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网!江苏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江苏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联系我们:  0512-67311639

距1月江苏自考考试 4

距1月自考成绩查询预计 26

自考流程
所在位置:江苏自考网 > 考试大纲 > 28179 乡土地理

28179 乡土地理

2019-03-12 14:57:30   来源:其它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江苏教育学院编
 
    第一章  江苏地理位置、面积和行政区划

    一、要求

    掌握江苏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江苏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江苏的面积及面积组合;江苏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概况和解放后行政区划的调整及当前的行政区划。

    二、考试内容

    (一)江苏的地理位置及地理意义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  江苏省位于东经116º18'-121º57',北纬30º45'-35º20'之间。最南端位于吴江市桃源乡,最北端在赣榆县马站乡,西吉荡以北的绣针河畔,南北最大直线距离近500千米;最西端位于丰县赵庄乡,最东端在启东市东端的长江口北角,东西之间最大直线距离约320千米。
    (2)海陆位置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中间地带,地居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接壤。
    (3)位置特点濒海扼江、位居中纬。
    2、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1)位置与生物、土壤、气候带;(2)位置与地形;(3)位置与水文;(4)位置对交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江苏的面积

    1、陆地总面积江苏陆地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折合15390万亩)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07%,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除直辖市外仅大于浙江、宁夏、台湾和海南,是我国面积较小的省份。
    2、面积组合及特点  江苏全省平原面积7.06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9%,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6.9%,低山丘陵岗地面积1.4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4.3%。江苏平原面积比例之高,水域比率之大,低山丘陵岗地面积之少,在全国各省区中均居首位。

    (三)江苏的行政区划

    1、江苏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江苏政区原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二州的一部分;西周时分属鲁、楚、吴等国;春秋战国时期分属吴、宋、邳、越、齐等国;秦代分属泗水、东海、瑯邪、鄣、会稽等郡;汉代分属徐州、扬州刺史部;三国时,苏南属吴,苏北属魏;唐代属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宋代为淮南东路两浙路和江南东路的一部分;元朝时,苏北属河南省,苏南属江浙省;明代为应天府,直隶南京;清初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江苏省划分为八府(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徐州)三直隶州(太仓、海州、通州)一直隶厅(海门)。
    2、解放后江苏的行政区划及其调整
    解放初江苏分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3年1月,两署一市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设在南京市。1954年和1955年,先后将萧县、砀山县划归安徽省,并由安徽省划入泗洪盱眙两县。1958年将松江地区10个县划属上海市,全省分为7个地区,7个省辖市,1983年全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全省共没11个省辖市下属64个县(市)。1996年增设泰州。宿迁两省辖市和盐都、宿豫两县。
    3、江苏目前的行政区划(至2000年底)
    13个地级市,30个县,28个市级市。

    第二章  江苏的地质基础和地貌发育

    一、要求

    掌握江苏地质构造的主要单元,了解江苏主要代表性地层,理解地质基础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掌握江苏主要的地貌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特点。

    二、考试内容

    (一)江苏地质构造及地层系统

    1、江苏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在构造分区上可以盱眙-淮阴-响水断裂带为界分为南北二区。次一级构造单元:北区以郯庐断裂带为界,东为胶辽台隆,西为鲁西断隆。南区受海安-江都断裂和崇明-无锡—兴断裂的影响,又可分为三个次一级构造单元。两断裂之间是下扬子台褶带;海安—江都断裂以北为苏北坳陷带;崇明—无锡—宜兴断裂以南为太湖—钱塘台褶带。
    2、江苏主要构造单元及主要地层特点
    (1)北区  北区形成于太古代,是华北古陆的东南边缘部分,吕梁运动形成后,沉降幅度不大,其间曾多次上升隆起,故覆盖层沉积缺失较多。基底为太古至早中元古时的变质岩系,岩性为混合岩、片麻岩、片岩等为主,主要出露于东部。地表广泛覆盖第四系全新统河湖相粉砂粘土。
    郯庐断裂带  由山东郯城至安徽庐江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的深大断裂,由数条大致平行的断层组成,深度可达万米以上,在我省穿过新沂、宿豫、泗洪,长约180千米,宽22-30千米,中生代活动强烈,在燕山运动影响下发生下沉,喜山运动时,部分抬升、北部形成不高的马陵山,其他地区下沉为新生界覆盖。
    胶辽台隆  郯庐断裂带以东地区。自震旦纪以来即不断隆升,太古-元古界的变质岩广泛出露于地表,构成我省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岩浆活动频繁,南部受苏北凹陷的影响下沉,覆盖着较厚的新生代沉积。
    鲁西断隆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地区,基底岩层上发育了晚元古及古生界地,印支、燕山运动发生褶皱、断裂,形成弧形山脉(徐宿弧),为复式背斜和向斜组成。西部的丰沛地区,地下构造是东西延布的隆起和较大规模的褶皱,上覆较厚的近代沉积层,基岩少出露,地表基本上是一片平原。
    (2)南区  南区形成于上元古代,位于扬子古陆的最东端,形成时间较北区晚,也相对较为活动,长期沉积致使地层发育相当齐全。基底岩层为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在我省未见出露。上覆地层以中三叠统为界,此前主要为海相沉积地层,上三叠统以后基本上是陆相地层。
    苏北坳陷带本地带长期处于下沉,一直持续至今,发育了巨厚的沉积层,各地沉降速度和幅度不同,主要沉积中心有四个,即洪泽湖凹陷,盐城凹陷,金湖凹陷和溱潼凹陷,以金湖、溱潼凹陷沉降幅度最大,新生界地层的厚度,有的可达6000米。
    下扬子台褶带本地带从震旦纪到三叠纪发育了以海相为主的完整地层,燕山运动时活动较强烈,形成茅山、宁镇等现代山地的轮廊,东部则为沿降地带。
    太湖一钱塘台褶带  本地区受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影响较大,经常处于下沉状态。印支一燕山运动同样影响本区。太湖以西形成宜溧山地和向斜盆地,即湖玫盆地、张渚盆地、戴埠盆地和社渚盆地。太湖一带则为沉降地区,第四纪沉积层广泛覆盖成为平原,分布着的若干低丘,它们在构造上多为天目山的余脉。

