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网!江苏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江苏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联系我们:  0512-67311639

距1月江苏自考考试 45

距10月自考成绩查询预计 已经开始

自考流程
所在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真题 >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三)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三)

   来源:其它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内容:

  ①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从孔子的三母德,到孟子的四母德,再到董仲舒的五母德,都把“仁”列为众德之首。

  ②二是重义轻利。有关义利关系问题的“义利之辨”一直为人们所重视,甚至被推崇为治学的开端。

  孟子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谦和礼让。中国是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孔子对世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可以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叫礼制;可以指整个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叫礼让;可以指具体的礼节仪式,叫礼仪;可以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叫礼貌。

  ④真诚有信。

  三、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1)儒家的理想人格影响最大,基本上包括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

  (2)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包括两个层次:圣指圣王,主要指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通常用“君子”一词表示。其中仁是君子的根本标志。

  (3)还有有礼,有志有勇,有信有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以恶。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团结他人。安贫乐道。高尚气节。

  (4)儒家还强调君子本来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不可企及的,这就激励世人积极进取,朝着理想人格努力奋斗。

  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调教育的必要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3)主张教育和智育相结合。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六艺”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来看,中国古代教育确实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德育和智育的相互结合。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董仲舒也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中国古代教育是反对偏执一方,主张德育和智育并重。据《说文解字·叙》说,周时的启蒙教育是以“六书”为先的。

  二、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1)《礼记·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明德”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亲民”就是用自己的德性去感化人。“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

  (2)《大学》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指对五经、六艺等方面的学习。

  “诚意”“正心”就是要做到不自欺,使内心合乎儒家的中正原则,对待事物能做到不偏不倚。“修身”是教育环节中最终要的一个阶段,前面的四点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三、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2)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3)学思结合。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孔子提出的学思结合的名言。

  (4)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学相长”的命题是《礼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

  第五节 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

  (1)文学艺术。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 305 篇,创作年代历经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大约五百多年。《诗经》共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风、雅、颂的划分,反映了当时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体现出了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②《楚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③汉赋是由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

  (2)戏曲。①中国戏曲发端于远古时期祭祀神鬼的仪式。北宋时期的杂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②杂剧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演完一个故事。元杂剧已经有了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清代孔尚任《桃花扇》,都是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戏曲佳作。④中国戏曲表演方式的程式化首先表

  现为角色的模式化。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基本行,每一基本行又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划分,如生可继续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小生还可继续划分为中生、冠生和穷生。

  (3)音乐。①中国古代音乐是在其他艺术的伴随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六舞指《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滹》《大武》。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加上变徵、变宫。中国的乐器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据统计,《诗经》中所提及的乐器有 29 种。

  ②诗、乐、舞三位一体:最初,乐和舞是密不可分的,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作为姊妹艺术相辅相成,并肩发展。在远古时期祭祀仪式中,巫者跳的娱神舞,往往就有音乐伴舞,这可能是中国音乐的最早起源。据史书记载,黄帝、尧、舜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乐舞。周代将这六代的乐舞合为六部,称为“六乐”,也可以称“六舞”。这说明在周代文化中,乐和舞是可以举一而及其二的。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在其后的音乐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如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百戏和乐府民歌、隋唐的歌舞、宋代的词曲等,都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产生之后,音乐又成了戏曲的必备要素之一。

  (4)舞蹈。中国舞蹈最初起源于原始人对狩猎、农耕场面的模拟以及向异性表示爱慕的动作。民间乐舞在周代迅速发展起来。唐代出现几部大型舞蹈,其中最著名的是《霓裳羽衣舞》。注意: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特点:即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

  (5)绘画。①三国东吴的大画家曹不兴,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美誉。②东晋的顾恺之提出了系统的人物画论,明确阐述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的创作规律,他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代表着当时人物画的最高水平。③唐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全面繁荣的时期。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都是传世佳作。著名的诗人王维在绘画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他在创作中所表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追求,正是文人画发展的前奏,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④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为中国绘画艺术开辟了新的视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这方面的代表。⑤明清两代的绘画主要是继承元代的传统,明代陈淳、徐渭,清代八大山人、石涛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思潮。

