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网!江苏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江苏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03323 劳动经济学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高纲1241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3323 劳动经济学
苏州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目录
一直以来,对于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必要性始终存在着两种认识上的误区:其一,受计划经济时期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把劳动者当作商品来研究,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其二,认为我国的劳动力普遍存在供大于求,根本算不上是什么稀缺资源,所以没有必要专门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基于上述认识,使得相对于其他经济学科的分支,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说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改革计划经济体系下形成的一整套传统劳动理论,吸收和消化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劳动经济理论,从经济学的视角科学地研究、解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复杂多变的劳动问题,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一些过去争论激烈的问题逐渐有了定论,一些成熟的观点和认识已被广为接受,劳动经济学科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将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以经济分析为主,体现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应有的特点与深度;②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体系、结构安排上有选择的借鉴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同时融入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在数据和资料的引用上、经济运行过程的实证分析上力求反映中国特色;③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运用系统的、历史的方法,把劳动经济问题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之中。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劳动的供求理论、工资生成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以及歧视理论等;同时它又是一门极有应用价值的实用学科,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决策、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等密切相关。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学科的主要经济学基础,并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有力地支持这些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是:使自学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工具,作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个人决策和管理决策;更好地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洞悉劳动力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学考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考通过后更有成效的工作打好基础。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劳动经济学学分为8学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包括本大纲所规定的从第一章到第十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 劳动力需求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企业要进行物质生产或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必须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劳动要素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本章在把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抽象掉的前提下,探讨劳动力需求的个方面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员了解与劳动力需求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理解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其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决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以及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了解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
㈠ 劳动力的含义
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一个人身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关键点: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劳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
㈡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与劳动力需求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是: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㈢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
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
㈣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㈤ 劳动力需求表、需求曲线
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呈负相关。
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
经济学在分析企业的行为时经常以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做出各种决策为基础。
㈠ 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
利润公式: ∏=R-C=QP-(Lw+Kr)
㈡ 生产函数
X = f (L ,K)
在短期中,技术不变、资本固定,为了增加产量X,必须增大劳动投入量L。
㈢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其他要素不变时,劳动投入增加引起产量变化的三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㈣ 收入与成本
总收入与边际收入,总成本与边际成本。
㈤ 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
达到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X*,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㈥ 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
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时的劳动需求量L*,一般由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的焦点决定。
㈦ 边际收入
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下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卖方垄断产品市场上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的原价格-供给量×价格降低的部分
㈧ 边际成本
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等于工资。
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工资+劳动者数量×工资上升部分
㈨ 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
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为产品边际生产力曲线。
㈩ 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
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量等于市场中所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的总和。
第三节 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
㈠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长期成本曲线,等产量曲线与边际替代率。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个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㈡ 成本最小化与劳动力需求
等成本曲线,企业的均衡劳动力需求。
㈢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
第四节 劳动力需求弹性
㈠ 概念及类型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需求弹性等于零、需求弹性小于1、需求弹性等于1、需求弹性大于1、需求弹性无穷大。
㈡ 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含义:当工资变化1%时,衡量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的工具。
数学表达式: E=△L%/△W%
㈢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要素间的可替代性、产品的需求弹性、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
㈣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EA,B=(△DA/DA)/( △WB/WB)
或:EB,A=(△DB/DB)/( △WA/WA)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类劳动力为总替代;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则这两类劳动力为总互补。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
技术进步的主要类型:希克斯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第六节 短期劳动力需求与长期劳动力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大。
第七节 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
㈠ 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经济效果
政府以促进女性劳动者就业为目标的政策对性别雇用比例、企业总成本及产品需求的影响。
㈡ 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
政府对特定劳动者的工资补贴对企业劳动力成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其他劳动者的影响。工资补贴的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
附录: 非利润最大化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㈠ 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潜在利润为正值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在市场工资率相同的情况下,非营利企业比利润最大化企业使用更多的劳动力;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更平坦。
潜在利润为负值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企业目标是追求亏损最小,雇佣原则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一致的。
㈡ 适度增长目标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股份制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㈢ 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政治体制对劳动力需求决策目标的影响:服务最大化目标、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力需求的概念
㈡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
㈢ 劳动力需求弹性
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㈤政府特殊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力需求的概念
1、识记:⑴ 劳动力需求的涵义。⑵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⑶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2、领会:劳动力与劳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等之间的关系。
㈡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
1、识记:⑴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⑵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⑶ 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⑷ 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
2、领会:⑴ 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与劳动力需求。⑵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与劳动力需求。
㈢ 劳动力需求弹性
1、识记:⑴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⑵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⑶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类型。⑷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
2、领会: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的取值与不同类型产品间的相互关系。
㈣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识记:希克斯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的涵义。
2、领会: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
㈤ 政府特殊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应用:⑴ 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经济效果。⑵ 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是劳动经济学的两个最重要的部分。劳动力供给这一概念以及围绕这一概念所展开的分析历来是劳动经济学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劳动力供给及相关概念,了解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由来以及家庭劳动力的供给决策及其应用。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㈠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力供给决策的要点:个体决策、主体意愿、时间要素。
㈡ 劳动力供给假设
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市场环境假设、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㈠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劳动力人口与人口总量之间的关系。
与劳动力有关的统计分类与处理的国别比较。日本、美国、中国的劳动就业状况。
㈡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测度及其作用。劳动力参与率的时间序列变化。
㈢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主要因素有: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工资政策与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㈣ 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
经济周期的概念。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附加性劳动力效应和悲观性劳动力效应。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函数、劳动力供给表、劳动力供给曲线。
㈠ 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
数学表达式: ES=△S%/△W%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分类:供给无弹性、供给无限弹性、单位供给弹性、供给富有弹性、供给缺乏弹性。
㈡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量的概念,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与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区别。
第四节 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分析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出发点是效用最大化。
㈠ 效用理论
效用的概念。效用函数。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总效用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
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
㈡ 时间的效用
劳动(收入)的效用。余暇的效用。
㈢ 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收入约束线,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余暇的机会成本。
无差异曲线的主要特征: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且凸向原点的曲线、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同。
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
约束条件的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㈣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供给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及其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力供给
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成。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对研究失业对策的意义。
第六节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影响人们就业行为的因素:雇佣条件、实际利息率、对未来工资的预测、经济景气的变化等。
经济景气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两种效应:就业愿望丧失效应,附加劳动者效应。
第七节 劳动力流量表
㈠ 劳动力的变化
劳动力的流动是分析劳动力变化状况的重要指标。
(二)流量与存量
(三)劳动力流量表
(四)使用流量表做政策分析
(五)转移率
(六)劳动力流动的实际状态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㈡ 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
㈢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㈣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成
㈤ 劳动力供给弹性
㈥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㈦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1、识记:⑴ 劳动力供给的概念。⑵ 劳动力供给假设:主体的目标假设、市场环境假设、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2、领会:⑴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⑵ 劳动力供给量与劳动力供给的区别与联系。⑶ 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㈡ 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
1、识记:⑴ 劳动力参与率的涵义。⑵ 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
2、领会:⑴ 宏观经济状况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⑵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3、应用:⑴ 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⑵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㈢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1、识记:⑴ 效用、边际效用的涵义。⑵ 收入约束线及其变化。⑶ 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⑷ 主体均衡(劳动时间选择)⑸ 纯收入效应。⑹ 替代效应。⑺ 家庭的无差异曲线。
2、领会:⑴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⑵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⑶ 家庭的劳动力供给决策。
㈣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成
1、识记:⑴ 劳动力供给函数。⑵ 劳动力供给表。⑶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涵义。
2、领会:⑴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与个人劳动供给曲线。⑵ 对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形状的理解。
㈤ 劳动力供给弹性
1、识记:⑴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涵义。⑵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数学表达。⑶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五种类型。
㈥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1、识记:⑴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涵义。⑵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
2、领会:劳动供给曲线形状与治理失业的政策之间的关系。
3、应用:⑴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对研究失业对策的意义。⑵ 宏观经济状况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㈦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1、识记:就业愿望丧失效应,附加劳动者效应。
