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网!江苏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江苏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00768 中国古代经济史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高纲1484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768 中国古代经济史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济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首要因素,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前进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不同部类经济史发展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中国古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的地位、作用以及经济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8章。全书由绪论开题,阐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再自经济发展的环境入手,进而讨论社会大分工与传统经济机构的形成。在对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区划问题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走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够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所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形成的关系、了解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出现;
2.理解并掌握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对中国古代经济,尤其是农业所带来的作用与影响;
3.掌握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其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的影响和中国传统经济的终结;
4.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移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本章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重点谈到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的四起四落、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概况。
2.掌握:我国古代历史气候及其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3.掌握: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
4.熟练掌握:中国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 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古代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农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而这三次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又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三次社会分工及其特点,农业经济结构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中国古代的原始经济。
2.掌握: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的内容。
3.熟练掌握:三次社会分工的特点;农业和工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变革是伴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本章介绍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对中国古代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所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耕水平的提高都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到明清时代中国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农业发展的状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铁农具、牛耕技术的使用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水平的提高。
2.掌握:春秋战国时代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工程的开发与兴修。
3.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初步发展。
4.领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耕作水平的提高和栽培技术的改进。
5.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6.掌握: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水利事业的兴修和作物品种的交流及土地利用的扩大。
7.熟练掌握:隋唐宋辽金元时代作物品种的推广和粮食产量的增加。
8.领会:明清时期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9.熟练掌握:明清时代粮食新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包括:井田制、战国的授田制、两晋南朝的占田制、北朝到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后期的两税法、明清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各个时期不同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各个时期不同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出现的背景。
2.掌握:井田制;授田制。
3.熟练掌握:两汉的土地与赋税制度;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与户调式;两晋南朝的占田制;北朝的均田制;唐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4.熟练掌握: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第五章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战国秦汉到清代中国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亦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在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也开始发展并呈现繁荣。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手工业、商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战国秦汉时代和魏晋南北朝时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2.掌握:战国秦汉时代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3.掌握:宋明时代手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
4.熟练掌握:宋明时代商业流通的活跃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5.熟练掌握:清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业流通的发展和工商业市镇的发达。
第六章 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工商货币政策。随着“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中国出现了私营工商业与官营工商业并存的局面,并逐渐出现工商货币政策。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工商食官”的终结及清代工商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工商食官”的终结与新型工商政策的建立。
2.熟练掌握:西汉的工商货币政策;王莽的复古“新政”。
3.掌握:东汉至隋唐榷盐法与传统工商政策的转型。
4.熟练掌握:专卖体系;王安石变法中关联工商政策的诸项内容;货币政策的新进展;清代匠籍制的废止。
5.熟练掌握:清代工商货币政策的去向;“重农抑商”政策。
第七章 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整个历史时期,则是经济区划的变化与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经济区的分立,随着唐宋之际南方经济的迅速上升,南北经济发展的均势被打破,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各个时期经济区划的定位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区的出现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大经济区的对立。
2.掌握:战国时期经济区的分立;魏晋南北朝隋唐江南基本经济区的形成。
3.熟练掌握:两汉经济区划的定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掌握:唐代经济区域的转化;宋元明时期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5.掌握:宋元明清边疆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八章 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传统经济的终结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条件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比较明显地出现是在明代中叶以后,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某些手工业行业中。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晚一些。本章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命运与归宿。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历史条件和对传统经济的侵蚀;对比中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不同环境和成长道路与结局。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环境、成长的道路和结局。
2.掌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所具备的历史条件。
3.熟练掌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4.领会: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经济的侵蚀。
5.掌握:传统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6.掌握: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道路和结局的不同;中国传统经济的终结。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和“重点掌握”等3个能力层次的要求,他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练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恰当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理解和解释相关内容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等;