  ⑥中国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a.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中国画不要求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意足不求颜色似”(宋陈去非论画诗),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 b.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西洋画的线条一般只起表示轮廓的作用,而中国画的线条则具有众多的功能,既造型,又表意,而且还具有独立的形式美。线条的运用,使中国画摆脱了对物象光度、色彩的烦琐描绘,着力于对艺术形象的概括提炼,形成了中国画形简意赅的特殊风格。c.与诗、书、印密切配合。诗文、书法、印章都是独立的艺术门类,中国画充分利用它们的艺术特长,使它们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更增添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4、建筑。①春秋战国以后,斗拱与梁柱的使用成为基本定制,飞檐挑角的屋顶样式已经具备;砖、瓦等建筑材料已基本普及,建筑的总体模式已基本形成。宫殿、陵墓、寺庙、民居、园林这五大建筑类别都有长足的发展。②宋朝以后,中国建筑开始向精美化的方向发展,风格上趋于秀丽绚烂,结构上更加精巧,装饰、装修上更加讲究。③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有着浓厚的思想观念。④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a.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显著特点。b.在这些人文思想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如故宫的建筑特点。c.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如孔子曾批评管仲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为越礼,批评臧文仲建造住宅时用“山节藻棁”为不智,说明建筑上的礼制观念在当时是十分严格的。

  ⑤斗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形式,常被用来作为中式建筑的代名词。斗是斗形木块,拱是臂形短木,斗与拱相互扣合,在柱头上重叠而上,越上一层的拱越长,把上面的梁坊稳稳托住,将他们的重量层层递减的传到柱头上来。这种结构形式减少了梁柱交接部位的剪力,消除了梁被折断的危险,其原理十分科学。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

  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诗歌、文章、音乐等都把道德

  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从而产生了“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等一系列艺术命题。

  (1)诗言志。“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用“兴、观、群、怨”四字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其中“兴”是指使人奋起修身,“观”是观世俗之盛衰,“群”是使众人相互团结友爱,“怨”是对为政者进行讽议。

  (2)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在这一影响下,服务现实为根本目的的致用精神广为流传。

  (3)乐以教化。以音乐去教化百姓,使他们和谐相处,就不会出现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了,这一脉相承的音乐观念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

  (1)中和之美。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仪。

  (2)尚意追求。这种观念反映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言语所塑造的形象往往无法完全表达作者的情意,而仅仅是作者情意借以寄托的工具;要想尽可能全面表达作者无限的情意,就必须追求言外之义。“得意忘言”的观念反映在绘画创作上,表现为当时对绘画中的形神关系的讨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3)尊崇自然。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这种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在钟嵘《诗品》中也得到了体现。钟嵘重视艺术表现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把自然之美当做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则。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这些作品都是崇尚自然的典范之作,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诗句出自陶渊明的诗《饮酒·结庐在人境》。

  33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 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一、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1)表现在: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文字是文化的产物,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语言的产生,另一个是人类已具有创造工具的能力。

  (3)历代古书的失传非常厉害,孔子研究六部古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在战国时代失传了,于是“六经”变成了“五经”,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系统了解《乐》的内容,这说明文字记载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二、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

  (1)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方言,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2)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语系再被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现代中国境内有 56 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却至少有 80 多种,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它们归属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现在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为加强各民族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4)随着民族的交融,语言也处在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相互间影响小的一般只在语言的某些方面体现出来,比如汉语词汇中的“胡同”(蒙古语)、“喇嘛”(藏语)、“孜然”(维吾尔族)等实际上是借用了少数民族的词汇;相互间影响大的则会造成民族语言的整体变化,有的是语言类型变了,有的是转用或兼用他种民族语言。

  (5)语言与民族的关系: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因为语言的变化比较缓慢,当民族的其他特征发生变化时,语言往往还是统一的。语言能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民族特点,积淀民族历史和文化,对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民族传统的传承,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之,民族对语言也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民族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语言的演变方向。

  (6)现代中国的 56 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 24 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7)汉语、汉字虽然被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但是它们并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语言文字上的特权,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三、汉语的特点☆☆☆

  (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

  (2)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3)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4)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因为多词同音,所以单凭语音会发生理解的歧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单凭听到的语音无法领会语义。

  四、汉字的特点☆☆☆

  (1)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从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形声造字法,一半表示词语义类,一半表示词语读音,简洁方便,成为汉字主要的造字方法。

  (2)就汉字构造形体的依据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分两大类: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这种分类是从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是语义还是语音来确定的。

  (3)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4)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5)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五、汉语汉字在境内的传播☆

  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这个“雅言”就是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礼记·王制》)的情况下,用来彼此交际的语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六、汉字汉语在境外的传播☆

  (1)传播:在公元前或公元 1 世纪,汉字逐渐向境外传播,北至朝鲜半岛,南至越南,东至日本。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于有“域外方言”之称。