2、领会:影响人们就业行为的因素:雇佣条件、实际利息率、对未来工资的预测、经济景气的变化等。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是劳动力市场中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两个方面。本章主要讨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形式和其内在规律。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劳动力市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发展趋势,掌握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内在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内部劳动力市场在调节劳动力供求方面的作用和运行机理。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均衡的基本含义
㈠ 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均衡的概念。
古典意义上的经济均衡: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
㈡ 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凯恩斯失业均衡,失业均衡悖论。非均衡概念和非均衡理论。
㈢ 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㈠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均衡状态、均衡工资率与均衡就业量。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非均衡(不稳定)状态。
㈡ 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㈢ 个别企业工资失衡的调整
工资过高,工资过低。
㈣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稳定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㈠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任何偏离均衡点的状态均导致效率的损失。
㈡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基本假设。劳动力地区、行业间的流动将有助于消除工资差别。
㈢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的含义。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㈠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需求与有效需求的概念,瓦尔拉斯供给与有效供给的概念。瓦尔拉斯非均衡产生的主要原因:工资率刚性、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信息不完全、过度选择、制度和政策因素等。
㈡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的概念。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
㈢ 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
劳动力短缺的含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劳动力短缺的经济后果。劳动力短缺的累积效应与溢散效应。劳动力过剩的含义和原因。隐性失业与显性失业。引起隐性失业的原因。
㈣ U—V分析
U—V分析的含义。失业、职业空位与供求平衡的关系。U—V分析概念图。
第五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
㈠ 早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
㈡ 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
㈢ 近代的理论解释
第六节 内部劳动力市场
㈠ 企业组织与雇用活动
雇用活动依各自的组织结构特征受到一定的制约。
㈡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组织结构。组织原理。
㈢ 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
㈣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雇用调整。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
㈡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涵义
㈢ 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㈣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㈤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㈥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㈦ 内部劳动力市场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
识记: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
㈡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及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1、识记:⑴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涵义。⑵ 均衡工资率。⑶ 均衡就业量。⑷ 充分就业。
2、领会:⑴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⑵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⑶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打破。⑶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㈢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
1、识记:⑴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涵义。⑵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⑶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2、领会: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㈣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1、识记:⑴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涵义。⑵ 信息不足。⑶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⑷ 劳动力短缺有与劳动力过剩。⑸ 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
2、领会:⑴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原因。 ⑵ 隐性失业的表现及原因。
3、应用:对充分就业的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失业状况及治理。
㈤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1、 识记:代表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 应用:分析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状况。
㈥ 内部劳动力市场
1、识记:⑴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涵义。⑵ 雇用调整。
2、领会:⑴ 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⑵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⑶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⑷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3、应用: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 劳动时间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而决定的劳动投入量,并不是指雇用了多少劳动者,即不是指以人员为单位的劳动量,而是指劳动者人数乘以劳动时间,也就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服务量。本章的讨论以劳动时间为主,并涉及劳动强度的概念。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能从劳动投入量的完整实际状态出发,更准确地把握劳动经济现象。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
㈠ 劳动时间的计量
劳动时间的概念。工日与工时的概念。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劳动时间利用率、加班加点比重、平均加班加点长度。
㈡ 劳动时间的特征与功能
劳动时间的特征: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劳动时间的功能:计量功能、指示功能、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人际交往功能。
第二节 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㈠ 劳动时间的选择
劳动时间受工资率、人们对收入和余暇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供给者选择自己效用最大为最佳劳动时间。
㈡ 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的最低供给。
准固定成本对劳动时间的影响。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的最低供给。
第三节 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㈠ 规范性的说明
在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决定劳动投入量。企业会特别关注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的决定。
㈡ 集体作业的影响
集体作业的概念。整体工作效率。集体作业条件下的生产函数。
㈢ 劳动时间和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的变化。平均效率与边际效率。平均效率最大的劳动时间和利润最大化的劳动时间。
㈣ 准固定成本
加入准固定成本后的生产函数。
第四节 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
㈠ 制度劳动时间
制度劳动时间的概念。制度劳动时间下的就业选择。
㈡ 超时工作
超时工作的概念。超时工作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时间。
㈢ 兼职工作
兼职工作的概念。兼职者的劳动供给时间。
㈣ 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
倒班工作制。非全日制工作。非全日制工作的主要特征。
㈤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有效劳动时间的概念。
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因素:劳动力生理方面,道德风险方面。
道德风险的概念及解决方法。
第五节 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
调整成本,弹性劳动时间制度。
第六节 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㈠ 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
劳动时间与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劳动时间与工作量。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
㈡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有利于节约能源。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㈢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劳动时间与劳动者人数之间的替代性应考虑劳动效率的变化。劳动时间缩短对工资率的影响。缩短劳动时间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缩短劳动时间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进而对市场利率、进出口贸易、物价水平等产生的影响。
第七节 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
法定劳动时间。集体合同劳动时间。实际劳动时间。
㈠ 美国的劳动时间
工作制的变迁。《公平劳动标准法》实施后,劳动时间的特点。
㈡ 德国的劳动时间
关于劳动时间的立法。劳动时间变化的特点。
㈢ 日本的劳动时间
日本劳动时间的特点。
㈣ 中国的劳动时间
建国以来我国工作制的变迁。劳动时间的行业特点。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时间的计量
㈡ 准固定成本
㈢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
㈣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㈤ 缩短劳动时间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时间的计量
1、识记:⑴ 劳动时间的概念。⑵ 劳动时间与劳动者人数、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系。⑶ 工日和工时的概念。⑷ 劳动时间的利用指标。
2、领会:⑴ 劳动时间在现实中的应用。⑵ 劳动时间的特征。
㈡ 准固定成本
1、识记:⑴ 准固定成本的概念。⑵ 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最低供给决策。⑶ 企业的准固定成本包含的内容。
2、领会:⑴ 准固定成本对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影响。⑵ 准固定成本对企业生产函数的影响。
㈢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
1、识记:⑴ 边际效率的概念。⑵ 平均效率的概念。⑶ 集体作业。
2、领会:⑴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⑵ 劳动时间的选择。
㈣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1、识记:⑴ 有效劳动时间的概念。⑵ 道德风险的涵义。
2、领会:⑴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因素。⑵ 道德风险在实践中的应用。⑶ 劳动时间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㈤ 缩短劳动时间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1、领会:⑴ 劳动时间变化呈现出的规律。⑵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2、应用:当前条件下,弹性工作制的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市场生产率(工资)和家庭生产率是呈动态变化的,因而,劳动力的市场供给也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成年人早期与中、晚期相比,学习时间较多,劳动时间较少。在老年阶段,虽然退休的年龄有差别,但人总是要退休的。在中年阶段,大多数男性从事全日制工作,而许多职业妇女在抚养孩子的一段时间常常要中断工作。本章正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人生各阶段与就业相关的选择决策。要求学员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不同生命周期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并能正确判断政策与制度的变迁会给这些决策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生命周期的变化
㈠ 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的概念。
㈡ 生命周期的国别比较
日本人的生命周期。中国人的生命周期。
第二节 就业与就学的决策
㈠ 入学率与就业年龄的变化趋势
日本和美国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
㈡ 对大学入学率变化趋势的经济学考察。
把大学教育看作人力资本投资或把大学教育看作消费。
第三节 结婚生育决策
㈠ 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
中国育龄妇女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状况。
㈡ 家庭生产函数
家庭经济行为。可供选择的家庭经济生产方法。对时间概念的重新划分。家庭生产函数、效用函数,最佳市场性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余暇时间及消费结构的导出。
㈢ 婚姻的经济性决策
婚姻的经济意义:产生分工收益和规模经济、发挥比较优势。风险与婚姻。
㈣ 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
人口数量的决定。养育子女的经济分析。
第四节 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
㈠ 期望总工资收入
人们选择就业单位要考虑的因素。期望工资总额的概念。转换工作决策的影响因素。学历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之间的关系。
㈡ 信息的影响
信息对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作用。信息收集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求职的边际费用、期望边际收入曲线。最低供给价格对求职活动的影响。最低供给价格的决定因素。求职活动对工资差的影响。信息不完整对工作转换与参加工作决策的影响。
第五节 退休决策
㈠ 高龄就业状态的国别比较
高龄劳动力参与率的国别比较。
㈡ 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
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养老金的影响、再就业机会多寡的影响、健康状况的影响、个人偏好的影响。实际退休年龄的决定机制——无差异曲线与约束线、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退休制度。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㈡ 就学与就业决策
㈢ 结婚、育儿决策
㈣ 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
㈤ 退休决策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1、识记:⑴ 生命周期的概念。⑵ 市场生产率与家庭生产率。⑶ 劳动时间与生命周期。
2、领会:家庭生产率、市场生产率随生命周期的变化及其对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
㈡ 就学与就业决策
应用:对大学入学率变化趋势的经济学考察(把大学教育看作人力资本投资或看作消费)。
㈢ 结婚、育儿决策
应用:养育子女的经济学分析。
㈣ 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
1、识记:⑴ 期望总工资收入。⑵ 信息收集成本。⑶ 求职的边际费用、期望边际收入曲线。
2、领会:⑴ 信息对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作用。 ⑵ 最低供给价格对求职活动的影响。⑶ 最低供给价格的决定因素。
3、应用:信息不完整对工作转换与参加工作决策的影响。
㈤ 退休决策
1、识记:实际退休年龄的决定机制。
2、领会:退休决策的决定因素。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工资是经济生活中最具挑战性、十分复杂的现象。因此,工资问题成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重要部分。经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工资生成理论的主要来源,同时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如: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均衡价格工资理论、谈判工资理论和分享工资理论等,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通过本章学习,希望学员了解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并能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㈠ 工资的概念
广义工资,狭义的工资。薪水,薪酬,报酬。
㈡ 工资形式
基本工资,工资率,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计时工资的概念、计算、特征及应用范围。计件工资的概念、计算、特征及应用范围。
福利的基本特征、支付方式。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延期支付所具有的优势。
利润分享制度的形式。
㈢ 工资职能
工资职能: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效益职能。工资的两重性:一方面是投入、是活劳动;另一方面是收入、是劳动报酬、是生活必需品。
㈣工资形式的选择
工资形式选择的原则,具体工资形式。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㈠ 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生成理论
威廉·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工资理论;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约翰·穆勒的工资基金理论。
㈡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工资取决于劳动边际生产力;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工资的决定是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的内容及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效应;
其他有关工资生成理论:购买力工资理论、分享经济理论、工资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的几点启示:保持适度的失业率是必要的;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待业者;为工资刚性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第三节 按要素分配的工资生成理论
㈠ 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基本要点
按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四个要点:投入什么要素,取得什么报酬;投入多少,取得多少报酬;实现各项要素的合理报酬主要通过各要素市场进行;各项要素投入之间的报酬关系由各项要素投入所创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确定。
㈡ 按要素分配的方式
劳动分红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劳动分红的特点及分配比例与额度的确定。劳动分红的分配方法:按统一的个人工资百分比支付;按累进的个人工资百分比支付;按不同工作的劳动分红系数支付;点数分配法;由主管领导对下属员工评定个人红利所得。
年薪制的概念和基本要点。年薪制的主要形式:基薪加风险收入;年薪加年终奖金;高额风险抵押。股票类薪酬制:借贷购股、期权分配。
劳动股权计划的含义及基本做法。劳动股权制的社会经济效用。
㈢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板块论、过渡论、融合论。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五要素比例分配论、劳动分红论、广义结合论。实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应解决的若干问题:完善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每个劳动者提供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扭转全社会的收入分配观念,保护非劳动收入;修改和调整包括宪法在内的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与按要素分配原则、资本保全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市场经济基本规则不相符的内容;鼓励各类企业在资本保全的前提下,实行各种形式的收益共享分配办法。
第四节 中国工资改革展望
㈠ 中国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改革,公共部门的工资制度改革,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形成制度。
㈡ 建立市场化的工资形成于增长机制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㈡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
㈢ 按要素分配工资生成理论