3.重点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的内容多,综合性强,自学者在学习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阅读课程大纲,了解课程的基本线索,以便以后的学习能够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
2.学习中应注重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基础理论的掌握,力求做到尽可能多的乃至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本课程的要点,请勿仅为应试而拘泥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提示。该提示仅为便利自学,而非本课程考试试卷内容的暗示。
3.应考者应熟悉本课程所指定的教材,而无须自行再另选其他教材,该教材的每章节
后的习题具有参考价值,应予重视,但勿将此作为猜题的依据。
4.以求实的态度和刻苦的作风进行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内容,以此为纲,纲举目张。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辅导者应熟知考试大纲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本考试大纲为依据,请勿自行增
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内容脱节。
3.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
4.辅导工作应以启发引导为原则,其重点应置于帮助应考者对本课程内容与理论的掌握,提高应考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及的要求均为考试内容,试题覆盖至各章,覆盖率为100%。
2.“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提出的“领会”、“掌握”和“重点掌握”等3个能力层次的要求仅针对自学,而非试题难易程度的标准。
3.试题难易程度档次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其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题采用的题型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标准为百分制,60分为及格成绩。
附录 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
A.氾胜之 B.郭义恭 C.贾思勰 D.王祯 (答案:A)
二、填空题
如: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水渠是 。(答案:龙首渠)
三、名词解释
如:郑国渠
答案:秦王嬴政时,水工郑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当时韩国因害怕秦国东侵,想转移秦民力,派郑国说服秦修建河渠。郑国主持,用了19年的时间,组织几十万民工兴修了引泾水入洛河的水利灌溉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到了引泾水中肥沃的细沙入渠,来灌溉四万余顷的盐碱地,使土壤得到了改良,增加了肥力。
四、简答题
如:简述汉武帝推出的一系列工商货币政策的内容。
答案: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币制改革,确立五铢钱法;实行告缗算缗,排抑富商大贾;实行盐铁专卖,推进官营垄断政策;创办均输制度,建立平准机构;实行酒类专卖,增加垄断收入。
五、论述题
如:论述唐朝两税法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案: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量出以制入的财赋征收原则;所有赋税,均并入两税之中;行商按三十税一抽取商税;征收时限,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关于户籍管理的附加规定;保障两税的权威性。
两税法的历史地位:杜佑在《通典》卷七中称两税法是“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与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租庸调已无法继续维持。虽然唐王朝的一些有识之士陆续提出了一些补救的方案,虽然户税与地税的比重不断上升,但都没有摆脱旧有的、业已没落的财赋体系。在租庸调制的积弊中,最要害的问题是税基的分化与税负的不合理。两税法对这两个问题都提出了比较恰当的解决办法,地税自然是履亩而征,而且是根据实际播种地亩征收,户税也依照家资分出户等高下,分等征收。
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看,两税法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唐王朝,这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杨炎两税法的确立,使持续了近千年的税人税丁赋税体系告一段落,开始走向了税地税产赋税体系的道路,从此开始,税基定在了田产,而不问丁中人口。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土地私有化完全占主导的一个标志。同样,两税法的实施又推动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两税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自此以后,历史为政者都是在这一方面加以损益而已,从宋朝的田亩二税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清朝的“摊丁入亩”,土地最终成为了乡村直接税的集中税基。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768 中国古代经济史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济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首要因素,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前进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不同部类经济史发展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中国古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的地位、作用以及经济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8章。全书由绪论开题,阐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再自经济发展的环境入手,进而讨论社会大分工与传统经济机构的形成。在对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区划问题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走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够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所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形成的关系、了解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出现;
2.理解并掌握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对中国古代经济,尤其是农业所带来的作用与影响;
3.掌握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其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的影响和中国传统经济的终结;
4.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移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本章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重点谈到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的四起四落、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概况。
2.掌握:我国古代历史气候及其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3.掌握: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
4.熟练掌握:中国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 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古代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农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而这三次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又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三次社会分工及其特点,农业经济结构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中国古代的原始经济。
2.掌握: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的内容。
3.熟练掌握:三次社会分工的特点;农业和工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变革是伴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本章介绍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对中国古代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所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耕水平的提高都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到明清时代中国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农业发展的状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铁农具、牛耕技术的使用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水平的提高。
2.掌握:春秋战国时代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工程的开发与兴修。
3.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初步发展。
4.领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耕作水平的提高和栽培技术的改进。
5.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6.掌握: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水利事业的兴修和作物品种的交流及土地利用的扩大。
7.熟练掌握:隋唐宋辽金元时代作物品种的推广和粮食产量的增加。
8.领会:明清时期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9.熟练掌握:明清时代粮食新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包括:井田制、战国的授田制、两晋南朝的占田制、北朝到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后期的两税法、明清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各个时期不同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各个时期不同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出现的背景。
2.掌握:井田制;授田制。
3.熟练掌握:两汉的土地与赋税制度;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与户调式;两晋南朝的占田制;北朝的均田制;唐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4.熟练掌握: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第五章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战国秦汉到清代中国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亦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在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也开始发展并呈现繁荣。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手工业、商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战国秦汉时代和魏晋南北朝时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2.掌握:战国秦汉时代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3.掌握:宋明时代手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