    (二)地貌发育

    1、江苏地貌的基本特征
    (1)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江苏的平原(包括平原上的水面)面积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85%,比例之大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平原地面高程70%左右在海拔10米以下,一般为2-5米。只有黄泛平原西部海拔可达45米。
    (2)丘陵低山面积小,切割破碎本省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5%左右,所有丘陵山地,山体小,高度一般在100-300米之间。地形受外力切割强烈,比较破碎,坡度较陡,一般在10-35º之间。
    (3)岗地类型多佯  岗地分布于低山丘陵坡麓和平原之间,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10%左右。石质岗地主要分布于本省东北部地区,相对高度5-10米,顶部较平坦,但疏松盖层较薄;岗地间的谷地,沉积层较原,是重要农耕地。黄土岗地主要位于镇扬丘陵区和淮北泗洪地区,由厚层下蜀黄土构成。在流水切割作用下,现已沟壑纵磺,形成多种组合类型。
    2、江苏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特点
    (1)黄淮平原  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北,亦称淮北平原,由黄河、淮河及其支流泥沙冲积而成,分为黄泛冲积平原,黄淮三角洲和沂沐河洪积冲积平原。黄泛冲积平原延伸于废黄河两侧,主要是黄河1128年夺泗、夺淮后决口泛滥和冲积作用形成。地势相对较高,由西部(丰县、沛县)的40多米逐渐降低到淮阴市约10米左右。淮阴市以东为黄淮三角洲是黄河泥沙在老的淮河三角洲基础上沉积而成。黄泛冲积平原以北为沂沐河洪冲积平原,海拔约20米,地面略呈波状起伏,有残丘散布。
    (2)江淮湖洼平原  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和通扬运河之间西与盱眙六合丘陵相连,东到串场河一线。平原以里下河为界分为两部分,里运河以西为运西湖区平原(上河区),以东为里下河平原(下河区)。上河区地势较高海拔6-8米,本区是在浅水海湾基础上,经构造抬升而形成的,低洼处有一系列湖泊,湖底高程3-5米。下河区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呈周高中低的碟形,中部海拔仅1-2米,湖沼广布是全省著名的低洼地区。
    (3)滨海平原  位于串场河以东,北起射阳河畔,南达东串场河,主要由黄河夺淮后泥沙淤积而成。在黄河夺淮的700多年间(1128-1855年),滨海平原不断向东仲展,平均每10年推进1千米。黄河北迁后、泥沙来源减少、伸展速度减慢,由于海流带来泥沙的沉积作用,仍在向海仲展。地势东南部较高可达5米,向西北逐下降到1.5米左右。
    (4)长江三角洲平原  位于镇江、扬州以东,北到新通扬运河,南到杭洲湾。主体部分位十本省境内。地形突出的特点是水网稠密,湖荡众多,孤丘广布。地势很低,海拔一般在3.5米以下,有些地方仅2-3米。太湖平原亦为一碟形洼地,最低处海拔在2米以下。
    (5)东北丘陵低山  本省东北部的丘陵低山是鲁南山地向南沿伸的部分,主要分布于东海、赣榆、连云港市区和灌云一带,按走向大致分为两列:一列延布于东海、赣榆北部,主要有马陵山、高山、大吴山等,山体浑网,坡度不大,海拔多在200-300米之间;另一列为连云港市区和灌云一带的锦屏山、云台山、鹰游山、大伊山等,由变质岩系构成山岭,断裂作用显著,切割为断块山或单面山,山势较高,坡度较陡。前云台山的玉女峰海拔625米为全省最高点,后云台山的大桅尖海拔也超过600米。
    (6)西北部丘陵  分布于徐州市区郊县,主要有云龙山、凤凰山、九里山、大洞山等。这些山丘基本都是经长期侵蚀而残留下来的石灰岩岛状残丘,相对高度约100多米。
    (7)西南低山丘陵  包括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漂山地、老山山脉等。宁镇山脉延布于南京与镇江之间,西段较高,紫金山第一峰海拔448米,为宁镇山脉第一高峰,其他山海拔多存300米以下,主要有汤山、栖霞山、五峰山等;茅山山脉位于宁镇山脉之南,略呈南北走向、主峰髻山高410米。宁镇、茅山两山脉之间有著名的秦淮河谷地。宜溧山地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受新构造影响。断裂作用显著,山地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高度明显大于宁镇,茅山山地,一般可达300-500米。宜兴南部的黄塔顶,海拔6ll米为本省第二高峰。老山山脉延布于江浦北部,主峰龙洞山海拔442米。

    第三章  江苏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一、要求

    了解江苏主要优势矿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二、考试内容

    (一)江苏矿产资源的特点

    1、种类较齐全,储量较丰富截止1998年底全省已发现的矿产品种120种,已探明储量的87种,有34种单矿储量列全国前10位,6种矿产保存储量居全国第1位。
    2、常用矿产品种多,某些金属矿有优势,但大多储量不足。
    (1)铁矿资源紧缺,大矿少、贫矿多  探明铁矿有一定储
量,但贫矿多,富矿少,大型矿区少,分布集中于南京、徐州、镇江地区,南京附近最为集中,有梅山、凤凰山、吉山等,各矿点都已进行一定规模的开采;徐州利国铁矿是个历史悠久的铁矿,早在汉唐时代就已远近闻名,品位较高。
    (2)铅锌矿资源较丰富,但铜矿资源不足铝锌矿储量较大,矿石质量较好,南京栖霞山铅锌矿规模较大,苏州光福地区储量也较多。铜矿矿点不少,但均属中小型矿,主要分布于南京和镇江。
    (3)锶矿储量丰富居全国之首该矿贮存于天青石之中,主要产于溧水爱景山,卧龙山一带,矿床规模大,埋藏浅、品位高、质量好。
    (4)镁钛储量较丰富  徐州贾汪和睢宁为特大型高品位镁矿,连云港东海,有特大型含钛矿—金红石矿。
    3、非金属矿产储量大,分布广、质量高、品种齐全
    (1)石灰岩和白云岩储量丰富,品质优良  本省石灰岩资源极其丰富,主要分布于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兴、太湖西山。北方主要在徐州附近。白云石矿苏南苏北均有分布,以苏南为主,南京附近最为丰富,质量好储量大。
    (2)粘土类矿品种全、储量巨大高岭土分布于苏州西部的阳山和观山等地;膨润土主要分布于句容一带;凹凸棒粘土分布于盱眙、六合等地,陶土以宜兴的丁蜀一带最著名。
    (3)大理岩、花岗岩品种多,资源丰富  江苏大理岩分布广,厚度大,品种繁杂,有两个集中开发中心,苏南宜兴张渚地区和徐州铜山一带,花岗岩以苏州金山所产最为著名,东海的花岗闪长岩也是高档石材。
    (4)岩盐是主要的化工原料,储量十分丰富,近年在淮安—洪泽一带和苏南金坛都已发现特大型和大型盐矿。
    4、矿产分布受地质条件影响明鲜

