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网!江苏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江苏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联系我们:  0512-67311639

距1月江苏自考考试 13

距1月自考准考证打印预计 7

自考流程
所在位置:江苏自考网 > 考试大纲 > 28260 教育经济学

28260 教育经济学

2019-02-27 17:03:36   来源: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江苏教育学院编

    第一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经济关系分析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因而自然而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经济研究和改革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第一章  教育、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理解资本形成及资本有效配置的概念,认知教育在一国资本形成及在一国资本有效配置中的作用。
 
  一、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资本是一种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投入要素之一。资本一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它代表着本期的生产能力,并同其它互补性生产要素结合代表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因此,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以往的资本形成理论,资本来源于储蓄,而储蓄是国民收入中不用于现期消费的部分。资本形成过程应包含三个主要步骤:
 
  (一)增加实际储蓄量。
  (二)通过金融和信用机构,将不同来源的可投资汇集在一起。
  (三)投资本身——将资金购置机器设备,建设厂房。
 
    二、教育在-国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教育在-国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主要是指教育在提高国内储蓄,即在提高个人或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中的作用。
 
  (一)教育在提高个人或家庭储蓄中的作用。
  (二)教育在提高公司企业储蓄中的作用。
  (三)教育在提高国家储蓄中的作用。
 
  三、教育在-国资本有效配置中的作用
 
  资本形成是-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资本的有效配置则是-国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资本的使用效率通常是以资本/产出比来衡量的。因此,资本如果被错误地配置,或者被低效率地使用,资本的产出效率就会低下,就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教育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资本使用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第二、资本形成与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第三、教育、资本配置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
 
    第二章  教育、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理解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认识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及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用于对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
 
  二、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
 
  第一、关于资本利用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第二、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三、关于劳动者个人的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

  三、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教育已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是培养劳动者首先价值观念的最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是提高劳动力智力素质的最重要途径。
  第三,教育,特别是现代学校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创造力的关键。
  第四,教育对劳动者健康素质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四、我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回顾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发展教育、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极为巨大的成就:一是入学人数和入学率大幅度增加。二是文化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文盲率大幅度下降。三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在肯定我国教育发展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仍然存在着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第一,教育,人力资源强度低。
  第二,教育质量不高,人口智力和道德素质较差。
  第三,人口的身体素质存在着较大问题。
  第四,大量人力资源闲置,极为稀缺的人力资本得不到有效利用。

  五、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我们制定或选择一些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第一,转变观念,寻求变革。
  第二,切实加强德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人口智力素质。
  第四,全面关心新一代的身体发育成长,努力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
  第五,适当调整有关政策,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章  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

  理解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的作用。

  一、科学校术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促进与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途径大致有:

  首先,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节约要素投入。
  其次,强化资源优势和弥补资源的不足。
  第三,促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丰富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四,改善国际分工和生产资源的配置过程,促进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并进而对就业、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的作用

  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第一,用科学武装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二,“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力。
  第三,与生产部门和企业建立直接的联系和多方面的合作,使科技成果在生产中迅速加以运用,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关于如何发挥我国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的作用的思考

  教育已成为科学技术变为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是一个越来越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如何充分发挥我国教育的作用,失去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以下几个问题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予以解决的。

  第一,关于教育结构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问题。
  第二,正确处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理论研究与技术推广、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第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教育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合作问题。
 
    第四章  教育、现代管理与经济发展
 
  理解教育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一、现代管理与经济发展
 
  在现代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管理是将各种生产因素“粘合”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其次,管理是使分工与协作密切进行,维持经济增长的可靠保证。
  再次,管理是弥补市场缺陷,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手段。
 
  二、教育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教育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发展需要的管理者队伍。
  第二,提高管理人才的素质,将经验型的管理人员变为科学型的管理人员。
  第三,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现代教育与现代企业制度
 
  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企业家队伍、职工队伍和宏观管理者队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培养和造就通晓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职业企业家队伍。
  (二)培养和造就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三)培养和造就在宏观上熟悉市场运作规律的各种专业人才。
 
