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网!江苏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江苏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联系我们:  0512-67311639

距1月江苏自考考试 13

距1月自考准考证打印预计 7

自考流程
所在位置:江苏自考网 > 考试大纲 > 28174 自然地理学

28174 自然地理学

2019-03-12 14:25:01   来源: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江苏教育学院编

    第一章  宇宙中的行星地求

    一、考试目的要求

    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位,了解地球和其它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行星地球的基本参数,掌握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地球-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

    太阳系的结构、太阳的能量和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行星地球的基本参数与地球生命演化和人类发展。
    识记:类地行星、太阳常数、行星地球的基本参数
    理解: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生命演化和人类发展与地球天文位置的关系

    第二节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

    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月关系、地球轨道参数
    识记:天球坐标、恒星日、太阳日、国际日界线、科里奥利力、月地距离、恒星月、朔望月、引潮力、黄赤交角、太阳回归运动、岁差
    理解: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应用:应用天文知识批判迷信与邪说

    第二章  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一、考试目的要求

    了解宇宙、银河系、太阳系、恒星、地球等起源与演化的一般理论与学说。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银河系和宇宙起源学说

    银河系结构、星系运动与总星系、大爆炸学说与宇宙的起源。
    识记:银河系结构、总星系、多普勒效应、哈勃定律
    理解:大爆炸学说与宇宙的起源

    第二节  恒星演化与太阳系形成

    星系的起源学说、恒星的起源与演化学说、太阳系形成学说。
    识记:赫罗图、主序星与主星序、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理解:星系的起源学说、恒星的起源与演化学说、太阳系形成学说

    第三节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的起源与圈层分异、地球的年龄、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生物圈的形成和发展、人类圈的形成和发展趋势、生物进化与地质年表。
    识记:地球的年龄、寒武纪生物爆发、地质年表
    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学说、生物圈的形成和发展学说、人类圈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第三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一、考试目的要求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耦合关系,认识地球系统的自然驱动力、地球的能量和地震现象及其原因,掌握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二、考核内容

    第一节  地球的密度和弹性

    地球的质量与密度、固体潮与地球的弹性、地球的振荡、地球的粘性
    识记:地震波、固体潮
    理解:地震波与地球内部信息、地球的弹性、地球的振荡、地球的粘性

    第二节  地球的重力场

    地球上的重力、地球的压力
    识记:重力计算公式、地球的压力公式
    理解:地球上的重力场

    第三节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圈层耦合

    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圈层耦合、地球系统的自然驱动力
    识记: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与界面名称
    理解:地球系统的自然驱动力

    第四节  地球的磁场

    地球磁场的基本特征和地磁要素、地球磁场反转与大陆漂移
    识记:地磁场、范艾仑辐射带、磁暴
    理解:地球磁场反转与大陆漂移

    第五节  地球的能量和地震

    地球内部的温度、地球的能量、地震及成因
    识记:地温梯度、地热、地震
    理解:地球的内部能量及其作用、地震及其成因

    第四章  地球及各圈层的物质组成

    一、考核目的要求

    了解地球及各圈层的物质结构与化学组成,不同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变换,掌握常见岩石的类型及其属性、矿物的分类、晶形及其物理性质。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球的元素丰度与地球模型
    识记:地球的元素丰度
    理解:地球模型

    第二节  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

    地壳元素的组成与分类、矿物的分类、晶形及其物理性质、地壳的结构与岩石组成。
    识记:地壳元素的组成与分类、矿物的分类、晶形及其物质性质
    理解:地壳的结构与岩石组成

    第三节  地球深部的物质成分分层

    第四节  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物质一能量的交换

    不同圈层之间能量的交换、不同圈层之间物质的交换、地壳一地幔的元素迁移和富集、地壳表层的元素迁移和富集
    识记:大陆热流、海底热流、地球化学障、矿床
    理解: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物质一能量的交换的机理与意义

    第五章  岩石圈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

    一、考试目的要求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掌握板块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的证据、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超级地幔柱学说
    识记:冈瓦纳大陆、联合古陆、大陆漂移学说、板块、威尔逊旋回、超级地幔柱
    理解:大陆漂移的证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超级地幔柱学说

    第二节  板块构造与地壳运动

    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类型、构造变形
    识记:造山运动、造陆运动、节理、断层
    理解:板块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第三节  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

    岩浆作用与板块构造、火山的类型及其分布、变质作用及板块构造
    识记:岩浆作用、侵入作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变质带、变质矿床
    理解:岩浆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火山形成与分布

    第四节  沉积作用与板块构造

    沉积盆地与板块构造、地球外部地质营力和沉积作用
    识记:陆壳、洋壳、过渡壳、沉积盆地、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泥石流
    理解:沉积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板块构造与矿产资源、地震、火山分布的关系

    第六章  大气圈

    一、考试目的要求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掌握气候的形成、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变化的基本史实。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对流层大气的水平非均一现象一气团、锋面
    识记:臭氧层、对流层、平流层、气团、锋
    理解: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对人类活动、天气和气候影响、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空气温度的时空分布、全球热量带
    识记:天文辐射、天文气候、短波辐射、长波辐射、辐射差额
    理解:辐射作用与天气气候的关系、海平面气温分布的特征

    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

    气压和风、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基本形式
    识记:风、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
    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基本形式

    第四节  大气中的水分

    大气中的三态变化、水汽凝结物、大气降水的形成及其时空分布
    识记:蒸发、凝结、云、雾、霜、露、霜冻、降水强度、酸雨
    理解:云的分类与特征、降水的形成与时空分布