4.熟练掌握:宋明时代商业流通的活跃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5.熟练掌握:清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业流通的发展和工商业市镇的发达。
第六章 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工商货币政策。随着“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中国出现了私营工商业与官营工商业并存的局面,并逐渐出现工商货币政策。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工商食官”的终结及清代工商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工商食官”的终结与新型工商政策的建立。
2.熟练掌握:西汉的工商货币政策;王莽的复古“新政”。
3.掌握:东汉至隋唐榷盐法与传统工商政策的转型。
4.熟练掌握:专卖体系;王安石变法中关联工商政策的诸项内容;货币政策的新进展;清代匠籍制的废止。
5.熟练掌握:清代工商货币政策的去向;“重农抑商”政策。
第七章 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整个历史时期,则是经济区划的变化与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经济区的分立,随着唐宋之际南方经济的迅速上升,南北经济发展的均势被打破,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各个时期经济区划的定位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区的出现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大经济区的对立。
2.掌握:战国时期经济区的分立;魏晋南北朝隋唐江南基本经济区的形成。
3.熟练掌握:两汉经济区划的定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掌握:唐代经济区域的转化;宋元明时期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5.掌握:宋元明清边疆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八章 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传统经济的终结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条件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比较明显地出现是在明代中叶以后,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某些手工业行业中。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晚一些。本章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命运与归宿。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历史条件和对传统经济的侵蚀;对比中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不同环境和成长道路与结局。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环境、成长的道路和结局。
2.掌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所具备的历史条件。
3.熟练掌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4.领会: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经济的侵蚀。
5.掌握:传统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6.掌握: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道路和结局的不同;中国传统经济的终结。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和“重点掌握”等3个能力层次的要求,他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练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恰当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理解和解释相关内容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等;
3.重点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的内容多,综合性强,自学者在学习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阅读课程大纲,了解课程的基本线索,以便以后的学习能够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
2.学习中应注重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基础理论的掌握,力求做到尽可能多的乃至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本课程的要点,请勿仅为应试而拘泥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提示。该提示仅为便利自学,而非本课程考试试卷内容的暗示。
3.应考者应熟悉本课程所指定的教材,而无须自行再另选其他教材,该教材的每章节
后的习题具有参考价值,应予重视,但勿将此作为猜题的依据。
4.以求实的态度和刻苦的作风进行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内容,以此为纲,纲举目张。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辅导者应熟知考试大纲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本考试大纲为依据,请勿自行增
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内容脱节。
3.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
4.辅导工作应以启发引导为原则,其重点应置于帮助应考者对本课程内容与理论的掌握,提高应考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及的要求均为考试内容,试题覆盖至各章,覆盖率为100%。
2.“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提出的“领会”、“掌握”和“重点掌握”等3个能力层次的要求仅针对自学,而非试题难易程度的标准。
3.试题难易程度档次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其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题采用的题型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标准为百分制,60分为及格成绩。
附录 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
A.氾胜之 B.郭义恭 C.贾思勰 D.王祯 (答案:A)
二、填空题
如: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水渠是 。(答案:龙首渠)
三、名词解释
如:郑国渠
答案:秦王嬴政时,水工郑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当时韩国因害怕秦国东侵,想转移秦民力,派郑国说服秦修建河渠。郑国主持,用了19年的时间,组织几十万民工兴修了引泾水入洛河的水利灌溉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到了引泾水中肥沃的细沙入渠,来灌溉四万余顷的盐碱地,使土壤得到了改良,增加了肥力。
四、简答题
如:简述汉武帝推出的一系列工商货币政策的内容。
答案: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币制改革,确立五铢钱法;实行告缗算缗,排抑富商大贾;实行盐铁专卖,推进官营垄断政策;创办均输制度,建立平准机构;实行酒类专卖,增加垄断收入。
五、论述题
如:论述唐朝两税法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案: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量出以制入的财赋征收原则;所有赋税,均并入两税之中;行商按三十税一抽取商税;征收时限,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关于户籍管理的附加规定;保障两税的权威性。
两税法的历史地位:杜佑在《通典》卷七中称两税法是“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与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租庸调已无法继续维持。虽然唐王朝的一些有识之士陆续提出了一些补救的方案,虽然户税与地税的比重不断上升,但都没有摆脱旧有的、业已没落的财赋体系。在租庸调制的积弊中,最要害的问题是税基的分化与税负的不合理。两税法对这两个问题都提出了比较恰当的解决办法,地税自然是履亩而征,而且是根据实际播种地亩征收,户税也依照家资分出户等高下,分等征收。
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看,两税法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唐王朝,这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杨炎两税法的确立,使持续了近千年的税人税丁赋税体系告一段落,开始走向了税地税产赋税体系的道路,从此开始,税基定在了田产,而不问丁中人口。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土地私有化完全占主导的一个标志。同样,两税法的实施又推动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两税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自此以后,历史为政者都是在这一方面加以损益而已,从宋朝的田亩二税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清朝的“摊丁入亩”,土地最终成为了乡村直接税的集中税基。
江苏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27416 广告法律法规(高纲1707)
下一篇:10511 销售团队管理
近期更新
- 江苏自考考试大纲:04723投资银行理... 10-31
- 江苏省自考考试大纲28778心理档案建... 07-19
- 江苏省自考考试大纲27186制单结汇与... 07-19
- 江苏省自考0841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考试大纲 07-19
-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637园... 07-19
-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071内... 07-19
- 江苏省高等自学考试大纲05082波谱学 07-19
-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30456 ... 08-13
-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945 ... 08-13
考试资讯
- 2024年10月南通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30
- 2024年10月苏州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30
- 2024年10月常州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30
- 2024年10月徐州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29
- 2024年10月无锡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29
- 2024年10月南京自考报名时间已出! 08-29
- 无锡自考报名缴费如何缴? 08-22
- 无锡自考报名专业和课程如何选择? 08-22
- 无锡自考报名注册需要注意什么? 08-22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