    (二)江苏的优势矿种

    1、粘土类砂产:凹凸棒粘土、膨润土、陶粘土、瓷土等,居全国之首。
    2、建材类矿产: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石膏、玻璃硅质原料、玄武岩等。
    3、有色金属:铅、锌、银、钛、镁
    4、冶金辅助材料:白云石、蓝晶石、蛇纹石等。
    5、特种非金属:水晶、蓝宝石、金刚石砂矿。
    6、化工原料矿产:岩盐、磷矿

    (三)主要能源矿产与能源问题

    1、煤炭、石油资源江苏的能源矿产主要是煤炭和石油,资源总量不够丰富,煤主要分布在北方,比较集中于省境西北部的徐州市及丰、沛、铜三县,煤层稳定、厚度较大、质量较好;苏南和沿江也有分布,但地层含煤性较差,煤质也较差。石油天然气也是江苏重要的能源,苏北坳陷是主要的储油构造,已发现中小油气田几十处,主要集中于东台坳陷的金湖、高邮、溱潼凹陷,近年在沿海射阳、大丰一带也勘探到较丰富的储量。已进行开发。
    2、江苏的能源问题
    (1)总量不足,消耗量大,自给率低  江苏虽有一定数量
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但总量仍严重不足,从全国情况看,煤的可采储量约占全国的1.2%,石油储量节约占全国的0.2%,能源总储量不到全国的0.5%。江苏能源的消耗量大约占全国消费量的6%以上,自给率88年约为40%,90年为33.6%,95年下降为20%。
    (2)能源分布不均  煤炭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徐州一带,石油天然气也主要集中于苏北坳陷,苏南能源贫乏,消耗又多。严重不足。
    (3)能源结构不合理  能源结构比较单一,长期以煤炭为主,到90年代初,煤炭仍占消费总量79%左右。
    3、解决江苏能源和能源产品
    (1)积极引进能源和能源产品
    (2)加强本省能源的勘探、开发和合理利用
    (3)加速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利用、核能、太阳能、海洋能、风能等。
    (4)节约使用能源,提高利用效率
    (5)发展节能产业

    第四章  江苏气候和气候资源

    一、要求

    掌握江苏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影响江苏气候的主要因素,了解江苏气候资源的优势和主要灾害性天气,江苏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考试内容

    (一)江苏气候的主要特点

    1、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本省处于中纬地带,地跨淮河南北两侧,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气候的南北重要分界线,这一线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本省自南向北跨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使本省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具体反映在气候要素特征作有规律的递变,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兼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
    2、四季分明
    (1)本省春季(3月下旬-6月初)约61-67天,4月等温线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北部气温最低在12.5℃以下,东南部最高在15.5℃以上,春季气温变化不稳定,北部春季升温快于南部,沿海升温较内陆慢。
    (2)本省夏季(6月初-9月中旬)约107-113天,气温较高,最热月为7月,7月等温线呈西北-东南走向,气温基本上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各地气温在26.5-28.5℃之间,南北温差不大(约2℃)。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苏南苏北都曾出现40℃以上的高温。
    (3)本省秋季(9月中旬-11月中旬)约56-66天。10月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南高北低,最南部在17.5℃以上,北部在15℃以下。
    (4)冬季(11月中旬-次年3月下旬)约125-141天,气温较低,等温线基本上与纬线平行。气温最低为1月,平均气温在3.5—1.5℃之间。自南向北递减,南北温差达4℃左右,沿海气温稍高于内陆,0℃等温线大致在苏北灌溉总渠一线。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或2月,苏北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以下,苏南也曾出现-10℃以下的低温。
    3、季风显著本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环流对气候的支配作用显著,加之地形平坦气流畅通无阻。夏季盛行来自低纬太平洋的偏南风,气候炎热多雨;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大陆的干冷偏北风,气温低且少雨。

    (二)江苏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1、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本省各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在108.3-125.5千卡/平方厘米,一般趋势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北部赣榆一带最大。达125.5千卡/平方厘米,其次是连云港,徐州、丰县一带,太湖一带最少。太阳辐射季节差异明显,春季(3-5月)占年总量的27-30%,夏季(6-8月)约占年总量的1/3,秋季(9-11月)占全年总量的22%左右,冬季约占全年总量的16-17%。从日照时数来看,江苏多年平均实际总日照时数为1981-2640小时,北部赣榆最多,南部较少,太湖流域在2000小时左右,最低值在宜兴。从季节分配看,日照时数夏季较多,占全年的29-33%;冬季较少,占全年的20-21%,苏北地区春季多于秋季,而苏南秋季多于春季,不论哪个季节北部的日照时数都多于南部,全省日照百分率约为45-59%。本省较充足的光能为农业的发展,和太阳能利用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2、热量丰富  全省热量资源较丰富,无霜冻日数,全省都在210天以上,淮北210-220天,江淮之间220-230天,沿江和苏南230~250天。全省各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活动积温除赣榆县外,都超过5000℃。全省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一般达4500-5000℃。地区分布上苏南优于苏北;时间分配上,春夏秋三季热量较充足,冬季较欠缺。较为充足的热量,为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降水丰富、雨季长、但降水变率大  全省各地降水都比较多,年降水量从800mm-1150mm不等,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太湖地区南部宜溧山地和长江口附近最多,达1050-1150mm,江淮之间1000-1050mm,淮北约800-1000mm。西北部的丰县最少,不足800mm,降水总量各地基本上可以满足农作物的水分要求。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集中,占全年总量的30-60%,苏南占30-40%,江淮之间占40-50%,淮北为60%,愈向北愈集中于夏季。夏雨与高温相配合,利于农作物生长。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5-15%,愈向北,比例愈小,苏南相对较多,约占年总量的10-15%;苏北为5-10%,淮北冬旱现象比较普遍。春季:降水占全年总量的15-30%。苏南及江淮地区占年降水量的20-30%,春雨较多,常出现连阴雨天气。淮北春季少雨,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常形成春旱。秋季:全省各地普遍较少,占全年的20%左右,沿海稍多于内陆。降水的年变率在14-26%之间,一般自南北,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加。江南较小,北部较大,且东西差异明显,西部年变率最大,可达27%以上。
    4、风能较丰富年平均有效风能,沿海在500千瓦·小时/平方米以上,太湖里下河地区300-500千瓦·小时/平方米,宁镇丘陵约400千瓦·小时/平方米。有效风能年平均累积时数,苏北沿海最多高于6000小时,即可用天数多于250天,其它地区4000-5000小时,即半年左右可利用。风能季节变化:冬春大,夏秋小,春季最大。风能利用区:(1)沿海风能丰富利用区:年平均有效风能500-1230千瓦·小时/平方米,可用于排水围垦,汲水养殖,引水冲盐,提水制盐等。(2)太湖风能利用区:年有效风能490千瓦·小时/平方米以上,可用风力提水、灌溉、发电等。(3)宁镇丘陵风能季节利用区:年有效风能400千瓦·小时/平方米,可在山口建小风电。(4)里下河风能可利用区:250-350千瓦时/平方米,用风力提水,灌溉等。
    5、气候灾害频繁
    (1)旱涝灾害  全省涝灾多于旱灾、涝年南部较多,旱年北部较多。全省旱灾:淮北除盛夏外全年多旱,尤其以春旱、冬旱明显。对春播和农作物生长不利,苏南多伏旱、春旱较少。涝灾:夏涝多,原因是降水较集中,又常遇上游客水压境、东部受海潮顶托、排泄不畅,淮北夏涝多,太湖地区春、夏秋涝都有,对工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2)台风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7月-9月是台风集中期。8月上旬至9月中旬最盛。受台风影响最多,受灾最明显的地区是长江口一带及太湖流域。我省西北部受影响的机会最少,台风对我省的影响总体是沿海多于内地,南部多于北部。台风影响主要是带来大风,暴雨常造成灾害,但另一方面,它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伏旱和有些年份出现的秋旱,并能在酷暑时起降温作用。
    (3)寒潮  冬春季节影响本省,常因大风造成冻害。寒潮南下入侵本省有3条路径:西路是从西伯利亚经我国新疆北部、河套、越过太行山南下影响我省,初冬的强寒潮往往是这条路径。中路是从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经蒙古人民共和国、华北再进入我省,隆冬季节的寒潮多经这条路径,势力强大,常侵入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东路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鄂霍次克海南下经我国东北、黄海再侵入江苏,晚冬或早春的寒多是这条路径。寒潮造成的低温、雨雪会给农业、工业、交通等造成严重危害。但低温对消灭越冬的病虫害有利,同时寒潮形成的降水可增加土壤水分,对农作物越冬和春季生长有利。本省最易受冻害的地区是淮北西部的丰沛和东部的灌云、沐阳一带。