  (2)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起初用整个汉字,后来简化楷书,取其片断,形成片假名;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简化草书,形成平假名。这样日本文字就变成了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朝鲜创制了谚文,谚文是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19 世纪后期,汉字谚文混合体成为正式文字,汉字写词根,谚文写词尾。越南创造了字喃,字喃一部分借用汉字,一部分是使用汉字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新造的字。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一、语言崇拜☆☆☆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的认识水平有限,便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语言崇拜有很多表现:

  (1)趋吉避凶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习俗,而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则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崇拜。汉语同音词多,汉民族有重含蓄、忌直言的文化心态,因此人们往往利用同音词进行谐音取义,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例如“年年有余”“早生贵子” 。人们也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义相关的词语,这就是语言禁忌。比如北京的许多地名用谐音的方式对原名进行改进,如辟才胡同,原名劈柴胡同等。

  (2)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常见的有通过字形、字义、字音等避讳。例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在《史记》中改“张孟谈”为“张孟同”,改“赵谈”为“赵同”。

  (3)中国语言禁忌中进行避讳的主要方式:通过字形进行避违的有缺笔、拆字、删字等;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字代讳字;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讳字。

  二、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1)中国人关注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大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

  (2)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面对当大夫专权,政出家门,礼崩乐坏的局面,他把语言和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认为“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实都是由于名实的颠倒,他把“正名”看做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核心,提出通过“正名”来重建旧礼制。

  (3)“正名”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政治伦理标准来匡正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按各自的名分来选择词语。

  (4)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名无故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5)在语言和客观实际的关系中,传统语言观特别重视语言的社会功用价值,即语言的伦理教化作用和语言在认识世界方面的作用。

  三、修辞观☆☆

  (1)孔子是山东人,他平时说的大概是山东话,但他在读《诗经》、《尚书》的时候、在行礼的时候,使用的是“雅言”。

  (2)在言语形式方面,追求言辞质朴主张的有孔子、老子、扬雄、王充等。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即文辞能表情达意就可以了,又提出“文质彬彬”,即形式和内容应和谐统一。扬雄主张不要以辞害意王充要求文采和内容相称,反对文不符实。

  (3)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华美的有曹丕、陆机、葛洪、萧统等。陆机主张在用词上要创新,《文赋》:“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不用早上已开过的花,要开放晚上未开放的花。

  (4)关于说话的分寸也不能忽视,《荀子·非相篇》中就说:“言而当,知也”,所谓“当”就是合乎道德规范的要求,只有达到“当”,才是有智慧的语言。

  (5)对文采的追求,对语言表现力的极大丰富和对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汉赋和魏晋骈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学极大丰富,对修辞的不断追求和创新,对汉语表现力的不断挖掘是重要的因素。但对形式美的追求,有时以牺牲内容为代价,就不可取了。

  四、汉字观念☆☆

  (1)早期的汉字崇拜。①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河图”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洛书”说龙马之文画成的八卦是汉字之源。②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认为汉字是远古圣人仓颉所造。《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造字,后稷作稼。”仓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圣人,他被赋予和教人们种植的后稷同样崇高的地位。后人还为仓颉修了坟墓,立碑建庙,塑造雕像,以纪念他的造字的功绩。

  (2)近代对汉字的否定。①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文字改革三大任务是简化汉字、推行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②否定汉字的理由:汉字字数多、笔画多、难于记忆,影响教育的普及;汉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太多的形、音、义要素,难以与现代接轨

  ③有不少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汉字改革方案,提出了许多拼音文字方案,如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的草稿》、瞿秋白的《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等。

  (3)关于汉字的多维思考。取得的成果:重新评价汉字;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

  五、汉语汉字的规范意识☆

  (1)仓颉是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

  (2)周宣王时,太史籀整理大篆,作《史籀篇》。它是一本教学童识字的课本,是必须要讲求规范的。

  (3)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为了使统一后的文字得以推广,秦始皇在巡游所到之处用标准的小篆刻石纪功,还用小篆书写大量诏版,随权、量等器物颁发各地。

  (4)汉代是隶书成熟期,当时的经典是用隶书写成的。

  (5)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说文解字》。

  (6)唐朝以后,楷书通行,历代政府仍通过刊立石经来对汉语汉字进行规范、统一

  六、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

  (1)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

  (2)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编《千字文》,自隋唐至明清,皆被采作儿童教材。北宋初年出现了识字课本《百家姓》,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了《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都是四字一句,《三字经》三字一句,三本书音节整齐、押韵,也不太艰涩,便于学童记诵,因此三本书出现后都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一套不可分割的识字教材“三、百、千”。

