辨伪十二法。
    3、熟练掌握:校勘的方法;史事考证的方法。
    
    第八章  新史学方法

    (一)课程内容

    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等的史学方法的定义、兴起的背景、发展的情况及应用价值与局限。

    (二)学习要求

    了解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等新史学方法的内涵、兴起和发展情况及其应用价值。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等新史学方法兴起、发展的情况。
    2、掌握: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等新史学方法的内涵。
    3、熟练掌握:比较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技术性规范和导向性原则;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与局限;口述史学方法的功用与缺陷;心理史学方法兴起的直接原因、存在的主要局限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局限。
    
    第九章  历史的可知性与历史学的科学性

    (一)课程内容

    历史客观主义、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内涵及其偏颇;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内涵;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异同;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关系。

    (二)学习要求

    理解为什么说历史真相是可知的,为什么说历史学能够而且应该成为科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内涵及其错误。
    2、掌握:主体化历史的内涵;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关系;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3、熟练掌握:实践唯物主义史学认识论的内涵;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局限人们历史认识的客观和主观因素。
    
    第十章  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

    (一)课程内容

    现实是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历史认识中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二)学习要求

    理解历史认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规律及其层次结构。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历史认识产生和形成的规律决定: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的含义、价值及存在问题。
    2、掌握:历史认识的三个层次的含义及各自的特点。
    3、熟练掌握:三个层次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  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

    (一)课程内容

    历史认识包含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都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其是非得失,而且通过实践的检验能够促使历史认识不断地向更广阔、更深层次的真理目标推进,然而对真理的求索又是永无止境的。

    (二)学习要求

    把握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和检验标准;理解历史认识能够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地向更广阔、更深层的真理目标推进,然而对真理求索又是永无止境的。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对事实判断检验的重要意义;对单一事实的判断、复合事实的判断和带有价值评价的事实判断如何检验。
    2、掌握:历史认识中的成因判断的是非得失的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是非得失的检验。
    3、熟练掌握:为什么说历史科学对真理的求索永远不能停息,历史科学之树掌新常青;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为什么至今未获得更广泛的接受;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走过的历程和当代的趋势给我们的启示。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的有关说明

    在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及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等。
    3、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史学概论》,庞卓恒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思辨性和综合性,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应考者学习本课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仔细阅读本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便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教材的每一章内容之前,应先认真阅读本大纲中关于该章的学习要求、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3、自学教材时,要按照本大纲的要求,逐句细读,逐段推敲,联系历史实际和生活实际,吃透每个知识点,深刻理解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内容后,要认真完成教材中的复习思考题,以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于社会助学的要求

    1、要熟悉自考大纲,特别要熟知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把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的辅导,要以指定教材为基础,以自考大纲为依据,不得随意增删内容。
    4、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注意对应考者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应考者学会独立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要明确试题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高低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原始时代人类历史意识处在萌芽状态,表现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和         崇拜中。
    A.祖先       B.自然       C神灵       D.鬼神       (答案:A)

    二、填空题

    如:2005年4月5日,日本政府       省再次宣布,由“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已达到合格要求。            (答案:文部科学)

    三、名词解释

    如:历史
    答案:历史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四、简答题

    如:简述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相互关系
    答案: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持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和认识论。

    五、论述题

    如: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论述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答案: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后辈既不可能离开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开始生活和创造;先辈也不可能不给后辈留下一定的遗产,供后辈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启动资金”。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是多方面的:既有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条件方面的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文化的遗产。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新的生活的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所以人们普遍需要“史鉴”和“史师”,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需要学习历史。
 
江苏教育学院编 (高纲号 0789)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揭示历史研究本身的矛盾运动,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和方法,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知识,指导应考者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学习和研究历史,力求对历史作出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说明。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由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三大板块”构成,共分为绪论和九章正文。重点阐述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研究的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方法;新史学方法;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历史认识的形成及其层次结构;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对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如下几点要求:
    1、了解并熟悉以下各部分内容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认识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的错误和危害。
    3、掌握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内涵、由来和指导原则。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一)课程内容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和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以及《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和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以及《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提高对历史学专业和《史学概论》课程的理性认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的社会价值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2、掌握: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及其相互关系;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特点。
    
    第一章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课程内容

    本章阐述了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的特点和局限;人性一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的特点和局限;唯物史观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克服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深刻理解并掌握天命一神学史观、人性一理性史观以及当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史观都不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原因;唯物史观能够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原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天命-神学史观的特点及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人性一理性史观的特点及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人性一理性史观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2、掌握:人性-理性史观、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史观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原因;如何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3、熟练掌握:唯物史观怎样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为什么唯物史观在大多数国家都还没有居于主流地位;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章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阐述了唯物史观阐释中“见物不见人”的偏颇及其引起的困惑;波普尔、马克斯·韦伯对唯物史观的诘难和曲解;唯物史观阐释中出现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的历史背景和教训;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解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内涵。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对唯物史观误解和曲解的主要表现,以及消除那些误解和曲解的理论依据;理解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内涵,把握“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唯物史观阐释中的主要偏颇“见物不见人”;波普尔、马克斯·韦伯对唯物史观的诘难及其错误。
    2、掌握: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
    3、熟练掌握: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内涵。
    
    第三章  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一)课程内容

    规律、经验规律、科学规律和内涵及其根本区别;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内涵。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规律的内涵;理解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内涵及其根本区别;把握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以及普遍规律的内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出现的背景及其内涵;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内涵及其根本区别。
    2、掌握: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内涵和抽象表述形式及其意义;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的意义。
    3、熟练掌握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归纳的含义;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其与社会形态演进序列的关系。
    