    第五章  江苏的陆地水和水资源

    一、要求

    了解江苏主要水系的分布和特点;江苏水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状况。

    (一)江苏主要水系

    1、沂沭水系  沂沐水系位于废黄河以北。沂河、沭河河源都在山东沂蒙山区。原为泗永、淮河支流,黄河夺泗、夺淮以后,两河失去了入淮河路。沂河水流在低洼地潴水形成骆马湖,并折向东流,常形成泛滥。现沂河水流一部分入中运河,大部分入骆马湖,再经新沂至灌河口入海。沭河现分为两路入江苏,一路沿沐河旧河道进入新沂至沭阳县境入新沂河;另一路从东海县入江苏,进入石梁河水库,经新沭河至连云港市区的临洪口入海洲湾。本水系中的湖泊以骆马湖最大,它对调节中运河、沂河水量起一定的作用,在灌溉养殖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2、淮河下游水系淮河源于河南桐柏山区,上游在河南,中游在安徽,江苏段是淮河的下游。淮河原为独流入海的水系,黄河夺淮之后,逐渐失去入海河路,渲泄不畅,使上中游来水在洪泽湖盆地潴聚,使这里原有的一些小型湖荡连成一体。明朝永乐年间,为防止湖水泛滥,在原有塘坝的基础上加固筑高湖东大堤,使湖面进一步扩展,形成今天的洪泽湖。目前淮河下游泄水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出三河闸经三河入高邮湖、邵伯湖、入里运河,再经芒稻河入长江,是最主要的泄水通道;二是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由扁担港入海;三是出二河闸,经二河至杨庄,部分水流经废黄河东流入海,另一部分由淮沭河入新沂河入海。淮河下游水系的湖泊主要有洪泽湖(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高邮湖、自马湖、宝应湖、邵伯湖等。
    3、长江-太湖水系
    (1)长江干流  长江干流横穿本省中南部,江苏境内河长约418千米,具有江面宽,水量大,比降小,沙洲多,受海潮影响大,江岸不稳定等特点。江宽:南京以上1.1-1.3km;南京至江阴黄山多在3km左右,至南通段,河宽增至10km左右,江口则扩展为80-90km。水量:最大径流量10万秒立方米,最小6000秒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总量可达1万亿立方米,是极为宝贵的资源。比降小,流速慢:南京以下江面平均比降约1:60000,水流缓慢,平均流速约1米/秒。海潮影响:江苏河段均可受到海潮影响,多年平均潮差,南京为0.66米。江阴约1.63米,河口多在3米以上,江中岛屿沙洲多,较大的有扬中、八卦洲、江心洲、世业洲等。
    (2)太湖水系  太湖水系河湖众多,太湖的主要水源有两支,一是来自浙江天目山的苕溪,另一路是西部汇聚了茅山、宜溧山地诸水,经溧阳、宜兴向东分由大沭、百渎等几十条水道入湖。太湖泄水水道主要在东部,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出口至苏州市进入娄江由浏河入江;二是由瓜泾口经吴淞江(下游称苏州河)入黄浦江;三是出太浦口,由太浦河入黄浦江东流至吴淞口入长江。第三条水路为最主要的排水通道。这些水道常因海潮顶托水位上涨而形成倒灌,易因排水不畅形成洪涝。太湖流域湖泊众多密集,其中太湖面积最大,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为一典型的浅水型湖泊,湖中有不少岛屿,最大的是西洞庭山。其他湖泊大致可分为三个湖群:西部为洮隔湖群,主要有洮湖、潘湖、东氿、西氿等;东部是阳澄、昆承湖群,以阳澄湖面积最大;东南部为淀泖湖群,本省境内主要有澄湖、一元荡、北麻漾等湖泊。