  (3)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①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言学习的规律。②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③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文应用的教学。

  (4)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科举制度,目的只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完全脱离实际的应用。因此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两个弊端是重文言轻口语,作文中言文脱节。

  第三节 利用汉语汉字形成的文化事项

  一、汉语汉字与修辞格☆☆

  (1)对偶: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2)顶真: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

  (3)回文:指换掉词的排列次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如《老子》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等是用回文的方式表达出辩证的观点。

  (4)复叠:汉语中词的重叠形式比较发达,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形成复叠的修辞格,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等。

  (5)析字: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

  二、汉语汉字与富有特色的文学形式☆

  (1)汉语汉字的特点,影响了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中国文学特有的形式美,即形式整齐、节奏抑扬。节奏抑扬指的是平仄抑扬和节奏调配。

  (2)骈体文: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是举世无双的汉语文学样式,它的全盛时代在南北朝。骈体文在语句方面多用骈偶和“四六”,造成其形式整齐骈俪的特点。骈偶就是对仗,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配,直到篇末。

  (3)散文虽不追求形式上的骈俪、工整,但也经常使用排比、对仗等手法,体现出一定的形式美,形成特有的汉语言散文风格。

  三、汉字钩形为书法艺术提供的条件☆

  (1)汉字艺术主要包括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是一种由线条构成的形体艺术。

  (2)汉字构形特点为艺术审美提供的“变”与“常”的可选择条件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先看书写单位。书写单位的“变”表现在:汉字书写单位种类很多,富于变化。书写单位的“常”表现在:书写单位尽管多变,但有很强的规律性;尽管汉字笔画多样,但各种笔画是相互配合的,形成一个和谐又便于书写的系统。②基础构件数量多,富于变化。基础构件是指汉字构形中能够体现构意的最小形体单位。汉字的构件是在二维空间布局的,这样,构件可以实现上下左右的搭配调整。③字形繁简差异较大。形体的繁简为整个书法作品的布局提供了变化的条件。④字形异体字多。书法艺术忌重复,当同一篇作品中出现了同一个字的时候,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变化可以济语义重复之穷。⑤字体多样。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形体经历了各具特色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

  四、汉语汉字与民俗☆

  (1)对联。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来的。古人认为桃木具有避邪的作用。对联常用的手法有双关、谐音、拆字等。

  (2)预言和字谜。有些字谜的谜底是对谜面字形的合成,如“复习”的谜底是“羽”,“准点”的谜底是“淮”。

  (3)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主要表现在名与字的联系和姓与名的联系两方面。古人先名而后字,因此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

  8

  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是这样两次:一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二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

  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

  (1)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中外佛教史上“输入一吸收一输出”的文化流动,有力地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充分开放性、鲜明主体性以及以我为主、善于消化的强劲生命力,同时也生动地显示出文化交流的双向互渗性。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3)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形成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禅宗、律宗、净土、密宗等教派,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特别是禅宗,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其主要思想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4)宋明时期,程颢、程颐、朱熹等新儒学派又将印度佛教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

  (5)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佛教文学。日本出版的拥有 23900 多卷的佛学巨典《大正藏》,其中大部分为中国学者的译著或论著。

  (6)印度佛教《百喻经》对中国寓言创作的影响,佛教“唱导”、“转读”、“梵呗”等宣唱开导的讲经方式对中国的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等通俗说唱文学的影响,以及佛教对中国音韵学、律体诗变革的影响等,都是十分明显的文化现象。

  二、中外文化的第二次教大交汇☆☆☆

  (1)陈独秀在 1916 年发表的《吾人最后之觉悟》的著名论文中,曾将明清以来的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七个阶段,从这个阶段大致可以看出“西学东渐”的演变脉络,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现代的曲折历程。第一期在有明之中叶,西教西器初入中国。第二期在清之初世,火器历法,见纳于清帝,朝野旧儒,群起非之,是为中国新旧相争之始。第三期是清之中世。鸦片战争以还,西洋武力,震惊中土。第四期在清之末季。

  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第五期在民国初元。为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第六期则今兹之战役也。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第七期民国宪法实行时代。