㈣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㈤ 中国工资改革展望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1、识记:⑴ 基本工资。⑵ 货币工资与实物工资。⑶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⑷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⑸ 实物支付与延期支付。
2、领会:⑴ 把握工资率概念时应注意的事项。⑵ 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和适用范围。⑶ 计件工资的特点与适用范围。⑷ 福利的基本特征。⑸ 实物支付普遍存在的原因。⑹ 延期支付的优势。⑺ 工资的四大职能。
㈡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
1、识记:工资刚性的概念。
2、领会:⑴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⑵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⑶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⑷ 人力资本理论。⑸ 其他有关工资生成理论:购买力工资理论、分享经济理论、工资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
㈢ 按要素分配工资生成理论
1、识记:⑴ 生产要素的基本内涵。⑵ 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⑶ 按要素分配的方式。⑷ 劳动分红制度、年薪制、股票类薪酬制、劳动股权计划等的涵义。
2、领会:⑴ 生产要素的稀缺性。⑵ 劳动分红的意义和特点。⑶ 劳动分红分配比例与额度的确定。⑷ 年薪制的基本要点和主要形式。⑸ 劳动股权计划的基本原则及社会经济效用。
㈣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1、识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的基本内涵。
2、领会:⑴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的主要观点阐述。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3、 应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
㈤ 中国工资改革展望
1、领会:⑴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改革,⑵公共部门的工资制度改革。
第七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讨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等因素对宏观工资水平的决定作用,工资差别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工资水平调控等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与工资水平、工资差别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工资水平的相关概念
货币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水平
第二节 影响工资水平变动的因素
㈠ 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工资水平。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工资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平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适应: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工资增长要与消费资料的使用相适应、工资增长要考虑非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与工资水平。正确把握积累与消费、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城镇劳动者工资与农民收入的比例关系。
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与工资水平。正确把握劳动者工资总量与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在总量、结构、价格档次等方面的关系。
就业规模与工资水平。正确安排用于新增劳动者和原有劳动者的工资基金的比例。
人口的增长状况与工资水平。人口的增长状况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影响,从而影响到工资水平的增长;人口增长对消费基金的使用有着重要影响。
㈡ 影响微观工资水平变动的因素
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当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变化,导致劳动力需求变化,进而引起工资水平变化;当其他行业或其他企业的工资水平变化时,会导致本行业、本企业劳动供给数量变化,进而导致工资水平变化。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的影响:政府采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从而间接影响工资水平;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企业的分配行为,从而直接影响工资水平;政府利用税收手段间接调控企业工资水平。物价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劳动差别因素:岗位劳动差别、个体劳动差别。分配形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企业工资形式的改变将影响工资水平;员工福利及各种优惠待遇水平也将影响工资支付结构与水平。企业经济效益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产品的销售状况、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企业劳动管理水平等。
第三节 工资水平控制和决定
㈠ 工资总水平控制与收入政策
从宏观经济角度对工资进行控制的主要内容:通过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对最低工资水平进行控制、通过个人或企业累进税制对最高工资水平进行控制、通过个人收入政策对社会工资总水平进行控制。收入政策的概念。收入政策的具体形式:权威性劝说政策、工资—物价指导线或指路标政策、补偿或税收性收入政策、工资—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收入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㈡ 低端工资水平调控——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的相关概念:最低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等级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收入、最低工资制度、最低收入。
最低工资的社会经济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低收入阶层或收入不稳定的劳动者;体现社会公平以及维护社会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减少社会贫困和削弱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
最低工资制度的构成:最低工资制度的制定程序、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程序、最低工资的给付与监督保障。
最低工资的测算方法:恩格尔系数法、比重法。
最低工资的动态调整。
㈢ 高端工资水平控制
高端工资水平控制的含义及调控手段。公共财政政策的基本原则。
㈣ 平均工资水平调控——工资指导线制度
工资宏观调控的目的。
工资指导线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工资指导线的主要内容:基期年度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本年度宏观经济形式预测;本年度工资增长建议。
工资指导线的制定与发布:工资指导线制定的组织机构;工资指导线制定机构的主要工作;工资指导线标准的计算与确定。
㈤ 通货膨胀条件下实际工资水平的调控
实际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保证实际工资水平的主要手段:工资指数化、工资非指数化、提高工资标准。
㈥ 短期工资水平的非经济调控——工资谈判制度
工资谈判的基本概念。工资谈判的基本类型:宏观工资谈判制度、中观工资谈判制度、微观工资谈判制度。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依据。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基本条件。工资谈判的主要内容。工资谈判的一般过程。工会和政府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
第四节 工资差别
㈠ 工资差别的类型
工资差别的概念。时间概念中的短期和长期。工资差别的类型。
㈡ 工资差别的成因
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熟练劳动力所占比例的大小、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工会化程度及劳资力量对比、劳动力供求状况。职业间工资差别: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劳动者个人间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地区工资差别。年龄间工资差别。性别间工资差别。
㈢ 工资与收入分配差别程度的度量
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五等分法及其常用指标。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
㈡ 决定微观工资水平的因素
㈢ 工资水平控制
㈣ 工资差别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
1、识记:⑴ 工资水平、货币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水平。⑵ 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2、领会:⑴ 决定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⑵ 把握国民收入分配的各种比例关系。
㈡ 决定微观工资水平的因素
1、识记:⑴ 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⑵ 最低工资制度。
2、领会: ⑴ 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对企业工资的影响。⑵ 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的影响。⑶ 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㈢ 工资水平控制
1、识记:⑴ 收入政策的概念。⑵ 最低工资的相关概念。⑶ 恩格尔系数法。⑷ 工资指导线的基本概念。⑸ 工资指数化与工资非指数化。⑹ 工资谈判制度。
2、领会: ⑴ 最低工资率的测算方法。⑵ 宏观分配政策对工资水平调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段。⑶ 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依据。⑷ 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基本条件。⑸ 工资谈判的主要内容。
3、应用:⑴ 收入政策的具体形式、适用范围和条件。⑵ 最低工资制度的社会经济作用。
㈣ 工资差别
1、识记:⑴ 工资差别的涵义及类型。⑵ 补偿性工资差别。⑶ 竞争性工资差别。⑷ 垄断性工资差别。⑸ 洛伦茨曲线。⑹ 基尼系数。⑺泰尔指数。⑻五等分法。
2、领会:职业间工资差别的成因。
3、应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意义。
第八章 就业与失业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主要注意力将集中于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方面,即考察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与失业总水平的决定因素。希望学员通过本章学习,能掌握就业和失业的基本概念、主要的就业理论,并能有效把握我国转轨时期就业、失业问题以及旨在降低失业的公共政策。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㈠ 就业的度量
劳动就业的含义和统计。我国就业统计的演变。充分就业的内涵: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
㈡ 失业的测量
失业的概念。失业率的计算。我国对失业概念的界定:登记失业人员、调查失业人员。自然失业率的界定及意义。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失业保险的影响、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㈢ 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
就业与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就业与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就业与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
㈣ 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人口因素: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人口的数量与素质直接决定着就业水平;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劳动制度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心理因素(就业意识):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及对一系列就业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估计等。
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
㈠ 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的内容和政策含义。萨伊就业理论内涵: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经济的内部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㈡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产生的背景。凯恩斯的就业观点:认为有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非自愿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政策含义:摒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的方法刺激需求;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子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㈢ 菲利浦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说明
菲利浦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㈣ 弗里德曼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
提出了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㈤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的主张及政策建议。
第三节 就业结构分析
㈠ 研究就业结构的意义
就业结构的界定及特点。就业结构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就业结构合理是经济结构合理从而是产出最大、效益最高的保障;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结构的其他方面;就业结构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㈡ 就业的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的划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特点: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就业结构现状仍较落后;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
第四节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㈠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的概念。摩擦性失业的特点: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较短。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完善、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㈡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失业周期较长。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
㈢ 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的概念。周期性失业的特点:因经济周期深度不同各周期的失业率存在较大差距、周期性失业具有普遍性。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㈣ 隐性失业
隐性失业的概念。隐性失业的特征:表面上就业、无法准确识别。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政府干预的结果。
㈤ 其他类型失业
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自愿失业。
附录一: 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
㈠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特点
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统包就业,对用人单位实行统一招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㈡ 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就业方针
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问题。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
㈢ 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和展望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附录二: 中国积极就业政策与《就业促进法》
㈠ 积极的再就业政策的提出
积极地就业政策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能力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二是以重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取向的扶持政策,三是以实现劳动力与 就业需求合理匹配为取向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四是以减少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五是以既能有效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又能积极促进再就业为取向的社会保障政策。
㈡ 积极就业政策的确定
㈢ 《就业促进法》的出台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㈡ 就业失业理论
㈢ 就业结构分析
㈣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㈤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1、识记:⑴ 劳动就业的概念。⑵ 就业人数比例。⑶ 充分就业的内涵。⑷ 失业的概念。⑸ 失业率的概念。⑹ 自然失业率。
2、领会:⑴ 我国对失业概念的规定。⑵ 自然失业率指标的重要意义。⑶ 研究就业与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㈡ 就业失业理论
1、识记:⑴ 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的涵义。⑵ 菲利浦斯曲线的涵义。
2、领会:⑴ 凯恩斯就业理论中的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⑵ 供应学派就业理论的政策主张。
㈢ 就业结构分析
1、识记:就业结构的界定。
2、领会:就业结构的社会经济意义。
㈣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1、识记:三次产业的划分。
2、领会:配第—克拉克定理。
3、应用: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特点、现状及就业结构的调整。
㈤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1、识记:⑴ 结构性失业。⑵ 周期性失业。⑶ 隐性失业。⑷ 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
2、领会:⑴ 摩擦性失业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⑵ 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⑶ 周期性失业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⑷ 隐性失业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3、应用:解决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及自愿失业等其他类型失业问题的对策。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九章 人力资本投资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劳动力并非同质的。劳动者之间在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在相当程度上来源于接受的教育和受训程度的差别。本章主要从人力资本的概念入手,探讨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劳动力流动。要求学员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对发生在未来某一时期的投资收益的现值计算,并能有效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能力。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人力资本概述
㈠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的基本观点: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效益;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重大问题。贝克尔、明塞尔等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
㈡ 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特点
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的特点: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㈢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各级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劳动力流动。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投资收益的广泛性、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和长期性、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第二节 教育投资分析
㈠ 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收益:货币性收益、非货币性收益。
㈡ 教育投资分析模型
教育投资分析收入流曲线。教育投资净现值。个人教育分析结论。
㈢ 教育投资的均衡
教育投资需求曲线——教育资本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所能带来的边际收益。
教育资本投资供给曲线——反映了教育资本投资数量与相应年利率水平之间的对比关系。
教育资本投资的均衡。
第三节 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㈠ 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成本:受训者所需的直接货币成本以及培训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成本、实施培训的机会成本、利用机器或有经验的员工从事培训活动的机会成本。
收益:企业利润增加,受训者劳动收入和有关福利待遇增加、选择职业的能力提高。
㈡ 两种在职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培训的含义及其成本收益分析。特殊培训的含义及其成本收益分析。
第四节 劳动力的流动
㈠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工作岗位之间的流动。职业之间的流动。地域之间的流动。地域和职业之间同时发生的流动。