    (二)江苏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

    1、水资源特点
    (1)本地地表水资源不很丰富  本地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49亿立方米,占全国年径流量的比例很小,不到1%;本地地表水资源按人口平均约为41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按耕地亩均占有量,江苏本地地表水资源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亩均占有量为357立方米,而全国亩均占有量为1752立方米。前者仅为后者的1/5。
    (2)过境水量丰富。为本省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本省地处几大水系下游,上游来水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约为江苏省面积的20倍,过境水是本地经流的40倍,其中长江过境水量最多。其次是淮河水系。如将过境水资源计算在内,江苏水资源极为丰富,人均占有量可达17700立方米,亩占有量可达15000立方米,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过境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与当地径流同步,对稳定利用不利,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
    (3)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全省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在40-60米以内的浅层地下水是农灌的主要开采对象,60—80米以下的深水层是城市工业及沿海局部居民供水开采层,某些地区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已使地下水资源受到破坏,形成地下漏斗,并引起了严重的地面下沉。
    (4)水资源污染严重  全省地表水绝大部分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以及太湖、洪泽湖等水系污染已非常严重,有些已不能作为水资源加以利用。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
    2、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径流利用率低、调蓄能力差、利用潜力大。受地形影响,我省河网水位允许变幅小,平原湖泊蓄水又受到调洪库容限制,栏蓄地表经流条件差,加上来水时间相对集中,不少水资源只能白白流入大海,现水资源利用率即使严重干旱年份,用水也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0%以下,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2)南水北凋,江水东引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江都水利枢纽和高港引江水,由京杭大运河、泰州引江河、徐洪河输水北上,沿线分九级提水,送水入微山湖。缓解了淮北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江水东引为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由泰州引江河引水,部分纳入南水北凋,其余经里下河地区水网及射阳、新洋、黄沙、斗龙港统一调度,送入沿海和里下河地区。缓解沿海地区淡水供应紧张的状况。
    (3)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开采,合理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重视地下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资源,积极开展地下水回灌,重视采灌平衡。
    (4)治理水污染,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加大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做到达标排放。

    第六章  江苏的生物土壤资源及开发利用

    一、要求

    了解江苏主要的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特点及分布规律,主要生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二、考试内容

    (一)江苏主要植被-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1、落叶阔叶林一棕壤和亚湿润落叶阔叶林一淋溶褐土,这两种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在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下形成的。主要分布于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以北,自然植被和土壤由于大面积长期耕种的影响已不多见。中运河以东,植被类型属典型的落叶阔叶林,典型的士壤是棕壤。土壤矿物质风化、有机质分解强烈,土体淋溶作用较为显著,呈中性到微酸性。中运河以西为半湿润气候,主要是落叶阔叶林-淋溶褐土,自然植被较稀疏。土壤剖面中淋溶作用比较明显,酸碱度6.5左右,底部常形成石灰结核。
    2、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形成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分布于宜溧山地以北至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以南的地区。植被有较多的常绿阔叶树与落叶阔叶树形成混交林。人为影响下,马尾松与栎类混交林分布较广,而杉类树种亦分布较广。黄棕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高,酸性较弱。
    3、常绿阔叶林-黄壤、红黄壤  这一植被土壤类型形成于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主要布于本省南部的宜溧山地。这里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地貌形态有利于阻滞冬季寒潮的侵袭,自然带常绿阔叶林保存比较好,本区毛竹、杉木分布较广。本区典型土壤是黄壤一红黄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石英砂岩风化物,土体呈棕黄色,酸碱度5.0-6.0,肥力中等,剖面上淋溶作用和沉积作用表现较为明显。
    4、滨海盐土-盐土植被盐土的成士母质是河流冲积物和海相沉积物。土壤在雨水淋洗下逐步脱盐,起初土壤属生盐土生长盐蒿、羊角菜群落,脱盐成中盐土时,植被演替为白茅草,獐毛草群落,继续脱盐为轻盐士时,植被就被白茅草、芦苇群落代替,盐士脱盐成中盐土时就可种庄稼,起初可种棉花,以后则可种油菜、蚕豆、豌豆和麦类等。

    (二)主要耕作土壤及其特点

    1、水稻土  是江苏的主要耕作土壤,经长期栽种水稻和一系列的改造熟化过程而形成。主要特征是:耕作层深厚,物理性能好,营养丰富,水分状况优越,通气性能较好,水稻土常用于稻麦轮作。地带性土壤基础上发育的水稻土肥力较高。分布在低山丘陵坡麓一带。通常是稻、麦、油菜轮作的农田。沼泽土上发育的水稻土,由于有腐泥层而潜在肥力较高,但要加强排水。分布于滨海平原盐土上发育的水稻土,熟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防止次生盐渍化或返盐现象,要加强排水洗盐,增施有机肥。冲击平原草甸土上发育成的水稻土,广泛分布于太湖来原和沿江平原等地,水分条件好,肥力高。
    2、旱作土  我省的高产旱作土一般有较厚的熟土层,质地为耕性良好的中壤或重壤,耕作层的有机制和氮磷钾的含量都比较高。冲积土基础上发育的旱作土,是江苏面积最大的一类旱作土,主要分布于徐淮黄泛平原、沂沭河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高沙土平原,特点是土质疏松,肥力较高。

    (三)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的特点:一是植物资源各类繁多,既有温带、暧温带种属,也有不少亚热带种属,约有850多种。主要是因为江苏的气候具有过渡性,有利于南北方不同种属的互相交流,另外与植物演化在新生代未因第四纪冰川影响而中断。二是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植物资源破坏相当严重。江苏开发历史悠久,原生植被被大量破坏开辟为农田,也受历史时期频繁发生的盲目砍伐所破坏。
    2、主要植物资源:优良造林树种丰富,可适宜全省各地的栽种。果树和其他经济树种也很丰富,还有不少野生植物资源,包括纤维植物,淀粉植物,芳香植物、药用植物等。全省栽培利用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品种繁多,林果、茶桑、花卉、蔬菜有1000多个品种。我省蚕桑、名茶全国有名。
    3、主要动物资源  江苏开发利用的畜禽种类繁多。有猪、牛、羊、马、鸡、鸭、鹅等。野生动物资源为数较少,鸟类有野鸡、野鸭,以及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稀飞禽。水生动物丰富。内陆淡水鱼类140余种,已利用的有40多种,特产有太湖银鱼、长江鲥鱼、刀鱼、阳澄湖大蟹等,近海的鱼类、贝类也非常丰富。

    第七章  江苏沿海地带及其开发

    一、要求

    掌握江苏沿海地带地理概况,主要海岸类型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了解沿海开发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主要开发措施和开发利用区。