    第五章  教育、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理解教育在自然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一、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而可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这些自然要素经过人类开发或加工后,就转换成物质资料。自然资源的丰裕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是有着相当大的因果关系,但有时又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教育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科学技术,一定能够把地上和地下的、空间和海洋的丰富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它的作用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
  其二,教育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其三,教育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源和节流。
  其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第二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投资理论探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投资从何而来,教育经费如何筹措,我国教育投资状况如何,怎样确定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例,教育投资如何在教育内部合理分配和使用等,是教育投资理论和实践中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因而也是当前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第六章  教育投资的一般理论问题
 
  理解教育投资、人力投资的概念,认识教育投资的性质和特点。
 
  一、教育投资、人力投资与智力投资
 
  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这里包含着二层意思:第一,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而非其它领域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第二,教育投资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
 
  按西方教育经济学家的观点,投资即是资本的购买,因此,一切用于购买资本的支出都可以算作投资。受教育也是一种资本的购买,即人力资本的购买。因为一个人受教育之后,能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人的能力的提高就能使自己获利,这种能使人获利的能力即资本。由于能力在一个人受教育之后,即与人不可分开,故叫做人力资本。
 
  二、教育投资的性质和特点
 
  (一)教育投资的性质
 
  教育投资作为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投资,兼具消费性和生产性二重性质的投资。

  1、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来看,教育是一种有形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
  2、从教育的经济效益来看,教育投资是必要的消费,又是“扩大”了的生产。
  3、从教育利益的周期看,教育投资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4、从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看,教育过程是人力与物力的消费,又是生产过程的必要准备。

  (二)教育投资的特点

  教育投资具有自己的特点:

  (1)教育投资的非盈利性。
  (2)教育投资的连续性。
  (3)教育投资的固定性。
  (4)教育投资的递增性。

  (三)正确认识教育投资性质和特点的意义

  首先,教育投资即是兼具消费性和生产性的二重性质的投资,就要求辩证地看待教育消费性与生产性的关系,教育消费生产出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出经济发展的动力。
  其次,教育投资的非盈利性决定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投资。
  第三,教育投资的连续性和递增性要求我们在处理国民经济各方面投资时,不仅不能中断教育投资,而且要保证其不断随教育的发展而增长。
  第四,教育投资的固定性要求保证教育投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

    第七章  教育投资的来源与经费筹措

   认识教育投资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掌握国内外教育投资的来源与经费筹措。

   一、教育投资与教育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充裕的经费。首先,教育投资的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其次,教育投资影响着教育结构。再次,教育投资影响教育质量。

  二、国外教育投的来源与经费筹措

  (一)国外教育投资的来源

  各国教育投资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付。
  2、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以及私人等的资助或直接投资办教育。
  3、受教育者交纳的学费。
  4、通过其他形式筹集的教育资金。
  5、教学与教学活动有关的销售和服务收入。
  6、学校附属企业及其它经营活动收入。

  (二)国外教育经费的筹措方式

  1、立法。
  2、税收。
  3、设立教育基金。
  4、鼓励捐赠。
  5、借贷。
  6、发行教育公债。
  7、对教育部门提供间接经费。

  无论是从国外教育投资的来源来看,还是从教育经费的筹措方式上来看,来源多样化是世界各国教育投资发展的共同趋势。

  三、我国教育投资的来源与经费筹措

  (一)我国教育投资来源构成

  1、国家各级财政预算内用于教育的拔款。
  2、各级政府依法征收并用于教育的税费。
  3、厂矿企业营外支出中用于教育的经费。
  4、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农村集体、个人为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集资捐资的形式,资助创办学校或资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以及外国、国际组织和海外华侨捐助用于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经费。
  5、学校预算外用于教育的支出,主要是指高校、中专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收入和中小学勤工俭学收入中,用于学校经常性费用和基本建设费用。
  6、学生家长和学生交纳的学杂费。
  7、其它。

  (二)我国教育投资的筹措

  1、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投资筹措。
  2、教育费附加的征收
  3、厂矿企业办学经费的筹措。
  4、学费和杂费的征收。
  5、学校预算外用于教育的投资。
  6、社会集资、捐资。