㈡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劳动者的自愿迁移,劳动力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㈢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交通费、搬家费、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资历和养老金损失。收益:新工作岗位带来的更高的预期收入。成本收益分析:Vp值越大,就越可能流动。
㈣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年龄:与流动行为负相关。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随家庭规模扩大成倍增加。教育:学历越高,流动可能性越大。流动的距离:与流动可能性呈负相关。失业率: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力更倾向于迁往失业率较低的地区。职业许可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区间、职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还有国际环境、工会因素、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等也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特点
㈡ 人力资本投资
㈢ 教育投资分析
㈣ 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㈤ 劳动力的流动
四、 考 核 要 点
㈠ 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识记:人力资本的概念。
2、领会:人力资本的特点。
㈡ 人力资本投资
1、识记: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
2、领会:⑴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⑵ 人力资本投资的迟效性和长期性。
㈢ 教育投资分析
1、识记:⑴ 现值的概念。⑵ 大学教育投资净现值的计算与应用。
2、领会:⑴ 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⑵ 教育投资分析收入流曲线。⑶ 个人教育投资分析结论。⑷ 教育资本投资的均衡。
3、应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㈣ 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1、识记:⑴ 一般培训的含义。⑵ 特殊培训的含义。
2、领会:⑴ 培训的成本与收益。⑵ 一般培训的成本收益的分配方案。⑶ 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分配方案。
㈤ 劳动力的流动
1、识记:劳动力自愿流动的净收益现值的计算及意义。
2、领会:⑴ 劳动力自愿流动的成本和收益。⑵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3、应用:年龄等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价值决定因素应当是那些影响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给与需求方面的因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却影响着工资率、就业机会。本章将以性别因素引起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为中心,讨论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要求学员通过本章学习,能掌握有代表性的歧视理论,并且能对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进行分析。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歧视的概念及类型
㈠ 歧视的概念
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㈡ 歧视的类型
工资收入歧视、就业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㈠ 个人偏见歧视理论
个人偏见歧视。雇主的个人偏见、雇员的偏见、消费者歧视。
㈡ 垄断歧视理论
垄断歧视理论的假设前提及观点。女性劳动力供给弹性较小的原因。
㈢ 就业隔离或排挤理论
就业隔离歧视理论的假设前提。就业隔离下的不同职业劳动力需求曲线图。
㈣ 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高级劳动力市场。初级劳动力市场。
㈤ 统计性歧视理论
统计性歧视的概念,统计性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
㈥ 搜寻成本歧视理论
搜寻成本歧视理论的主要观点。搜寻成本比较图。
第三节 雇佣歧视
㈠ 雇佣歧视的定义
雇佣歧视指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精力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雇主因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而在雇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公平待遇。
㈡雇佣歧视的种类
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高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
第四节 工资收入歧视
㈠ 工资收入歧视的定义
㈡ 歧视性工资差别的表现形式
性别工资收入歧视,种族工资收入歧视。
㈢ 歧视性工资的测量方法
差额法原理。差额法图示。对差额法的评价。
第五节 消除歧视的对策
㈠ 香港特别行政区消除歧视的政策
教育及推广、法例与指引、研究、调查与调解。
㈡ 美国消除歧视的政策
立法保护,如:《民权法》、《平等工资法》。
㈢ 日本消除歧视的政策
颁布执行《男女雇用机会平等法》。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歧视的概念与类型
㈡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理论
㈢ 雇佣歧视
㈣ 工资收入歧视
㈤ 消除歧视的对策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歧视的概念与类型
1、识记:劳动力市场上歧视的涵义。
2、领会:歧视的类型。
㈡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理论
1、识记:⑴ 个人偏见歧视的涵义。⑵ 统计性歧视的涵义。
2、领会:⑴ 个人偏见歧视理论的主要观点。⑵ 垄断歧视的主要观点。⑶ 就业隔离或排挤理论。⑷ 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⑸ 统计性歧视理论。⑹ 搜寻成本歧视理论。
㈢ 雇佣歧视
1、识记:雇佣歧视的定义。
2、应用:雇佣歧视的现象、成因。
㈣工资收入歧视
1、识记:⑴工资收入歧视的定义,⑵差额法图示。
2、领会:差额测定法的计算原理及局限性。
㈤ 消除歧视的对策
1、应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歧视类型、现实表现及其治理。
第十一章 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首先探讨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及公共服务活动的提供是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的,然后,讨论政府如何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直接干预劳动力市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了解政府支出与劳动力需求的关系;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不同作用;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原理;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的构成及其作用机制。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国家财政和劳动力市场
㈠ 政府支出与劳动力市场
政府支出的主要内容。公共部门就业和工资的决定。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㈡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
㈠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其他劳动条件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
㈡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机制
竞争与保障:建立保证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正常发挥的必要性。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制度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性质、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制度结构。
第三节 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㈠ 就业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
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改变税率。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㈡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的概念。收入政策的实现形式:工资—物价指导、工资—物价管制、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
㈢ 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的概念。人力政策的主要内容: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激励就业的措施、实施创业就业计划、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政府支出与劳动力市场
㈡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㈢ 最低劳动标准
㈣ 最低社会保障
㈤ 工会
㈥ 宏观调控政策
㈦ 收入政策
㈧ 人力政策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政府支出与劳动力市场
1、识记:⑴ 政府支出的内容。⑵ 公共部门就业的概念。⑶ 转移支付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2、领会:⑴ 政府部门的就业决策与私人部门就业决策存在的主要差异。⑵ 造成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相对较快的原因。⑶ 转移支付与补贴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3、应用:⑴ 公共部门工资水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⑵ 政府转移支付与补贴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㈡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识记:政府税收的概念。
2、领会:⑴ 个人所得税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⑵ 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㈢ 最低劳动标准
1、识记:⑴ 最低工资的概念。⑵ 最低工资标准的含义。⑶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的内涵。
2、领会:⑴ 决定或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考虑的因素。⑵ 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中关于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的规定。⑶ 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㈣ 最低社会保障
1、识记: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2、应用: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㈤ 工会
1、识记:工会概念的内涵。
2、领会:⑴ 工会的主要功能。⑵ 工会的权利。
3、应用: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体系如何发挥作用。
㈥ 宏观调控政策
1、识记:⑴ 财政政策的概念。⑵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⑶ 货币政策的概念。⑷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2、领会:⑴ 政府实行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⑵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㈦ 收入政策
1、识记:⑴ 收入政策的概念。⑵ 工资----物价指导。
2、领会:⑴ 收入政策通常采用的形式。⑵ 工资----物价管制的基本内容。
㈧ 人力政策
1、识记:⑴ 人力政策的内涵。⑵ 人力政策所包含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2、领会: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赋予人力政策新的内容。
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第十二章 劳动关系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劳动力市场工资的确定与经济社会就业水平的决定都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实现的,这种社会关系就是劳动关系。希望学员通过本章学习,能够很好地掌握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企业劳动关系的调整形式,特别是集体谈判模型,了解集体谈判中工会的约束条件、效率和约模型的含义及效率和约曲线的改变,把握“集体谈判范围论”模型。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劳动关系概述
㈠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含义。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㈡ 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
阶级斗争的观点与劳动关系,多元化的观点与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一元化观点与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
㈢ 我国劳动关系出现的新转变
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团体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调整
㈠ 企业劳动关系调整的形式
集体协商制度。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委员会制、职工建议制、初级董事会制。工会参与国家和社会经济决策。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的机构。雇员参股制。
㈡ 集体谈判模型
集体谈判的约束条件。工会弱化约束的努力。效率和约:在约束条件下工会效用最大化、效率和约模型、效率和约曲线的改变。集体谈判范围论:工会效用曲线的变化、可以达成协议的范围、双方坚持点的决定因素。希克斯谈判模型:集体谈判让步曲线模型。
㈢ 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
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特征。基本原则的内容: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劳动者有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劳动者有获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劳动者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及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关系
㈡ 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
㈢ 我国劳动关系出现的新转变
㈣ 集体协商制度
㈤ 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制度
㈥ 集体谈判制度
㈦ 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关系
1、识记: ⑴ 劳动关系的两重含义。⑵ 劳动关系的特征。⑶ 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2、领会:劳动关系存在的前提。
㈡ 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
1、识记:⑴ 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⑵ 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⑶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2、领会:利益一体化的两个内涵。物质利益原则内涵的主要内容。
㈢ 我国劳动关系出现的新转变
1、应用:我国劳动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构建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㈣ 集体协商制度
1、识记:⑴ 集体协商的含义。⑵ 集体合同的概念。
2、领会:⑴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⑵ 相对于个人谈判,集体谈判的必要性。⑶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集体谈判的三层次。
㈤ 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制度
1、识记:⑴ 雇员参与企业管理的主要形式。⑵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委员会、职工建议制、初级董事会制的界定。
2、领会:⑴ 调整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形式。⑵ 职工代表大会、企业委员会的基本职能
㈥ 集体谈判制度
1、识记:⑴集体谈判的约束条件。⑵ 坚持点的决定因素。
2、领会:⑴工会弱化约束的努力。⑵集体谈判范围论。⑶ 希克斯谈判模型及其含义。
㈦ 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
1、识记:劳动关系调整基本原则的概念及内容。
2、领会:劳动关系调整基本原则的特征。
a) 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核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核的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更加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所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
识记: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b) 关于自学教材
劳动经济学自学考试江苏省统一命题指定使用的教材是《劳动经济学》(2010年版)杨河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c) 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与钻研大纲与教材。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自学考生应在学习各章内容、掌握基本原理、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注意各章之间的相互联系,能用所学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2、系统学习与重点深入相结合。自学考生应在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劳动经济学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原理和概念,以便更好地把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当然,切忌在没有系统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死记硬背,甚至猜题押题,这样的话就违背了自学考试的根本目的,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绩。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正如我们前面提到,作为经济学科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分支,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涉及众多劳动经济理论,同时它又是一门极有应用价值的实用学科,与我们日常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把课程内容同分析研究当前我国面临的劳动问题结合起来,加深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自学者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学时间。
d) 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中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考学员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要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本课程的理论性、应用性都较强,内容丰富;自考命题的题型多样、覆盖面广。社会助学者应根据这门课程和考试命题的特点,指导自考考生系统学习教材。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章节和重点问题,把重点辅导和兼顾一般有机结合起来。
e)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题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本大纲的第一章到第十二章的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
2、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20%,领会35%,简单应用25%,综合应用20%。
3、要合理安排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的难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等。每份试卷中,四种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以2:3:3:2为宜。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同,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有难易度不同的试题。
4、本课程考试试卷的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5、本课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自考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
一、 名词解释:
1、 统计性歧视
2、补偿性工资差别
二、 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工资率的提高,对主体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是( )。
A.在替代效应作用下,增加供给
B.在替代效应作用下,减少供给
C.在收入效应作用下,减少供给
D.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下,结果不确定
2、在市场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居民家庭生产率提高,则劳动力参与率(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三、 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在我国,下列( )属于劳动力。
A.农民工
B.家庭妇女
C.劳动教养人员
D.在校大学生
E.大学在职教师
1、 根据企业培训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本是否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可以将企业的培训分为( )
A.一般培训
B.脱产培训
C.在职培训
D.特殊培训
E.函授培训
一、 计算题:
1、某地区贫困户人均生活费用支出额为每月100元,赡养系数为1.5,平均工资为每月300元,按比重法测算的最低工资是多少?
2、在产品和要素(劳动)市场中完全竞争的厂商雇佣一个劳动日的价格是18元,厂商的生产情况如表所示,假设每个产品的价格是6元,问:利润最大化厂商应雇用多少个劳动量?
二、 简答题:
1.影响工会化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2.充分就业的内涵是什么?
三、 论述题:
1.最近,某媒体上的一篇文章引用了一份报告,该报告说,男性高中教师比女性高中教师所获得的工资要高。假如这是事实的话,那么,在你判断这是否能够作为一个工资歧视的证据之前,你需要进行哪些分析?为什么?