    二、考试内容

    (一)江苏沿海地理概况

    1、江苏沿海基本慨况:
    (1)岸线  全省大陆海岸线长954千米(标准岸线),沿海岛屿16个,主要分布在连云港沿海,沿海海域,粉砂淤泥质海岸为最主要类型,岸线平直、长度约884千米,占全省岸线总长的90%以上;其次为基岩海岸分布于连云港市,岸线长40千米,其他是砂质海岸,分布在海洲湾北部,岸线长30千米、
    (2)海底地貌同积  江苏沿海海底可分为4个地貌区:一是海州湾区,主要地貌类型为水下浅滩,沉积物以粉砂质泥为主,其上分布着变质岩岛屿;二是黄河水下三角洲,面积可达6000平方千米;三是辐射沙脊群区,它叠置在古长江和古黄河的水下三角洲之上;四是长江水下三角洲,主要有北支汊道,现代水下三角洲和古长江三角洲。
    (3)海洋水文  水温:江苏近海水温平均温度最低为2月,最高为8月,南部海域表层最低水温4.9℃,底层为5.1℃,:北部表层最低水温4.4℃,底层4.5℃,南部水域表层水温最高达27.4℃,北部为26.8℃。盐度:全区各月平均盐度变化在29.53-32.24之间.枯水期盐度较高。潮汐:中部晾港至小洋口潮差最大,平均潮差3.9m,小洋口外是我国近海潮差最大的海区之一。
    (4)气象状况  气温: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渠北13-14℃,渠南14-15℃,受海洋调节,冬半年偏暖,夏半年偏凉,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迟。降水:自北向南逐渐增多。风向:受季风控制,全年最多风向渠北为N-NE- ENE,以南为ESE-SE-SSE,夏季风向较隐定,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风速:全年平均、近海5-7m/s南北基本相同,3-5月风速最大。
    2、江苏沿海资源
    (1)滩涂资源  江苏沿海滩涂面积约1000万亩,相当于全省现有耕地面积的1/7。平坦开阔,土壤易于改良,现仍以每年2万多亩的速度淤涨,是江苏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
    (2)渔业资源计有鱼类150 种,软体动物142 种,虾类35种,贝类资源总量大,文蛤、大竹蛏等为全国主要产地,海带、紫菜的生产也已大量开发。
    (3)港航资源  具有类型不同的各类岸线,特别是具有较长的深水岸线,可为大型综合性商港及专用港口提供理想的选址。且深水岸线由南到北分布比较合理,便于全面规划深水岸线的利用。辐射沙洲的潮汐通道建港条件优越。
    (4)海洋化学资源  海盐资源丰富,淮北盐场是我国四大盐产区之一。盐和苦卤产量大,是重要的盐化工业的原料。
    (5)海洋矿产资源,苏北南黄海盆地是一个油气资源较好的沉积盆地,具有蕴藏油气的良好远景。
    (6)再生性能源  潮汐能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北支、辐射沙洲区和海洲湾,该处属强潮或中强潮区,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能丰富,每天有效风能可利用时数在12小时以上,海岸带是我省风能最丰富的地区。
    (7)旅游资源  无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比较丰富,景点组合合理,种类齐全,质量较高,有明显的地区特色。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云台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石刻和锦屏山将军崖的岩画;国家级的丹顶鹤和麋鹿两个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以自然景色、民俗、历史古迹为特色的旅游资源。

    (二)江苏沿海地带的开发

    1、“海上苏东工程”
    “海上苏东工程”  在江苏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提出了以百万亩滩涂资源的综合开发为突破口,全方位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新的商品粮基地。发展养殖、捕捞、水产品加工,建成防护林体系,畜禽基地,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临海工业和现代海洋化工,发展滨海旅游业和海上运输业,形成新的沿海港口群和重化工基地。到2010年使海洋产业的产值相当于我省沿海三市当时的农业产值。
    2、开发沿海地带的重要意义
    海洋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领域。江苏海洋资源丰富,在全国12个沿海省、市(区)中,综合指数列第四位;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资源集中,潜势良好,发展海洋经济有较好的基础。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快,综合性强,产为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海上苏东”工程无疑会给江苏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增长领域。
    “海上苏东”工程能促进江苏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海洋经济涉及面广开发余地大,跨越三大产业。加快海洋经济不仅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而且有利于江苏经济区域结构的调整,改变江苏沿海地带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尽快把沿海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发展海洋经济是实施江苏或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江苏是人口大省,人多地少,陆地资源匮乏,人均拥有量极少,发展海洋经济,可以缓解资源紧张状况,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调整地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发腱方向,为可持绩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空间保证。

    (三)江苏沿海开发的措施

    (1)科学规划要切实加强对沿海产业布局和地区布局的科学规划,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2)壮大、提高第一产业迅速扩大滩涂农林牧业和海洋渔业规模,建设一批农林牧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3)加速发展第二产业逐步形成以能源工业.船舶修造业,石化工业为主体的沿海工业体系。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海洋运输业,沿海交通业、水利服务业和滨海旅游业。
    (5)“科技兴海”加快科研,开发与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增强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发展海洋经济的实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6)加强区域分工与协作,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在沿海三市以及更大范围的自由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地区布局。
    (7)改革开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农业、海水养殖、基础设施,临海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开发领域。

    第八章  江苏环境问题

    一、要求

    了解江苏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以及实现江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江苏严重的环境问题

    1、水污染工业污水。生活用水的直接排放造成江苏境内水资源污染严重,长江江苏段是江苏唯一。水质良好的主要水体,但近年长江江苏段整体水质下降,南京段石油类污染严重,已形成四个岸边污染带,98年平均浓度已超过Ⅳ类。镇江段内江石油类和挥发酚污染严重,已属于地面水的Ⅳ类标准。有机污染沿途加重.下游南通段有机污染严重。京杭大运河除宿迁、淮阴段水质相对较好,可达Ⅳ类水标准外,其他段水质则为V或劣于V类。苏南运河污染程度重于苏北。全省5个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除鬲湖基本可达Ⅲ类水标准外,其余均为Ⅳ类,其中阳澄湖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洪泽湖、太湖和骆马湖,城市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徐州的奎河、淮阴的清安河、连云港的大浦河、南京的秦淮河污染最为严重,几乎成了排污沟。
    2、大气污染煤烟型污染是江苏空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污染物为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及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大多数县城集镇大气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沪宁沿线大气污染尤为严重。全省酸雨面积呈扩散趋势,长江沿岸已形成了十分明显的酸雨带,无锡、南通、南京、常州和泰州5个市酸雨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南京酸雨率已达到45%-67%,另外汽车尾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3、噪声污染  主要是城市交通车辆和建筑噪音造成污染。省辖市市区噪声全部超标。仅苏州处于轻污染级,其他均处于中等污染程度。无锡、南通、徐州、扬州和南京5市昼夜都超标。
    4、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物主要是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至97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历年累计贮存量达8635.88万吨,占地面积2489.24平方米。城市垃圾产量也不断增加。大量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有益的东西不能有效回收利用,有害的东西不能及时处理,仅以填埋处理,既占用大量珍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带来了对大气、水体、农田的二次污染,造成严重的后果。
    5、农村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乡镇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当地环境的急剧恶化,工业三废任意排放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镶嵌在一起,污染物直接进入农业生态循环。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同时农用耕地减少,土地高强度利用,有机肥施用不足,土质下降,化肥农药的不当或过馈施用,不仅污染了土地,还由雨水带入河湖,污染了水源。水土流失也严重威胁着我省农村生态环境。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9000多平方公里。