  (三)我国教育投资的成效

  首先,教育投资来源多样化,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
  第二,教育投资总额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增加。
  第三,教育的物质基础得到加强,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第四,教育投资的稳定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八章  我国教育投资短缺的存因及对策

  认识我国教育投资短缺的原因,掌握缓解我国教育投资短缺的过程。

  一、我国教育投资缺之存因

  教育投资短缺,是指教育投资供给小于教育投资需求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即可能是供给不足所致,也可能是需求膨胀所造成,还可能是供求双方共作用的结果。

  (一)教育投资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1、国家投资主渠道不到位。
  2、企业缺汪投资教育的意愿。
  3、个人对教育投入太少。

  (二)教育需求膨胀与投资扩张的原因分析

  1、个人教育需求膨胀与投资短缺。
  首先,就业的压力。
  其次,经济收益的诱惑。
  第三,自我目标的实现。
  就个人而言:较多的就业机会,理想的工作,较高的收入,职位的晋升,甚至家庭的幸福等等,都与高层次教育紧密相联。
  2、企业团体的教育需求膨胀。
  3、教育部门自身的数量冲动与投资饥渴的产生。
  4、国家的教育需求膨胀与投资扩张。

  二、缓解我国教育投资短缺矛盾的途径

  (一)增加供给是缓解教育投资短缺的最根本途径

  1、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缓解投资短缺的关键所在。
  增加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主要途径有:
  第一、制定投资法,保障投资稳定的来源。
  第二,开辟为教育服务的多种税种。
  第三,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以保证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
  第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克服当前国家财源的巨量流失浪费现象,增加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财政实力。

  2、增加供给,缓解教育投资短缺的矛盾,企业团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企业增加对教育投入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努力增加赢利,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收入。国家税收收入的增加,就能给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
  第二,依法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第三,设立各种基金,直接向教育部门提供资助。

  3、个人及其家庭应办缓解教育投资短缺的矛盾分担部分教育经费。

  (二)抑制教育投资需求的无限膨胀是缓解投资短缺的重要措施

  1、控制人口规模。
  2、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确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目标。
  3、改变教育以外的各种错误刺激。
  4、减少各种非义务教育的补贴。
  5、做好企业团体的编制定员工作。
  6、强化对微观教育单位的约束。

    第九章  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例

  理解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必要性,认识决定和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

  一、确定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的必要性

  首先,确定合理教育投资比例是防止和解决教育投资短缺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次,确定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也是保证教育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可靠保证。
  再次,确定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还是保证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决定和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

  1、人为因素。
  2、人口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
  4、经济发展因素。
  5、文化因素。

  三、我国教育投资比例变动的实证分析

  四、关于我国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的探讨

  1、关于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2、关于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3、关于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

    第十章  教育投资的分配与使用

  认识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及教育投资分配的原则和配置方式,分析我国教育投资分配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及调整我国教育投资分配政策的思路。

  一、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

  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是指教育部门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及各个地区之间教育投资分配的相互关系及其比重。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结构。
  2、教育投资的内部使用结构。
  3、教育投资在地区间的分配结构。

  二、教育投资分配的原则和配置方式

  教育投资分配的原则,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投资分配时所必须依据的法则和标准。要使有限的投资得到合理分配,就必须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量力而行,自求平衡。
  2、保证重点,照顾一般。
  3、注重效益,兼顾公平。
  4、勤俭节约,减少浪费。

  教育投资的配置,是指如何将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在各级各类学校内部进行合理分配。审视各国教育投资的配置,大致划分为三种模式:

  1、政府配置模式。
  2、市场调节模式。
  3、自主配置模式。

  三、我国教育投资分配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1、教育投资分配比例失衡,教育投资不适当地向高等教育倾斜,比例严重失调。
  2、在教育事业费的分配构成中,人员经费比例急剧上升,公用经费比例下降。
  3、教育投资偏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不同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四、教育投资分配和使用的国际比较

  1、三级教育投资比例是随教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2、三级教育生均经费间的差距随经济发展而逐步缩小。
  3、在教育投资的使用构成中,教育事业费始终占主要部分,在教育事业费中工资是最主要部分。