    第四章  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性

    (一)课程内容

    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历史发展进程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的关系;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调控自然界能力增长的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的关系。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把握客观限定性的含义以及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理解社会历史阶段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之间的分界线,自然环境对人的活动的制约强度和广度,都随着人的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变化;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因而都应该是可以预见的,预见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对客观规律的相关的初始条件的把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客观限定性的来源以及客观限定性的限度随着主体能动性能力的增长而减退。
    2、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论述的基本精神以及俄国没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原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能否跨越问题上给我们的启导。
    3、熟练掌握:唯物史观关于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强度和广度,都随着人类调控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变化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的可预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基本观点。
    
    第五章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课程内容

    历史动力探讨中出现的困惑;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根本动因。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把握促成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理解促成先进变落后和落后变先进的根本动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几种理论观点遭遇的质疑;“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塞尔维斯的“进化潜势定律”。
    2、掌握:促成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封建时代中国社会由先进变落后、西欧由落后变先进的根本动因。
    3、熟练掌握:衡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是促进性的还是促退性的标准;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生的生产力为什么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解放生产力;唯物史观的历史动力理论的意义。
    
    第六章  历史研究方法

    (一)课程内容

    一切基础科学研究都可归结为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两类任务,由此决定历史研究必须运用确定事实的技术方法和解释事实的导向性方法;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的区别及其互补关系。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把握什么是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理解这两种方法的不同功能及其互补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方法和方法论的内涵;两类史学方法的区分。
    2、掌握: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含义;两者的区别和互补关系;两者间的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办法。
    3、熟练掌握:常见的四种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及与之相应的四种导向性方法;历时性方法;共时性方法;以今推古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
    
    第七章  史科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一)课程内容

    史料的种类及其价值;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料的鉴别、辨伪、校勘和考证。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史料的含义和种类及不同种类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和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史料的含义、种类及其价值
    2、掌握:搜集史料的方法;整理史料的方法;史料鉴别的意义;胡应麟辨伪八法与梁启超辨伪十二法。
    3、熟练掌握:校勘的方法;史事考证的方法。
    
    第八章  新史学方法

    (一)课程内容

    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等的史学方法的定义、兴起的背景、发展的情况及应用价值与局限。

    (二)学习要求

    了解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等新史学方法的内涵、兴起和发展情况及其应用价值。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等新史学方法兴起、发展的情况。
    2、掌握: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等新史学方法的内涵。
    3、熟练掌握:比较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技术性规范和导向性原则;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与局限;口述史学方法的功用与缺陷;心理史学方法兴起的直接原因、存在的主要局限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局限。
    
    第九章  历史的可知性与历史学的科学性

    (一)课程内容

    历史客观主义、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内涵及其偏颇;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内涵;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异同;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关系。

    (二)学习要求

    理解为什么说历史真相是可知的,为什么说历史学能够而且应该成为科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内涵及其错误。
    2、掌握:主体化历史的内涵;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关系;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3、熟练掌握:实践唯物主义史学认识论的内涵;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局限人们历史认识的客观和主观因素。
    
    第十章  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

    (一)课程内容

    现实是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历史认识中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二)学习要求

    理解历史认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规律及其层次结构。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历史认识产生和形成的规律决定: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的含义、价值及存在问题。
    2、掌握:历史认识的三个层次的含义及各自的特点。
    3、熟练掌握:三个层次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  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

    (一)课程内容

    历史认识包含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都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其是非得失,而且通过实践的检验能够促使历史认识不断地向更广阔、更深层次的真理目标推进,然而对真理的求索又是永无止境的。

    (二)学习要求

    把握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和检验标准;理解历史认识能够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地向更广阔、更深层的真理目标推进,然而对真理求索又是永无止境的。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对事实判断检验的重要意义;对单一事实的判断、复合事实的判断和带有价值评价的事实判断如何检验。
    2、掌握:历史认识中的成因判断的是非得失的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是非得失的检验。
    3、熟练掌握:为什么说历史科学对真理的求索永远不能停息,历史科学之树掌新常青;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为什么至今未获得更广泛的接受;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走过的历程和当代的趋势给我们的启示。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的有关说明

    在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及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等。
    3、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史学概论》,庞卓恒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思辨性和综合性,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应考者学习本课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仔细阅读本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便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教材的每一章内容之前,应先认真阅读本大纲中关于该章的学习要求、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3、自学教材时,要按照本大纲的要求,逐句细读,逐段推敲,联系历史实际和生活实际,吃透每个知识点,深刻理解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内容后,要认真完成教材中的复习思考题,以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于社会助学的要求

    1、要熟悉自考大纲,特别要熟知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把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的辅导,要以指定教材为基础,以自考大纲为依据,不得随意增删内容。
    4、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注意对应考者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应考者学会独立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要明确试题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高低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原始时代人类历史意识处在萌芽状态,表现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和         崇拜中。
    A.祖先       B.自然       C神灵       D.鬼神       (答案:A)

    二、填空题

    如:2005年4月5日,日本政府       省再次宣布,由“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已达到合格要求。            (答案:文部科学)

    三、名词解释

    如:历史
    答案:历史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四、简答题

    如:简述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相互关系
    答案: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持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和认识论。

    五、论述题

    如: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论述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答案: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后辈既不可能离开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开始生活和创造;先辈也不可能不给后辈留下一定的遗产,供后辈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启动资金”。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是多方面的:既有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条件方面的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文化的遗产。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新的生活的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所以人们普遍需要“史鉴”和“史师”,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需要学习历史。
 

江苏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05069 篮球(实践)
下一篇:03361 企业物流(高纲1597)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