    (二)近期江苏的环境治理

    1、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实施  对淮河流域、太湖流域、长江流域的污染排放实行严格监控,太湖沿海启动了工业源达标排放,饮食服务行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禁磷行动和生态农业示范等“三大工程”。
    2、工业防治污染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大了防治污染的投资力度,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产业、产品、设备和工艺,加强环保基本设施的建设。
    3、城市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建造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提高燃气普及率,控制烟尘区,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绿化美化,使城市环境状况逐步改善。
    4、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力推进农村林网化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初步建成了农田林网和综合防护林体系。开展创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创建生态村组及争创清洁生产先进文明企业活动。
    5、落实环境管理条例,环境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三)实现江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充分、节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严格控制能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品的生产,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应以当地优势资源为中心,争取取得区域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加强对环保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特别是技术引进和革新,促进环保设备的生产、环保技术服务咨询和三废综合治理及利用等行业的发展。
    3、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全过程控制污染  对企业生产过程污染排放实行控制,既可节约原料、水资源、能源和人力资源,减少降低污染,又可降低生产成本。从资源消耗粗放型的经营,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的集约经营方式。
    4、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运用生物技术、生态工程技术提高太阳能的固定效率和利用率,建设以节水、节地为中心的高效、低耗、少污染、无污染的人工生态系统.提供丰富优质农副产品的同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的必由之路。
    5、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环保方面资金的投资,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加大对环保科研方面的投资,重点研究节能、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生物多样保护和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科研课题。加大环保方面技术和人力的投资。
    6、强化监督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真正实施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的政策规定,对重污染或防治不得力的项目严格把关,落实环境质量责任制,并做好监督检查,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

    第九章  江苏的人口和人力资源开发

    一、要求

    了解江苏人口的基本概况,人口的地理分布,构成和迁移,江苏人力资源的优势。

    二、考试内容

    (一)江苏的人口概况

    1、江苏人口的总量及变化简况
    (1)总人口  江苏省1949年总人口为3512万人,1998年末总人口(常住人口)7182.46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的5.75%,人口增长率4.8,比全国人口增长率低0.48个百分点,2000年末总人口为7327万人。
    (2)解放后总人口的变化简况  第一阶段1950-1958年较快发展时期,平均每年净增人口82.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21.2
    第二阶段1959~1961年是人口负增长的时期,三年中有两年人口负增长,三年净减少人口14.8万。
    第三阶段1962-1971年是人口大幅度增长时期,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06.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23.9
    第四阶段1972-1985年,是江苏人口增长率稳定下降期,1972-1982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71.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1.6,到了1983-1985年,年人口增长降为平均每年
增力11 41.5万人。
    第五阶段1986-1990年又一个人口增长高峰期,五年间人口增加458.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91.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7.2
    第六阶段1991年以后,人口增加又逐年减少,由1991年净增76.8万人,下降到1998年增加3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91年的10.55降到98年的4.13
    2、江苏人口的基本特点
    (1)人口总量大,在全国居于前五位。
    (2)人口类型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江苏早在80年代后期人口就进入老龄化初期阶段。1998年全省老龄人口已达88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34%。
    (3)人口密度高,江苏面积小,人口众多,1998年人口密度达700人/km2,2000年末达714人/km2,居于全国各省区之首。
    (4)城镇人口增长快,农业人口比例仍较高。虽然近几年非农业人口比例逐年增大,1988年底农业人口有5251.8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73.12%,1998年为68.5%,2000年为58.51%。

    (二)江苏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1、江苏人口的分布,总体人口分布比较均匀,各地又有差异,有以下几个特点:(1)南部多于北部,由南向北逐渐减少;(2)沿江和苏南地区东部多于西部,由东向西逐渐减少;(3)广大苏北地区内陆多于沿海,中部多于东、西部,由中部向东西两侧减少;(4)平原低地多于山地丘陵。从人口密度看,明显高于周围的山东、安徽、浙江为人口分布“高原区”,为中国和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长江二角洲地区人口密度最高。从各市人口占全省比重看,苏北各市人口所占比重近年逐步上升,各市中徐州市占全省人口的比重最高,达12.55%。
    2、人口的迁移江苏人口跨省的迁移,在80年代以前,江苏人口多向内地迁移,改革开放后,沿海经济发展加快,就业机会相对充分,人口迁移转为多由内地向我省迁入。外省迁入江苏的人口中以安徽最多,西南三省也不少。江苏人口的外迁,以迁往华东五省一市较多,其中迁往上海的最多。跨省迁移的原因是务工、经商、工作调动,以及婚姻迁入为主,省内的迁移主要是由乡村迁往市镇,苏北迁往苏南。

    (三)江苏人口的构成

    1、年龄构成根据第三次、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看,少儿数,由82年的28.98降至90年的23.75,老年系数由82年的8.68升至90年的10.24,年龄中位数由82年的25.53升为92年27.62,已进入老龄化阶段。1998年老年人口比重达12.34%,预计2000年达12.83%。2010年达16.26%,2020年达21.93%,2025年将达25%,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到2050年。将会每三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2、性别构成从四次人口普查情况看,江苏人口性别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年为100.6,64年为101.5,82年为103.4,90年为103.6,98年为102.94,2000年为l02.58。
    3、文化构成  (1)高文化水平人口增加快,2000年全省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的人口为3917人,比1995年时增加1275人。(2)文化构成的地区差异显著,苏南高于苏北,城市高于农村。(3)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文盲率还较高,约占全省人口的6.31 %。
    4、民族构成  江苏人口民族构成复杂,全国55个少数民族江苏都有,但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极小,只占全省人口的0.3%。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回族,约15万人;其次是满族,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是南京,徐州、镇江、淮阴、扬州也较集中。

    (四)江苏人口的城镇化  1998年末全省市镇人口为2262.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1.50%。2000年末达到41.49%,近年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除人口自然增长外,城镇建设加快,政区设置,及人口政策放宽都加速了人口城镇化。

    第十章  江苏生产力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要求

    了解江苏生产力总体布局的框架,江苏两大经济区的概况及发展重点。

    二、考试内容

    (一)江苏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框架
    1、指导思想  发挥区域优势,密切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建立,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进生产力布局的全面展开,促进劳动地域合理分工,形成各有所长、优协互补、各具特色,以点带面、联点成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框架。
    2、总体框架: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通道为重点.沿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京抗大运河为主要经济轴线,点线面结合,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通过两个经济区域的发展,两大跨世纪工程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推进,实施区域的共同发展战略。