2.运用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谈谈你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看法。
后记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3323 劳动经济学
苏州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目录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专门研究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学科。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显得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①当前许多最迫切的社会问题都集中表现在社会经济的劳动方面,如最低工资问题、通货膨胀对人们收入的影响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等;②劳动力市场“买”“卖”关系的特殊性,如劳动力与劳动者的不可分离性、劳动力供给决策概念的复杂性、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③制度因素,如工会、歧视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都将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一直以来,对于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必要性始终存在着两种认识上的误区:其一,受计划经济时期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把劳动者当作商品来研究,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其二,认为我国的劳动力普遍存在供大于求,根本算不上是什么稀缺资源,所以没有必要专门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基于上述认识,使得相对于其他经济学科的分支,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说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改革计划经济体系下形成的一整套传统劳动理论,吸收和消化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劳动经济理论,从经济学的视角科学地研究、解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复杂多变的劳动问题,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一些过去争论激烈的问题逐渐有了定论,一些成熟的观点和认识已被广为接受,劳动经济学科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将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以经济分析为主,体现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应有的特点与深度;②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体系、结构安排上有选择的借鉴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同时融入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在数据和资料的引用上、经济运行过程的实证分析上力求反映中国特色;③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运用系统的、历史的方法,把劳动经济问题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之中。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劳动的供求理论、工资生成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以及歧视理论等;同时它又是一门极有应用价值的实用学科,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决策、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等密切相关。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学科的主要经济学基础,并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有力地支持这些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是:使自学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工具,作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个人决策和管理决策;更好地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洞悉劳动力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学考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考通过后更有成效的工作打好基础。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劳动经济学学分为8学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包括本大纲所规定的从第一章到第十二章的全部内容。
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 劳动力需求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企业要进行物质生产或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必须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劳动要素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本章在把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抽象掉的前提下,探讨劳动力需求的个方面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员了解与劳动力需求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理解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其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决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以及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了解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
㈠ 劳动力的含义
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一个人身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关键点: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劳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
㈡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与劳动力需求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是: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㈢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
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
㈣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㈤ 劳动力需求表、需求曲线
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呈负相关。
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
经济学在分析企业的行为时经常以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做出各种决策为基础。
㈠ 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
利润公式: ∏=R-C=QP-(Lw+Kr)
㈡ 生产函数
X = f (L ,K)
在短期中,技术不变、资本固定,为了增加产量X,必须增大劳动投入量L。
㈢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其他要素不变时,劳动投入增加引起产量变化的三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㈣ 收入与成本
总收入与边际收入,总成本与边际成本。
㈤ 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
达到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X*,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㈥ 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
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时的劳动需求量L*,一般由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的焦点决定。
㈦ 边际收入
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下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卖方垄断产品市场上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的原价格-供给量×价格降低的部分
㈧ 边际成本
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等于工资。
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工资+劳动者数量×工资上升部分
㈨ 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
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为产品边际生产力曲线。
㈩ 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
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量等于市场中所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的总和。
第三节 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
㈠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长期成本曲线,等产量曲线与边际替代率。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个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㈡ 成本最小化与劳动力需求
等成本曲线,企业的均衡劳动力需求。
㈢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
第四节 劳动力需求弹性
㈠ 概念及类型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需求弹性等于零、需求弹性小于1、需求弹性等于1、需求弹性大于1、需求弹性无穷大。
㈡ 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含义:当工资变化1%时,衡量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的工具。
数学表达式: E=△L%/△W%
㈢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要素间的可替代性、产品的需求弹性、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
㈣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EA,B=(△DA/DA)/( △WB/WB)
或:EB,A=(△DB/DB)/( △WA/WA)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类劳动力为总替代;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则这两类劳动力为总互补。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
技术进步的主要类型:希克斯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第六节 短期劳动力需求与长期劳动力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大。
第七节 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
㈠ 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经济效果
政府以促进女性劳动者就业为目标的政策对性别雇用比例、企业总成本及产品需求的影响。
㈡ 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
政府对特定劳动者的工资补贴对企业劳动力成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其他劳动者的影响。工资补贴的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
附录: 非利润最大化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㈠ 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潜在利润为正值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在市场工资率相同的情况下,非营利企业比利润最大化企业使用更多的劳动力;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更平坦。
潜在利润为负值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企业目标是追求亏损最小,雇佣原则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一致的。
㈡ 适度增长目标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股份制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㈢ 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政治体制对劳动力需求决策目标的影响:服务最大化目标、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力需求的概念
㈡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
㈢ 劳动力需求弹性
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㈤政府特殊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力需求的概念
1、识记:⑴ 劳动力需求的涵义。⑵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⑶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2、领会:劳动力与劳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等之间的关系。
㈡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
1、识记:⑴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⑵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⑶ 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⑷ 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
2、领会:⑴ 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与劳动力需求。⑵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与劳动力需求。
㈢ 劳动力需求弹性
1、识记:⑴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⑵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⑶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类型。⑷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
2、领会: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的取值与不同类型产品间的相互关系。
㈣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识记:希克斯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的涵义。
2、领会: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
㈤ 政府特殊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应用:⑴ 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经济效果。⑵ 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是劳动经济学的两个最重要的部分。劳动力供给这一概念以及围绕这一概念所展开的分析历来是劳动经济学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劳动力供给及相关概念,了解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由来以及家庭劳动力的供给决策及其应用。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㈠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力供给决策的要点:个体决策、主体意愿、时间要素。
㈡ 劳动力供给假设
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市场环境假设、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㈠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劳动力人口与人口总量之间的关系。
与劳动力有关的统计分类与处理的国别比较。日本、美国、中国的劳动就业状况。
㈡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测度及其作用。劳动力参与率的时间序列变化。
㈢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主要因素有: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工资政策与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㈣ 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
经济周期的概念。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附加性劳动力效应和悲观性劳动力效应。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函数、劳动力供给表、劳动力供给曲线。
㈠ 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
数学表达式: ES=△S%/△W%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分类:供给无弹性、供给无限弹性、单位供给弹性、供给富有弹性、供给缺乏弹性。
㈡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量的概念,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与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区别。
第四节 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分析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出发点是效用最大化。
㈠ 效用理论
效用的概念。效用函数。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总效用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
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
㈡ 时间的效用
劳动(收入)的效用。余暇的效用。
㈢ 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收入约束线,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余暇的机会成本。
无差异曲线的主要特征: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且凸向原点的曲线、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同。
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
约束条件的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㈣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供给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及其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力供给
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成。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对研究失业对策的意义。
第六节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影响人们就业行为的因素:雇佣条件、实际利息率、对未来工资的预测、经济景气的变化等。
经济景气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两种效应:就业愿望丧失效应,附加劳动者效应。
第七节 劳动力流量表
㈠ 劳动力的变化
劳动力的流动是分析劳动力变化状况的重要指标。
(二)流量与存量
(三)劳动力流量表
(四)使用流量表做政策分析
(五)转移率
(六)劳动力流动的实际状态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㈡ 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
㈢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㈣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成
㈤ 劳动力供给弹性
㈥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㈦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1、识记:⑴ 劳动力供给的概念。⑵ 劳动力供给假设:主体的目标假设、市场环境假设、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2、领会:⑴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⑵ 劳动力供给量与劳动力供给的区别与联系。⑶ 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㈡ 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
1、识记:⑴ 劳动力参与率的涵义。⑵ 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
2、领会:⑴ 宏观经济状况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⑵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3、应用:⑴ 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⑵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㈢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1、识记:⑴ 效用、边际效用的涵义。⑵ 收入约束线及其变化。⑶ 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⑷ 主体均衡(劳动时间选择)⑸ 纯收入效应。⑹ 替代效应。⑺ 家庭的无差异曲线。
2、领会:⑴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⑵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⑶ 家庭的劳动力供给决策。
㈣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成
1、识记:⑴ 劳动力供给函数。⑵ 劳动力供给表。⑶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涵义。
2、领会:⑴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与个人劳动供给曲线。⑵ 对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形状的理解。
㈤ 劳动力供给弹性
1、识记:⑴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涵义。⑵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数学表达。⑶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五种类型。
㈥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1、识记:⑴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涵义。⑵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
2、领会:劳动供给曲线形状与治理失业的政策之间的关系。
3、应用:⑴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对研究失业对策的意义。⑵ 宏观经济状况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㈦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1、识记:就业愿望丧失效应,附加劳动者效应。