  五、关于合理调整我国教育投资分配政策的思路

  1、在国家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三级教育投资的分配必须优先保证基础教育,特别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2、在各类专业教育内部,教育投资的分配应按学校性质、科类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突出重点。
  3、在教育事业费的分配上,应在保征人员经费的基础上,确立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合理比例。
  4、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配上,应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第三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经济效益分析
 
  教育的经济效益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第十一章 教育经济效益的实质及其特点
 
  了解教育经济效益观的形成,理解教育经济效益的概念,认识教育经济效益的特点。
 
  一、教育经济效益观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育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性
 
  所谓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同取得的符合社会是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效益至少包含二层意思:

  (1)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消耗与成果)的对比关系。
  (2)产生(所得、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

  教育的经济效益也具有两层含义:
  (1)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对比关系。
  (2)教育产出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经济效益的特点
 
  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教育经济效益具有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两种形式。
  第二,教育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
  第三,教育只能生产教育产品,即培养训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发展科学技术,不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创造大量的剩余价值,只有当教育成果与物质生产过程珠生产资料相结合时,才会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创造大量的剩余价值,产生经济效益。
  第四,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难确定性。
 
    第十二章  教育经济效益的形成过程
 
  了解教育经济效益形成过程,掌握教育经济效益的评估和计量,理解教育经济效益形成过程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育过程是教育经济效益形成的过程

  首先,教育过程是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第二,教育过程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教育过程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第四,教育过程是帮助劳动者选择适当的就业岗位和适应变化的就业机会的过程。
 
  二、教育过程投资效益的评估与计量
 
  1、教育过程投资效益的分项计量。
  (1)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2)物力资源使用效率。
  (3)财力资源使用效率。
  2、教育过程投资效益的综合计量。
 
  三、教育经济效益形成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育生产要素组合优化。
  2、学校规模适度。
  3、教育布局合理。
  4、大力加强教育管理。
 
    第十三章  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
 
  认识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掌握教育经济效益实现过程应遵循的规律。

  一、几种不同的教育经济效益实现观

  二、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

  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是指教育是如何作用于经济并且产生效益的。

  三、教育经济效益实现过程事必须遵循的规律
 
  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必遵循一定的规律。
 
  1、正确处理教育的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正确处理好教育的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实现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
  3、正确协调教育在微观经济效益实现过程和宏观经济效益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把两者恰当地统一起来。
  4、正确处理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
 
    第十四章  教育经济效益充分实现的条件
 
  理解教育经济效益实现的条件。
 
  一、教育经济效益充分实现的内部条件
 
  从教育部门内部来看,影响教育经济效益充分实现的因素很多。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保证教育质量,培养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
  第二,各级各类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三,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打破封闭性、保守性,树立起开放性的大教育观。
 
  二、教育经济效益充分实现的企业条件
 
  教育经济效益充分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

  首先,必须合理分配和使用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其次,要有相应的生产条件。
  再次,要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教育经济效益充分实现的社会条件

  决定教育经济效益能否充分实现的社会条件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证各级各类学校所培养的各种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能够充分就业,参加各种社会经济工作。
  第二,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应加强人才管理,防止人才流失。
  第三,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充分旋展才能和发挥作用的体制。
  第四,要重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第十五章  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方法
 
  掌握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方法,认识我国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方法的一些思考。

  一、教育经济效益计量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首先,对教育经济效益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帮助家庭正确地进行教育决策。
  其二,对教育经济效益进行计量分析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三,对教育经济效益进行计量分析可以使人们了解国家富强、社会富裕的途径。
  其四,对教育经济效益进行计量分析有利于教育经济学本身的发展。

  二、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方法

  1、相关分析法。
  2、劳动简化法。
  3、生产函数法。
  4、报酬率计算法。
  5、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
 
  三、关于探讨我国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的思考

  1、计算只应求其近似值,而不应追求什么精确性。
  2、计算应力求简单,便于应用。
  3、必须从现代经济的特点及运动规律的高度考试和探索教育的经济作用。
  4、建立适合我国情况的计算方法时,应注意吸收国外经济学中关于计算教育经济效益的方法。
 