  (2)特点:①交汇的对象起了变化,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②交汇兴趣起了变化,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③交汇时间长,从 16 世纪末叶开始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④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欧洲耶稣会成立于 16 世纪 40 年代,而耶稣会士初到中国则在明嘉靖三十一年。这一年,西班牙籍的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循海路从印度广东珠江口的上川岛。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两方面的事情:①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乐、美术等。在这些方面,以利玛窦的工作最有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如汤若望、南怀仁等也译著了不少西方科技、文化著作。②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耶稣会士他们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向西方介绍,如意大利的殷铎泽与葡萄牙的郭纳爵合译了《大学》《中庸》《论语》等。此外,有关学习中文文法与文字的著述如《中文入门》《中国文法》《中文研究法》等也被译介到西方。

  第二节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据记载,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铜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

  (2)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西交通。中国丝绸、漆器和铁器的外销,冶铁和穿井技术的西传,西域毛皮、马匹、瓜果、香药的输入。古希腊人称中国为“赛利斯”,其意译为“产丝之国”。

  (3)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又一兴盛时期,中国的陶瓷、炼丹术和近代化学传入阿拉伯和西欧,极大地密切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4)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火药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世界上 660 多种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就有 136 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五谷之首的水稻,朝鲜、日本及美洲的水稻均由中国传入。

  二、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国制度文化中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有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世界上独具特色,首屈一指。马可·波罗与利马窦在他们的《马可·波罗行纪》与《中国札记》中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了深入的介绍、表现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倾慕之情。此外,像葡萄牙传教士科鲁兹著的《中国游记》、胡安·贡萨雪斯·德万多萨著的《伟大的中国》,也都对中国科举选士的方法推崇备至。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2)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世界上独具特色,首屈一指。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两汉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明清的科举制等,代代有创造有调整有发展。

  (3)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官专制政府“乃建立于自然的最神圣的法制之上”。(4)文官制度有效地保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性与执行任务的可操作性。

  三、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法国伏尔泰和魁奈、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英国坦布尔等人被誉为“欧洲孔子”。英国启蒙思想家常常引用“中国人的议论”来批驳《圣经》。休谟曾说:“孔子的门徒,是天地间最纯正的自然神论的学徒”。因而中国哲学可以作为英国自然神论者的思想资源。

  (2)朝鲜历史上的新罗时期,定儒家经典为“国学”,把忠孝信义等思想发展为具有朝鲜文化特色的“新罗精神”。日本早在信使开端就大量引进中国文化,7 世纪的“大化革新”实为全盘唐化,自动接受中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影响。明代王阳明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越南在教育上同样奉行开科取士,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权。

  (3)《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的影响着世界文坛。

  (4)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属“儒学文化圈”的范围,台湾、香港更是中国领土。

  (5)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方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被深深地裹挟在世界历史文化的大潮之中,正如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纵观 19 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就其思想的典型性、影响的重大和深远而言,首先是“中体西用论”,以后则是“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动。

  一、中体西用论☆

  (1)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的雏形较早滥觞于冯桂芬 1861 年在《校颁庐抗议》中提出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一命题,以后郑观应、王韬、薛福成等均有所发挥。沈寿康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匡时策》,“宣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对于当时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促进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使儒家经典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遭到了破坏,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

  (3)20 世纪 20 年代的“新东方文化论”、30 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以及主张“返本开新”的现代新儒家,都与“中体西用”有着千丝万缕的思想联系。

  二、全盘西化论☆

  (1)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全盘西化

  (2)从二三十年代的胡适、陈序经到 80 年代文化讨论中出现的某些绝对推崇“蓝色文明”宣扬“彻底反传统”的人,都主张根本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文化寻求出路。

  三、儒学复兴论☆☆

  (1) 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五四”以后的 20 年代,中国文化界开始出现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梁漱溟、熊十力是当时的代表。

  (2)三四十年代的新儒学出现各具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一文中,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本体,以西洋文化为用具”,首次阐述了“新儒学”这一概念。冯友兰在抗战期间写下了《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新理学》《新事论》等“贞元六书”,自言是“接着”宋明理学讲“新统”。1949 年以后,现代新儒学的中心由大陆转移到港台和海外。

  (3)五六十年代是新儒学是鼎盛时期,代表人物为港台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80 年代以后,海外与港台出现了以刘述先、金跃基、余英时、杜维明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儒学人物。

  第四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1)毛泽东在 40 年代就提出“古今中外法”以及著名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50 年代又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邓小平在 80 年代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重要思想。世纪之交的 2000 年,江泽民发表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①着力挖掘阐发崇礼尚义、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等文化理念;②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的思想价值;③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④着力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个性魅力等问题,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的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认同方面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4)着力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个性魅力等问题,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江苏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