2、领会:影响人们就业行为的因素:雇佣条件、实际利息率、对未来工资的预测、经济景气的变化等。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是劳动力市场中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两个方面。本章主要讨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形式和其内在规律。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劳动力市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发展趋势,掌握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内在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内部劳动力市场在调节劳动力供求方面的作用和运行机理。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均衡的基本含义
㈠ 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均衡的概念。
古典意义上的经济均衡: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
㈡ 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凯恩斯失业均衡,失业均衡悖论。非均衡概念和非均衡理论。
㈢ 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㈠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均衡状态、均衡工资率与均衡就业量。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非均衡(不稳定)状态。
㈡ 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㈢ 个别企业工资失衡的调整
工资过高,工资过低。
㈣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稳定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㈠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任何偏离均衡点的状态均导致效率的损失。
㈡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基本假设。劳动力地区、行业间的流动将有助于消除工资差别。
㈢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的含义。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㈠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需求与有效需求的概念,瓦尔拉斯供给与有效供给的概念。瓦尔拉斯非均衡产生的主要原因:工资率刚性、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信息不完全、过度选择、制度和政策因素等。
㈡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的概念。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
㈢ 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
劳动力短缺的含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劳动力短缺的经济后果。劳动力短缺的累积效应与溢散效应。劳动力过剩的含义和原因。隐性失业与显性失业。引起隐性失业的原因。
㈣ U—V分析
U—V分析的含义。失业、职业空位与供求平衡的关系。U—V分析概念图。
第五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
㈠ 早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
㈡ 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
㈢ 近代的理论解释
第六节 内部劳动力市场
㈠ 企业组织与雇用活动
雇用活动依各自的组织结构特征受到一定的制约。
㈡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组织结构。组织原理。
㈢ 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
㈣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雇用调整。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
㈡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涵义
㈢ 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㈣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㈤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㈥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㈦ 内部劳动力市场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
识记: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
㈡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及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1、识记:⑴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涵义。⑵ 均衡工资率。⑶ 均衡就业量。⑷ 充分就业。
2、领会:⑴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⑵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⑶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打破。⑶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㈢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
1、识记:⑴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涵义。⑵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⑶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2、领会: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㈣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1、识记:⑴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涵义。⑵ 信息不足。⑶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⑷ 劳动力短缺有与劳动力过剩。⑸ 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
2、领会:⑴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原因。 ⑵ 隐性失业的表现及原因。
3、应用:对充分就业的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失业状况及治理。
㈤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1、 识记:代表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 应用:分析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状况。
㈥ 内部劳动力市场
1、识记:⑴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涵义。⑵ 雇用调整。
2、领会:⑴ 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⑵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⑶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⑷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3、应用: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 劳动时间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而决定的劳动投入量,并不是指雇用了多少劳动者,即不是指以人员为单位的劳动量,而是指劳动者人数乘以劳动时间,也就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服务量。本章的讨论以劳动时间为主,并涉及劳动强度的概念。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能从劳动投入量的完整实际状态出发,更准确地把握劳动经济现象。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
㈠ 劳动时间的计量
劳动时间的概念。工日与工时的概念。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劳动时间利用率、加班加点比重、平均加班加点长度。
㈡ 劳动时间的特征与功能
劳动时间的特征: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劳动时间的功能:计量功能、指示功能、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人际交往功能。
第二节 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㈠ 劳动时间的选择
劳动时间受工资率、人们对收入和余暇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供给者选择自己效用最大为最佳劳动时间。
㈡ 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的最低供给。
准固定成本对劳动时间的影响。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的最低供给。
第三节 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㈠ 规范性的说明
在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决定劳动投入量。企业会特别关注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的决定。
㈡ 集体作业的影响
集体作业的概念。整体工作效率。集体作业条件下的生产函数。
㈢ 劳动时间和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的变化。平均效率与边际效率。平均效率最大的劳动时间和利润最大化的劳动时间。
㈣ 准固定成本
加入准固定成本后的生产函数。
第四节 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
㈠ 制度劳动时间
制度劳动时间的概念。制度劳动时间下的就业选择。
㈡ 超时工作
超时工作的概念。超时工作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时间。
㈢ 兼职工作
兼职工作的概念。兼职者的劳动供给时间。
㈣ 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
倒班工作制。非全日制工作。非全日制工作的主要特征。
㈤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有效劳动时间的概念。
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因素:劳动力生理方面,道德风险方面。
道德风险的概念及解决方法。
第五节 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
调整成本,弹性劳动时间制度。
第六节 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㈠ 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
劳动时间与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劳动时间与工作量。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
㈡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有利于节约能源。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㈢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劳动时间与劳动者人数之间的替代性应考虑劳动效率的变化。劳动时间缩短对工资率的影响。缩短劳动时间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缩短劳动时间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进而对市场利率、进出口贸易、物价水平等产生的影响。
第七节 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
法定劳动时间。集体合同劳动时间。实际劳动时间。
㈠ 美国的劳动时间
工作制的变迁。《公平劳动标准法》实施后,劳动时间的特点。
㈡ 德国的劳动时间
关于劳动时间的立法。劳动时间变化的特点。
㈢ 日本的劳动时间
日本劳动时间的特点。
㈣ 中国的劳动时间
建国以来我国工作制的变迁。劳动时间的行业特点。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时间的计量
㈡ 准固定成本
㈢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
㈣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㈤ 缩短劳动时间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时间的计量
1、识记:⑴ 劳动时间的概念。⑵ 劳动时间与劳动者人数、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系。⑶ 工日和工时的概念。⑷ 劳动时间的利用指标。
2、领会:⑴ 劳动时间在现实中的应用。⑵ 劳动时间的特征。
㈡ 准固定成本
1、识记:⑴ 准固定成本的概念。⑵ 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最低供给决策。⑶ 企业的准固定成本包含的内容。
2、领会:⑴ 准固定成本对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影响。⑵ 准固定成本对企业生产函数的影响。
㈢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
1、识记:⑴ 边际效率的概念。⑵ 平均效率的概念。⑶ 集体作业。
2、领会:⑴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⑵ 劳动时间的选择。
㈣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1、识记:⑴ 有效劳动时间的概念。⑵ 道德风险的涵义。
2、领会:⑴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因素。⑵ 道德风险在实践中的应用。⑶ 劳动时间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㈤ 缩短劳动时间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1、领会:⑴ 劳动时间变化呈现出的规律。⑵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2、应用:当前条件下,弹性工作制的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市场生产率(工资)和家庭生产率是呈动态变化的,因而,劳动力的市场供给也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成年人早期与中、晚期相比,学习时间较多,劳动时间较少。在老年阶段,虽然退休的年龄有差别,但人总是要退休的。在中年阶段,大多数男性从事全日制工作,而许多职业妇女在抚养孩子的一段时间常常要中断工作。本章正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人生各阶段与就业相关的选择决策。要求学员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不同生命周期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并能正确判断政策与制度的变迁会给这些决策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生命周期的变化
㈠ 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的概念。
㈡ 生命周期的国别比较
日本人的生命周期。中国人的生命周期。
第二节 就业与就学的决策
㈠ 入学率与就业年龄的变化趋势
日本和美国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
㈡ 对大学入学率变化趋势的经济学考察。
把大学教育看作人力资本投资或把大学教育看作消费。
第三节 结婚生育决策
㈠ 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
中国育龄妇女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状况。
㈡ 家庭生产函数
家庭经济行为。可供选择的家庭经济生产方法。对时间概念的重新划分。家庭生产函数、效用函数,最佳市场性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余暇时间及消费结构的导出。
㈢ 婚姻的经济性决策
婚姻的经济意义:产生分工收益和规模经济、发挥比较优势。风险与婚姻。
㈣ 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
人口数量的决定。养育子女的经济分析。
第四节 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
㈠ 期望总工资收入
人们选择就业单位要考虑的因素。期望工资总额的概念。转换工作决策的影响因素。学历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之间的关系。
㈡ 信息的影响
信息对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作用。信息收集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求职的边际费用、期望边际收入曲线。最低供给价格对求职活动的影响。最低供给价格的决定因素。求职活动对工资差的影响。信息不完整对工作转换与参加工作决策的影响。
第五节 退休决策
㈠ 高龄就业状态的国别比较
高龄劳动力参与率的国别比较。
㈡ 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
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养老金的影响、再就业机会多寡的影响、健康状况的影响、个人偏好的影响。实际退休年龄的决定机制——无差异曲线与约束线、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退休制度。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㈡ 就学与就业决策
㈢ 结婚、育儿决策
㈣ 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
㈤ 退休决策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1、识记:⑴ 生命周期的概念。⑵ 市场生产率与家庭生产率。⑶ 劳动时间与生命周期。
2、领会:家庭生产率、市场生产率随生命周期的变化及其对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
㈡ 就学与就业决策
应用:对大学入学率变化趋势的经济学考察(把大学教育看作人力资本投资或看作消费)。
㈢ 结婚、育儿决策
应用:养育子女的经济学分析。
㈣ 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
1、识记:⑴ 期望总工资收入。⑵ 信息收集成本。⑶ 求职的边际费用、期望边际收入曲线。
2、领会:⑴ 信息对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作用。 ⑵ 最低供给价格对求职活动的影响。⑶ 最低供给价格的决定因素。
3、应用:信息不完整对工作转换与参加工作决策的影响。
㈤ 退休决策
1、识记:实际退休年龄的决定机制。
2、领会:退休决策的决定因素。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工资是经济生活中最具挑战性、十分复杂的现象。因此,工资问题成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重要部分。经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工资生成理论的主要来源,同时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如: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均衡价格工资理论、谈判工资理论和分享工资理论等,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通过本章学习,希望学员了解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并能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㈠ 工资的概念
广义工资,狭义的工资。薪水,薪酬,报酬。
㈡ 工资形式
基本工资,工资率,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计时工资的概念、计算、特征及应用范围。计件工资的概念、计算、特征及应用范围。
福利的基本特征、支付方式。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延期支付所具有的优势。
利润分享制度的形式。
㈢ 工资职能
工资职能: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效益职能。工资的两重性:一方面是投入、是活劳动;另一方面是收入、是劳动报酬、是生活必需品。
㈣工资形式的选择
工资形式选择的原则,具体工资形式。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㈠ 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生成理论
威廉·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工资理论;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约翰·穆勒的工资基金理论。
㈡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工资取决于劳动边际生产力;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工资的决定是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的内容及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效应;
其他有关工资生成理论:购买力工资理论、分享经济理论、工资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的几点启示:保持适度的失业率是必要的;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待业者;为工资刚性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第三节 按要素分配的工资生成理论
㈠ 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基本要点
按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四个要点:投入什么要素,取得什么报酬;投入多少,取得多少报酬;实现各项要素的合理报酬主要通过各要素市场进行;各项要素投入之间的报酬关系由各项要素投入所创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确定。
㈡ 按要素分配的方式
劳动分红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劳动分红的特点及分配比例与额度的确定。劳动分红的分配方法:按统一的个人工资百分比支付;按累进的个人工资百分比支付;按不同工作的劳动分红系数支付;点数分配法;由主管领导对下属员工评定个人红利所得。
年薪制的概念和基本要点。年薪制的主要形式:基薪加风险收入;年薪加年终奖金;高额风险抵押。股票类薪酬制:借贷购股、期权分配。
劳动股权计划的含义及基本做法。劳动股权制的社会经济效用。
㈢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板块论、过渡论、融合论。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五要素比例分配论、劳动分红论、广义结合论。实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应解决的若干问题:完善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每个劳动者提供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扭转全社会的收入分配观念,保护非劳动收入;修改和调整包括宪法在内的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与按要素分配原则、资本保全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市场经济基本规则不相符的内容;鼓励各类企业在资本保全的前提下,实行各种形式的收益共享分配办法。
第四节 中国工资改革展望
㈠ 中国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改革,公共部门的工资制度改革,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形成制度。
㈡ 建立市场化的工资形成于增长机制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㈡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
㈢ 按要素分配工资生成理论
㈣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㈤ 中国工资改革展望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1、识记:⑴ 基本工资。⑵ 货币工资与实物工资。⑶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⑷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⑸ 实物支付与延期支付。
2、领会:⑴ 把握工资率概念时应注意的事项。⑵ 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和适用范围。⑶ 计件工资的特点与适用范围。⑷ 福利的基本特征。⑸ 实物支付普遍存在的原因。⑹ 延期支付的优势。⑺ 工资的四大职能。
㈡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
1、识记:工资刚性的概念。