    第五节  天气

    气团的形成条件、类型与特性、锋的类型与天气、气旋(温带气旋与热带气旋)与反气旋、台风、寒潮与梅雨天气、天气预报
    识记: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热带风暴、台风、寒潮、梅雨、天气预报
    理解:气团的地理分类与天气特征、锋的类型与天气特征、气旋与反气旋天气特征
    应用: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第六节  气候

    气候概念、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的类型、气候变化的史实与成因
    识记:天气、气候、气候系统、气候类型、气候变化
    理解:气候形成与变化的成因、气候的类型及其分布
    应用:根据气候特征判别气候类型、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七章  水圈

    一、要求

    认识和理解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掌握陆地水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特征;
    认识和理解海洋的性质和特征;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识记:水分循环、水量平衡、径流、水分循环的环节
    理解:水量平衡

    第二节  陆地水

    识记:河流、水系、外流河、内流河、流域、河口、三角洲、水位、流速、流量、水温、含沙量、汛期、枯水期、平水期、冰冻期、洪水、湖泊、淡水湖、咸水湖、沼泽、水库、地下水、透水性、容水性、给水性、持水性、含水层、隔水层、矿化度、硬度、冰川、水资源、水污染
    理解:河流分段、落差和比降、河流的补给、水库的作用、冰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应用:水资源和水污染

    第三节  海洋

    识记:潮汐、海浪、洋流(海流)、海平面、相对海平面变化、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现象
    理解:海水的理化性质、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第八章  地表形态

    一、要求

    认识和理解内营力与构造地貌;
    掌握外营力地貌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理解地貌演化过程;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内营力与构造地貌

    识记:地貌、地貌营力、内营力、外营力、造山运动、造陆运动、新构造运动、基岩、块体运动、构造地貌、高原、盆地、海底构造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地貌。
    理解:动态构造地貌和静态构造地貌、全球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和地质构造地貌、构造山系和大陆裂谷。

    第二节  外营力地貌

    识记:风化作用、溯源侵蚀、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冲出锥、泥石流、阶地、河床、河漫滩、冲积平原(泛滥平原)、洪积扇、喀斯特地貌、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冰川作用、冰川拔蚀(掘蚀)作用、冻融作用、海蚀作用、海蚀地貌、海积作用、海积地貌
    理解:流水作用过程和流水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的运动及其地貌发育、黄土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其主要类型
    应用:流水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第三节  地貌演化

    识记:地貌演化
    理解:地貌演化过程

    第九章  土壤圈

    一、要求

    认识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过程和分类;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

    识记:土壤、土壤圈(土被层)、吸湿水、毛管水、萎蔫点、重力水、田间持水量有效水量
    理解:土壤的无机组成和有机组成、土壤的空气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识记:土壤剖面、土壤的形态、土壤单体、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活性酸度、潜在酸度
    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土壤的形成

    识记: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土壤分类简介

    识记:土壤分类、分类依据、土纲、土类

    第十章  生物圈

    一、要求

    认识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相关系;
    认识和理解生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和意义;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功能、结构;
    掌握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征;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

    识记:生态因素、生境、限制因素、最适范围、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指示现象、地质指示现象
    理解:环境因素与生物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生物群落

    识记:生物扩散、生物迁移、生物竞争、生物分布区、生物区系、种群、群落、生物群落、植被、群落的季相、群落演替、顶极群落、顺行演替、塑行演替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第三节  生态系统

    识记:生态系统、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养型生物、异养型生物、异养型微生物、分解者、食物链、营养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食物网
    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
    应用: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结构

    第四节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识记: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浅海带、外海带
    理解: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第十一章  地球环境及其变迁

    一、要求

    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了解环境变迁与气候变化;
    了解地史中的生物绝灭与环境变迁;
    认识和理解人类在环境变迁中的作用;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耗散结构、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带性、垂直地带性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三纬地带性、垂直自然带、地方性、隐域性及微域分异

    第二节  环境变迁与气候变化

    理解:气候变化的意义

    第三节  地史中的生物绝灭与环境变迁

    识记:生物绝灭、集群绝灭、“核冬天”、残留种、复活种、先驱种
    理解:生物绝灭与环境变迁、生物的演化阶段

    第四节  人类在环境变迁中的作用

    理解: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增温的可能效应;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应用:温室气候排放与全球变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环境污染;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一、要求

    学握自然资源主要类型、性质和特点;
    理解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认识和理解自然资源稀缺性;
    认识和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类型和性质

    识记: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临界性资源
    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的性质(含义、属性和本质)
    应用:自然资源分类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识记:克拉克值、探明储量
    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持续能力、吸收能力(同化能力)、承载能力
    理解: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第三节  自然资源稀缺

    理解:全球性自然资源稀缺;地区性资源稀缺

    第四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理解: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个层次观点

    第十三章  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

    一、要求

    掌握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和主要分类;
    认识和理解气象灾害的特征和本质;
    认识和理解地质灾害的特征和本质;
    认识和理解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的特征和本质;
    认识和理解减灾对策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识记:自然灾害、减灾、"国际减灾十年"、灾害群发期、自然灾害、主要类型
    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一般特征

    第二节  气象灾害

    识记:干旱、沙漠化、洪水、雨涝、洪涝灾害、风暴潮、飓风
    理解:气象灾害(干旱、沙漠化、洪劳灾害、热带气旋)的成因和本质

    第三节  地质灾害

    识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
    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本质

    第四节  地震、火山和海啸灾害

    识记:地震效应、地震烈度、海啸、人工海啸
    理解:地震的发生过程、成因、分类和分布
    应用:火山和海啸

    第五节  减灾对策

    理解:自然灾害的预报及其分类;
    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价;
    自然灾害的减灾工程

    参考书目

    刘本培、蔡运龙主编《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江苏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27786 公共关系学
下一篇:04305 油画理论与技法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