    (二)两个经济区域

    1、沿江经济区域
    (1)沿江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经济技术优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等。
    (2)发展方向和重点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建设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开发长江沿岸带,逐步形成滨江基础产业带。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竞争,和上海浦东开发呼应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淮海地区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
    2、淮海经济区域
    (1)发展的优势条件  海洋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农业发展优势,矿产资源的优势等。
    (2)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连云港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的作用和徐州交通怄纽的作用,建设徐连经济带;建立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充分利用海岸和滩涂资源优势培育沿海经济带,加快淮海地区中部腹地经济发展进程,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倾斜政策重点布局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加快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全省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方针,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2、城乡发展新思路:逐步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切合江苏省情,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以促进全省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缩小苏南苏北的差距。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以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起到带动区域增长的中心作用。适度加快非农业人口向中等城市和部分小城市迁移,扶持一批有条件的县级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城镇的规模将适度集聚,城镇数量将适度减少。
    3、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三圈五轴”:三个都市圈(1)南京都市圈,以南京为核心,省内范围包括南京市及扬州,镇江的部分县(市);(2)苏锡常都市圈以苏锡常三市市区及周边地区为核心;(3)徐州都市圈,以徐州为核心,包括徐州市及宿迁市区和宿豫县。五条聚合轴:(1)徐连城镇聚合轴,以东陇海线及徐连高速公路为轴线;(2)宁通城镇聚合轴,以宁通高速公路、宁启铁路、长为轴线;(3)沪宁城镇聚合轴,以沪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沪宁铁路为轴线;(4)新宜城镇聚合轴,以京沪高速公路、新长铁路、淮扬铁路及京抗大运河为轴线;(5)连通城镇聚合轴,以新长铁路、同三高速公路、通榆运河为轴线。
    “三圈五轴”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使城镇、经济的发展形成集聚适当,层次合理的格局,同时“三圈五轴”以外调控出大面积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以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保证江苏良好的空间环境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在产业、技术、文化结构上有较大的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第十一章  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优化

    一、要求

    了解江苏主要产业的调整,优化与地区布局

    二、考试内容

    (一)江苏主要产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

    1、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1)江苏农业现化化实践的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7—1993年,构想了苏南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农艺科技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提出了要以“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确保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开始注意乡村城镇化建设。
    (2)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初步成就  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开展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
    (3)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实现农业现代化  充分认识未来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目标;选择适合江苏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技术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机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科教兴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妥善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对外开放.加大农业的外向度。
    2、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与地区布局
    (1)制造业结构的现状和主要支住产业  江苏制造业是规模结构、行业结构都存在规模偏小、行业分散、生产技术和能力尚未达到应有水平。制造业中的支柱产业,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
    (2)制造业的调整方向及地区布局  要打破江苏现有制造业偏小、偏散、效益不高的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建立几个或一批支柱企业和重点生产基地,机械制造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市场集中度为重点;电子工业:走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之路,布局重点在沪宁沿线;石化工业:上规模、上技术、低成本、加速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布局以南京及周围地区及沿海为重点。汽车工业:提高产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是江苏汽车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方向,地区布局以南京、扬州为重点。
    3、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地区加局
    (1)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  江苏综合科技实力居于全国各省前列,拥有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人才基础,并已涌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江苏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2)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腱  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功能基本形成,现代化的新兴工业城的雏形已初步呈现,吸引外资的良好形象基本树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效显著,高新技术的国际化进程加快。
    (3)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  目前江苏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迅速崛起,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省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在扬州、镇江、南通、徐州、盐城、连云港、江阴、武进、昆山、海安。
    4、旅游业的发展及调整思路
    (1)旅游业的发展  江苏是全国七大重点旅游省份之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江苏共有7个历史文化名城,12个国家级和8个省市级风景名胜区,350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传统观光旅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已明确提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近年江苏旅游市场扩大,旅游经济增长迅速,旅游产业与产品体系不断扩大,管理服务逐步健全和规范,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的培养得到重视,素质提高。
    (2)主要客源  国际旅游,98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15.4万人次。其中外国人69.55万人次,主要客源国是: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德国、韩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国内旅游,98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6108.42万人次,主要客源地:本省、上海、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北京等。
    (3)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整  抓住发展机遇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支住产业来培育;强化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利用管理;采用新的促销思路和方法,拓展市场,争取客源;创江苏的旅游特色和名牌,并不断创新;提高旅游产业素质,抓好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旅游市场和客源带动相关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5、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地区布局
    (1)交通线路布局的重点转向苏北,近年在苏南现代化交通格局基本形成的同时,建设的重点转向苏北,以苏北为主战场,展开了江苏交通跨世纪大建设,这对加快苏北地区的开发开放,进一步改善苏北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交通线建设注意了加强苏南苏北的联系。新建和在建的交通线、桥、路联通了苏南苏北,加强了南北联系,对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主要重点交通工程(已建在建的)高等级公路:宁连、沂淮、宁宿徐、宁靖盐、淮江、徐连、汾(水)灌(云)广靖—锡澄、宁通、沪宁、铁路:新长线,东陇海复线、桥梁;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

    第十二章  江苏现代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要求

    了解江苏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指标体系;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障碍因素;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二、考试内容

    (一)江苏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在《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江苏提出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充分体现了全省现代化实践的超前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有其有利的基础条件:(1)江苏优越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好,处于我国经济主轴线的交汇地带。位于东部沿海海陆交通便利。(2)经济基础较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正处在工业化的起飞向飞速发展的过渡时期,发展的潜力大。(3)城乡一体化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上已接近小康标准。(4)国际国内环境对江苏经济发展极为有利。(5)江苏科技文化教育较发达、可充分借助于“后发优势”加速发展。

    (二)江苏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1、经济运行质量较差,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产出能力低,经济效益不高,经济增长稳定性差,难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人口过多,资源相对匮乏。人口基数大、密度大;耕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以上;水资源缺乏;能源,原材料供需缺口大。
    3、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问题。江苏环境质量不高,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酸雨等现象严重,人地矛盾,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不注重这些问题,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还不强,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科技投入不够,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缓慢,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
    5、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对现代化发展的支撑能力有限,二元经济反差强烈。
    6、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劳动就业矛盾突出,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滞后。

    (三)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1、主要发展战略
    (1)适度高速发展与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2)科教兴省战略。把科技放存第一生产力的位置,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经济质量。
    (3)经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开放,参于国际大贸易、大市场、大循环。
    (4)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重视全省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5)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下去。
    2、主要发展对策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运行质量。
    (2)加大教、科、研的投入,建立健全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3)优化生产力布局,以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
    (4)实行"差异"政策,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发展。
    (5)保持上农业协调发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农业现代化。
    (6)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说  明

    本课程考试大纲编写较为详尽,故不再指定统一的使用教材,考生可根据大纲提出的要求和考试内容参考相关书籍。

江苏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28727 水污染控制工程(高纲1745)
下一篇:02100 地理科学导论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