2、领会:⑴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⑵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⑶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⑷ 人力资本理论。⑸ 其他有关工资生成理论:购买力工资理论、分享经济理论、工资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
㈢ 按要素分配工资生成理论
1、识记:⑴ 生产要素的基本内涵。⑵ 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⑶ 按要素分配的方式。⑷ 劳动分红制度、年薪制、股票类薪酬制、劳动股权计划等的涵义。
2、领会:⑴ 生产要素的稀缺性。⑵ 劳动分红的意义和特点。⑶ 劳动分红分配比例与额度的确定。⑷ 年薪制的基本要点和主要形式。⑸ 劳动股权计划的基本原则及社会经济效用。
㈣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1、识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的基本内涵。
2、领会:⑴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的主要观点阐述。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3、 应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
㈤ 中国工资改革展望
1、领会:⑴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改革,⑵公共部门的工资制度改革。
第七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讨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等因素对宏观工资水平的决定作用,工资差别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工资水平调控等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与工资水平、工资差别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工资水平的相关概念
货币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水平
第二节 影响工资水平变动的因素
㈠ 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工资水平。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工资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平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适应: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工资增长要与消费资料的使用相适应、工资增长要考虑非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与工资水平。正确把握积累与消费、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城镇劳动者工资与农民收入的比例关系。
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与工资水平。正确把握劳动者工资总量与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在总量、结构、价格档次等方面的关系。
就业规模与工资水平。正确安排用于新增劳动者和原有劳动者的工资基金的比例。
人口的增长状况与工资水平。人口的增长状况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影响,从而影响到工资水平的增长;人口增长对消费基金的使用有着重要影响。
㈡ 影响微观工资水平变动的因素
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当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变化,导致劳动力需求变化,进而引起工资水平变化;当其他行业或其他企业的工资水平变化时,会导致本行业、本企业劳动供给数量变化,进而导致工资水平变化。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的影响:政府采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从而间接影响工资水平;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企业的分配行为,从而直接影响工资水平;政府利用税收手段间接调控企业工资水平。物价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劳动差别因素:岗位劳动差别、个体劳动差别。分配形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企业工资形式的改变将影响工资水平;员工福利及各种优惠待遇水平也将影响工资支付结构与水平。企业经济效益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产品的销售状况、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企业劳动管理水平等。
第三节 工资水平控制和决定
㈠ 工资总水平控制与收入政策
从宏观经济角度对工资进行控制的主要内容:通过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对最低工资水平进行控制、通过个人或企业累进税制对最高工资水平进行控制、通过个人收入政策对社会工资总水平进行控制。收入政策的概念。收入政策的具体形式:权威性劝说政策、工资—物价指导线或指路标政策、补偿或税收性收入政策、工资—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收入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㈡ 低端工资水平调控——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的相关概念:最低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等级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收入、最低工资制度、最低收入。
最低工资的社会经济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低收入阶层或收入不稳定的劳动者;体现社会公平以及维护社会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减少社会贫困和削弱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
最低工资制度的构成:最低工资制度的制定程序、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程序、最低工资的给付与监督保障。
最低工资的测算方法:恩格尔系数法、比重法。
最低工资的动态调整。
㈢ 高端工资水平控制
高端工资水平控制的含义及调控手段。公共财政政策的基本原则。
㈣ 平均工资水平调控——工资指导线制度
工资宏观调控的目的。
工资指导线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工资指导线的主要内容:基期年度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本年度宏观经济形式预测;本年度工资增长建议。
工资指导线的制定与发布:工资指导线制定的组织机构;工资指导线制定机构的主要工作;工资指导线标准的计算与确定。
㈤ 通货膨胀条件下实际工资水平的调控
实际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保证实际工资水平的主要手段:工资指数化、工资非指数化、提高工资标准。
㈥ 短期工资水平的非经济调控——工资谈判制度
工资谈判的基本概念。工资谈判的基本类型:宏观工资谈判制度、中观工资谈判制度、微观工资谈判制度。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依据。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基本条件。工资谈判的主要内容。工资谈判的一般过程。工会和政府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
第四节 工资差别
㈠ 工资差别的类型
工资差别的概念。时间概念中的短期和长期。工资差别的类型。
㈡ 工资差别的成因
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熟练劳动力所占比例的大小、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工会化程度及劳资力量对比、劳动力供求状况。职业间工资差别: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劳动者个人间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地区工资差别。年龄间工资差别。性别间工资差别。
㈢ 工资与收入分配差别程度的度量
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五等分法及其常用指标。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
㈡ 决定微观工资水平的因素
㈢ 工资水平控制
㈣ 工资差别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
1、识记:⑴ 工资水平、货币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水平。⑵ 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2、领会:⑴ 决定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⑵ 把握国民收入分配的各种比例关系。
㈡ 决定微观工资水平的因素
1、识记:⑴ 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⑵ 最低工资制度。
2、领会: ⑴ 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对企业工资的影响。⑵ 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的影响。⑶ 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㈢ 工资水平控制
1、识记:⑴ 收入政策的概念。⑵ 最低工资的相关概念。⑶ 恩格尔系数法。⑷ 工资指导线的基本概念。⑸ 工资指数化与工资非指数化。⑹ 工资谈判制度。
2、领会: ⑴ 最低工资率的测算方法。⑵ 宏观分配政策对工资水平调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段。⑶ 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依据。⑷ 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基本条件。⑸ 工资谈判的主要内容。
3、应用:⑴ 收入政策的具体形式、适用范围和条件。⑵ 最低工资制度的社会经济作用。
㈣ 工资差别
1、识记:⑴ 工资差别的涵义及类型。⑵ 补偿性工资差别。⑶ 竞争性工资差别。⑷ 垄断性工资差别。⑸ 洛伦茨曲线。⑹ 基尼系数。⑺泰尔指数。⑻五等分法。
2、领会:职业间工资差别的成因。
3、应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意义。
第八章 就业与失业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主要注意力将集中于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方面,即考察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与失业总水平的决定因素。希望学员通过本章学习,能掌握就业和失业的基本概念、主要的就业理论,并能有效把握我国转轨时期就业、失业问题以及旨在降低失业的公共政策。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㈠ 就业的度量
劳动就业的含义和统计。我国就业统计的演变。充分就业的内涵: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
㈡ 失业的测量
失业的概念。失业率的计算。我国对失业概念的界定:登记失业人员、调查失业人员。自然失业率的界定及意义。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失业保险的影响、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㈢ 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
就业与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就业与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就业与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
㈣ 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人口因素: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人口的数量与素质直接决定着就业水平;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劳动制度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心理因素(就业意识):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及对一系列就业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估计等。
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
㈠ 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的内容和政策含义。萨伊就业理论内涵: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经济的内部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㈡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产生的背景。凯恩斯的就业观点:认为有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非自愿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政策含义:摒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的方法刺激需求;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子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㈢ 菲利浦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说明
菲利浦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㈣ 弗里德曼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
提出了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㈤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的主张及政策建议。
第三节 就业结构分析
㈠ 研究就业结构的意义
就业结构的界定及特点。就业结构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就业结构合理是经济结构合理从而是产出最大、效益最高的保障;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结构的其他方面;就业结构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㈡ 就业的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的划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特点: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就业结构现状仍较落后;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
第四节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㈠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的概念。摩擦性失业的特点: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较短。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完善、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㈡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失业周期较长。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
㈢ 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的概念。周期性失业的特点:因经济周期深度不同各周期的失业率存在较大差距、周期性失业具有普遍性。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㈣ 隐性失业
隐性失业的概念。隐性失业的特征:表面上就业、无法准确识别。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政府干预的结果。
㈤ 其他类型失业
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自愿失业。
附录一: 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
㈠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特点
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统包就业,对用人单位实行统一招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㈡ 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就业方针
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问题。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
㈢ 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和展望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附录二: 中国积极就业政策与《就业促进法》
㈠ 积极的再就业政策的提出
积极地就业政策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能力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二是以重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取向的扶持政策,三是以实现劳动力与 就业需求合理匹配为取向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四是以减少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五是以既能有效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又能积极促进再就业为取向的社会保障政策。
㈡ 积极就业政策的确定
㈢ 《就业促进法》的出台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㈡ 就业失业理论
㈢ 就业结构分析
㈣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㈤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1、识记:⑴ 劳动就业的概念。⑵ 就业人数比例。⑶ 充分就业的内涵。⑷ 失业的概念。⑸ 失业率的概念。⑹ 自然失业率。
2、领会:⑴ 我国对失业概念的规定。⑵ 自然失业率指标的重要意义。⑶ 研究就业与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㈡ 就业失业理论
1、识记:⑴ 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的涵义。⑵ 菲利浦斯曲线的涵义。
2、领会:⑴ 凯恩斯就业理论中的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⑵ 供应学派就业理论的政策主张。
㈢ 就业结构分析
1、识记:就业结构的界定。
2、领会:就业结构的社会经济意义。
㈣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1、识记:三次产业的划分。
2、领会:配第—克拉克定理。
3、应用: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特点、现状及就业结构的调整。
㈤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1、识记:⑴ 结构性失业。⑵ 周期性失业。⑶ 隐性失业。⑷ 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
2、领会:⑴ 摩擦性失业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⑵ 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⑶ 周期性失业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⑷ 隐性失业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3、应用:解决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及自愿失业等其他类型失业问题的对策。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九章 人力资本投资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劳动力并非同质的。劳动者之间在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在相当程度上来源于接受的教育和受训程度的差别。本章主要从人力资本的概念入手,探讨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劳动力流动。要求学员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对发生在未来某一时期的投资收益的现值计算,并能有效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能力。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人力资本概述
㈠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的基本观点: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效益;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重大问题。贝克尔、明塞尔等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
㈡ 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特点
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的特点: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㈢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各级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劳动力流动。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投资收益的广泛性、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和长期性、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第二节 教育投资分析
㈠ 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收益:货币性收益、非货币性收益。
㈡ 教育投资分析模型
教育投资分析收入流曲线。教育投资净现值。个人教育分析结论。
㈢ 教育投资的均衡
教育投资需求曲线——教育资本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所能带来的边际收益。
教育资本投资供给曲线——反映了教育资本投资数量与相应年利率水平之间的对比关系。
教育资本投资的均衡。
第三节 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㈠ 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成本:受训者所需的直接货币成本以及培训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成本、实施培训的机会成本、利用机器或有经验的员工从事培训活动的机会成本。
收益:企业利润增加,受训者劳动收入和有关福利待遇增加、选择职业的能力提高。
㈡ 两种在职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培训的含义及其成本收益分析。特殊培训的含义及其成本收益分析。
第四节 劳动力的流动
㈠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工作岗位之间的流动。职业之间的流动。地域之间的流动。地域和职业之间同时发生的流动。
㈡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劳动者的自愿迁移,劳动力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㈢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交通费、搬家费、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资历和养老金损失。收益:新工作岗位带来的更高的预期收入。成本收益分析:Vp值越大,就越可能流动。
㈣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年龄:与流动行为负相关。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随家庭规模扩大成倍增加。教育:学历越高,流动可能性越大。流动的距离:与流动可能性呈负相关。失业率: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力更倾向于迁往失业率较低的地区。职业许可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区间、职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还有国际环境、工会因素、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等也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特点
㈡ 人力资本投资
㈢ 教育投资分析
㈣ 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㈤ 劳动力的流动
四、 考 核 要 点
㈠ 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识记:人力资本的概念。
2、领会:人力资本的特点。
㈡ 人力资本投资
1、识记: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