    第四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教育运行机制分析,是把整个教育看作一台机器,研究这台机器正常运转需要哪些组成构件,这些组成构件相互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从而研究教育这台机器按什么方式服从于一定的目标而协调地运转。这种分析的目的是寻求教育运行系统的最佳组合和结构,从而使我国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产生更大的效益。
 
    第十六章  教育微观办学机制的再造和创新
 
  了解教育微观办学机制再造和创新的必要性,认识教育微观办学机制和创新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一、教育微观办学机制再造和创新的必要性

  1、教育微观办学机制的再造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客观要求。
  2、教育微观办学机制的再造和创新是深化学校内部各项改革的内在要求。
  3、教育微观办学机制的再造和创新,是增强学校活力的迫切需要。

  二、教育微观办学机制再造和创新的目标和条件

  教育微观办学机制再造和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现教育微观办学机制的再造和创新,政府要为教育微观办学机制再造和创新创造必要和良好的条件。

  (1)政府转变职能,改革管理学校的方式。
  (2)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3)加快学校内部管理改革。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学校办社会的负担。

  三、教育微观办学机制再造和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十七章  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机制的转换
 
  理解教育经济、教育要求的概念,认识教育供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教育供求的调节及调节机制的转换。

  一、教育供给

  教育的供给是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各种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机会供给量的形成则受制于多种因素。

  1、资源分配的多寡。
  2、劳动力需求结构。
  3、教育的单位成本。
  4、师资状况。

  二、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企业和国家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需要来源于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

  1、个人对教育的需求。
  2、企业对教育的需求。
  3、国家对教育的需求。

  三、教育供求与经济发展

  四、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

  五、教育供求调节机制的转换

  1、教育供求的计划调节机制与市场调节机制的比较。
  2、教育供求调节机制转换的现实意义。
  3、教育供求调节机制转换的目标。
  4、实现教育供求调节机制转换的条件。

    第十八章  教育结构调控机制的转轨与变型

  认识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理解教育结构对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作用。

  一、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互动”作用

  (1)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前提。
  (2)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可以丰富经济结构的内容。
  (3)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可以为经济结构的演进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
  (4)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决定经济结构演进的科学化程度。

  二、教育结构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作用

  1、教育结构对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的作用。
  2、教育结构对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就业问题的作用。

  三、教育结构调控机制的转轨与变型

  1、从单一的教育体制结构向多种教育体制结构转轨。
  2、从为第二产业培养人才为主的教育结构向为第三产业培养人才为主的教育结构转轨。
  3、从为劳动密集型经济培养人才的教育结构向为知识密集型经济培养人才的教育结构转轨。
  4、从为内向型经济培养人才的教育结构向为外向型经济培养人才的教育结构转轨。

    第十九章  教育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及其重点选择

  认识教育宏观调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理解教育宏观调控的机制,掌握教育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的宏观调控

  在教育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利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和制约各个微观教育单位的活动,对教育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首先,市场机制有助于教育供求的平衡。
  其次,市场机制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三,市场机制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是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功能,它可以解决市场和学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首先,国家的控制和干预可以保证教育的政治方向。
  其次,国家的控制和干预可以保证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第三,国家的控制和干预可以协调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学校布局。

  二、教育的宏观调控机制及其构成要素

  1、完善合理的组织结构。
  2、多元化动力构成的多层次动力结构。
  3、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教育宏观调控手段体系。
  4、纵横交错的信息传导方式。

  三、教育宏观调控机制中的调控目标、内容和重点

  1、教育宏观调控机制的调控目标。
  2、教育宏观调控机制中的主要调控内容。
  3、教育宏观调控机制中的调控重点。

    第二十章  教育发展机制的选择及其所应遵循的原则

  了解教育发展机制,认识教育发展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二元经济结构与教育发展机制的选择
  二、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教育发展机制的选择
  三、选择教育发展机制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条件性。
  第二,适度性。
  第三,不平衡性。
  第四,协调性。

江苏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28015 学前卫生学
下一篇:28152 无机化学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