2、领会:⑴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⑵ 人力资本投资的迟效性和长期性。
㈢ 教育投资分析
1、识记:⑴ 现值的概念。⑵ 大学教育投资净现值的计算与应用。
2、领会:⑴ 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⑵ 教育投资分析收入流曲线。⑶ 个人教育投资分析结论。⑷ 教育资本投资的均衡。
3、应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㈣ 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1、识记:⑴ 一般培训的含义。⑵ 特殊培训的含义。
2、领会:⑴ 培训的成本与收益。⑵ 一般培训的成本收益的分配方案。⑶ 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分配方案。
㈤ 劳动力的流动
1、识记:劳动力自愿流动的净收益现值的计算及意义。
2、领会:⑴ 劳动力自愿流动的成本和收益。⑵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3、应用:年龄等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价值决定因素应当是那些影响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给与需求方面的因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却影响着工资率、就业机会。本章将以性别因素引起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为中心,讨论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要求学员通过本章学习,能掌握有代表性的歧视理论,并且能对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进行分析。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歧视的概念及类型
㈠ 歧视的概念
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㈡ 歧视的类型
工资收入歧视、就业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㈠ 个人偏见歧视理论
个人偏见歧视。雇主的个人偏见、雇员的偏见、消费者歧视。
㈡ 垄断歧视理论
垄断歧视理论的假设前提及观点。女性劳动力供给弹性较小的原因。
㈢ 就业隔离或排挤理论
就业隔离歧视理论的假设前提。就业隔离下的不同职业劳动力需求曲线图。
㈣ 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高级劳动力市场。初级劳动力市场。
㈤ 统计性歧视理论
统计性歧视的概念,统计性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
㈥ 搜寻成本歧视理论
搜寻成本歧视理论的主要观点。搜寻成本比较图。
第三节 雇佣歧视
㈠ 雇佣歧视的定义
雇佣歧视指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精力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雇主因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而在雇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公平待遇。
㈡雇佣歧视的种类
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高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
第四节 工资收入歧视
㈠ 工资收入歧视的定义
㈡ 歧视性工资差别的表现形式
性别工资收入歧视,种族工资收入歧视。
㈢ 歧视性工资的测量方法
差额法原理。差额法图示。对差额法的评价。
第五节 消除歧视的对策
㈠ 香港特别行政区消除歧视的政策
教育及推广、法例与指引、研究、调查与调解。
㈡ 美国消除歧视的政策
立法保护,如:《民权法》、《平等工资法》。
㈢ 日本消除歧视的政策
颁布执行《男女雇用机会平等法》。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歧视的概念与类型
㈡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理论
㈢ 雇佣歧视
㈣ 工资收入歧视
㈤ 消除歧视的对策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歧视的概念与类型
1、识记:劳动力市场上歧视的涵义。
2、领会:歧视的类型。
㈡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理论
1、识记:⑴ 个人偏见歧视的涵义。⑵ 统计性歧视的涵义。
2、领会:⑴ 个人偏见歧视理论的主要观点。⑵ 垄断歧视的主要观点。⑶ 就业隔离或排挤理论。⑷ 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⑸ 统计性歧视理论。⑹ 搜寻成本歧视理论。
㈢ 雇佣歧视
1、识记:雇佣歧视的定义。
2、应用:雇佣歧视的现象、成因。
㈣工资收入歧视
1、识记:⑴工资收入歧视的定义,⑵差额法图示。
2、领会:差额测定法的计算原理及局限性。
㈤ 消除歧视的对策
1、应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歧视类型、现实表现及其治理。
第十一章 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首先探讨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及公共服务活动的提供是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的,然后,讨论政府如何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直接干预劳动力市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了解政府支出与劳动力需求的关系;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不同作用;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原理;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的构成及其作用机制。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国家财政和劳动力市场
㈠ 政府支出与劳动力市场
政府支出的主要内容。公共部门就业和工资的决定。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㈡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
㈠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其他劳动条件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
㈡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机制
竞争与保障:建立保证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正常发挥的必要性。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制度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性质、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制度结构。
第三节 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㈠ 就业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
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改变税率。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㈡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的概念。收入政策的实现形式:工资—物价指导、工资—物价管制、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
㈢ 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的概念。人力政策的主要内容: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激励就业的措施、实施创业就业计划、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政府支出与劳动力市场
㈡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㈢ 最低劳动标准
㈣ 最低社会保障
㈤ 工会
㈥ 宏观调控政策
㈦ 收入政策
㈧ 人力政策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政府支出与劳动力市场
1、识记:⑴ 政府支出的内容。⑵ 公共部门就业的概念。⑶ 转移支付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2、领会:⑴ 政府部门的就业决策与私人部门就业决策存在的主要差异。⑵ 造成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相对较快的原因。⑶ 转移支付与补贴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3、应用:⑴ 公共部门工资水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⑵ 政府转移支付与补贴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㈡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识记:政府税收的概念。
2、领会:⑴ 个人所得税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⑵ 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㈢ 最低劳动标准
1、识记:⑴ 最低工资的概念。⑵ 最低工资标准的含义。⑶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的内涵。
2、领会:⑴ 决定或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考虑的因素。⑵ 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中关于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的规定。⑶ 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㈣ 最低社会保障
1、识记: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2、应用: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㈤ 工会
1、识记:工会概念的内涵。
2、领会:⑴ 工会的主要功能。⑵ 工会的权利。
3、应用: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体系如何发挥作用。
㈥ 宏观调控政策
1、识记:⑴ 财政政策的概念。⑵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⑶ 货币政策的概念。⑷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2、领会:⑴ 政府实行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⑵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㈦ 收入政策
1、识记:⑴ 收入政策的概念。⑵ 工资----物价指导。
2、领会:⑴ 收入政策通常采用的形式。⑵ 工资----物价管制的基本内容。
㈧ 人力政策
1、识记:⑴ 人力政策的内涵。⑵ 人力政策所包含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2、领会: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赋予人力政策新的内容。
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第十二章 劳动关系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劳动力市场工资的确定与经济社会就业水平的决定都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实现的,这种社会关系就是劳动关系。希望学员通过本章学习,能够很好地掌握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企业劳动关系的调整形式,特别是集体谈判模型,了解集体谈判中工会的约束条件、效率和约模型的含义及效率和约曲线的改变,把握“集体谈判范围论”模型。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劳动关系概述
㈠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含义。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㈡ 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
阶级斗争的观点与劳动关系,多元化的观点与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一元化观点与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
㈢ 我国劳动关系出现的新转变
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团体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调整
㈠ 企业劳动关系调整的形式
集体协商制度。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委员会制、职工建议制、初级董事会制。工会参与国家和社会经济决策。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的机构。雇员参股制。
㈡ 集体谈判模型
集体谈判的约束条件。工会弱化约束的努力。效率和约:在约束条件下工会效用最大化、效率和约模型、效率和约曲线的改变。集体谈判范围论:工会效用曲线的变化、可以达成协议的范围、双方坚持点的决定因素。希克斯谈判模型:集体谈判让步曲线模型。
㈢ 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
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特征。基本原则的内容: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劳动者有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劳动者有获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劳动者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及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劳动关系
㈡ 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
㈢ 我国劳动关系出现的新转变
㈣ 集体协商制度
㈤ 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制度
㈥ 集体谈判制度
㈦ 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劳动关系
1、识记: ⑴ 劳动关系的两重含义。⑵ 劳动关系的特征。⑶ 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2、领会:劳动关系存在的前提。
㈡ 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
1、识记:⑴ 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⑵ 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⑶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2、领会:利益一体化的两个内涵。物质利益原则内涵的主要内容。
㈢ 我国劳动关系出现的新转变
1、应用:我国劳动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构建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㈣ 集体协商制度
1、识记:⑴ 集体协商的含义。⑵ 集体合同的概念。
2、领会:⑴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⑵ 相对于个人谈判,集体谈判的必要性。⑶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集体谈判的三层次。
㈤ 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制度
1、识记:⑴ 雇员参与企业管理的主要形式。⑵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委员会、职工建议制、初级董事会制的界定。
2、领会:⑴ 调整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形式。⑵ 职工代表大会、企业委员会的基本职能
㈥ 集体谈判制度
1、识记:⑴集体谈判的约束条件。⑵ 坚持点的决定因素。
2、领会:⑴工会弱化约束的努力。⑵集体谈判范围论。⑶ 希克斯谈判模型及其含义。
㈦ 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
1、识记:劳动关系调整基本原则的概念及内容。
2、领会:劳动关系调整基本原则的特征。
III、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及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a) 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核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核的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更加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所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
识记: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b) 关于自学教材
劳动经济学自学考试江苏省统一命题指定使用的教材是《劳动经济学》(2010年版)杨河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c) 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与钻研大纲与教材。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自学考生应在学习各章内容、掌握基本原理、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注意各章之间的相互联系,能用所学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2、系统学习与重点深入相结合。自学考生应在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劳动经济学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原理和概念,以便更好地把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当然,切忌在没有系统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死记硬背,甚至猜题押题,这样的话就违背了自学考试的根本目的,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绩。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正如我们前面提到,作为经济学科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分支,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涉及众多劳动经济理论,同时它又是一门极有应用价值的实用学科,与我们日常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把课程内容同分析研究当前我国面临的劳动问题结合起来,加深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自学者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学时间。
d) 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中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考学员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要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本课程的理论性、应用性都较强,内容丰富;自考命题的题型多样、覆盖面广。社会助学者应根据这门课程和考试命题的特点,指导自考考生系统学习教材。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章节和重点问题,把重点辅导和兼顾一般有机结合起来。
e)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题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本大纲的第一章到第十二章的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
2、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20%,领会35%,简单应用25%,综合应用20%。
3、要合理安排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的难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等。每份试卷中,四种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以2:3:3:2为宜。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同,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有难易度不同的试题。
4、本课程考试试卷的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5、本课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自考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
附录
题 型 举 例一、 名词解释:
1、 统计性歧视
2、补偿性工资差别
二、 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工资率的提高,对主体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是( )。
A.在替代效应作用下,增加供给
B.在替代效应作用下,减少供给
C.在收入效应作用下,减少供给
D.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下,结果不确定
2、在市场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居民家庭生产率提高,则劳动力参与率(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三、 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在我国,下列( )属于劳动力。
A.农民工
B.家庭妇女
C.劳动教养人员
D.在校大学生
E.大学在职教师
1、 根据企业培训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本是否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可以将企业的培训分为( )
A.一般培训
B.脱产培训
C.在职培训
D.特殊培训
E.函授培训
一、 计算题:
1、某地区贫困户人均生活费用支出额为每月100元,赡养系数为1.5,平均工资为每月300元,按比重法测算的最低工资是多少?
2、在产品和要素(劳动)市场中完全竞争的厂商雇佣一个劳动日的价格是18元,厂商的生产情况如表所示,假设每个产品的价格是6元,问:利润最大化厂商应雇用多少个劳动量?
劳动日数L | 2 | 3 | 4 | 5 | 6 | 7 | 8 |
产出量 Q | 4 | 10 | 15 | 19 | 21 | 23 | 24 |
二、 简答题:
1.影响工会化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2.充分就业的内涵是什么?
三、 论述题:
1.最近,某媒体上的一篇文章引用了一份报告,该报告说,男性高中教师比女性高中教师所获得的工资要高。假如这是事实的话,那么,在你判断这是否能够作为一个工资歧视的证据之前,你需要进行哪些分析?为什么?
2.运用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谈谈你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看法。
后记
江苏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29773 政治学原理专题
下一篇:04175食品添加剂(高纲1416)
近期更新
- 江苏自考考试大纲:04723投资银行理... 10-31
- 江苏省自考考试大纲28778心理档案建... 07-19
- 江苏省自考考试大纲27186制单结汇与... 07-19
- 江苏省自考0841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考试大纲 07-19
-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637园... 07-19
-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071内... 07-19
- 江苏省高等自学考试大纲05082波谱学 07-19
-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30456 ... 08-13
-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945 ... 08-13
考试资讯
- 2024年10月南通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30
- 2024年10月苏州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30
- 2024年10月常州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30
- 2024年10月徐州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29
- 2024年10月无锡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29
- 2024年10月南京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29
- 无锡自考报名缴费如何缴? 08-22
- 无锡自考报名专业和课程如何选择? 08-22
- 无锡自考报名注册需要注意什么? 08-22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