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法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56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法学体系的命题表述正确的是( D )
A.法学体系是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 B.一国的法学体系是固定不变的
C.一国的法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国内法学 D.法学体系是指现行部门法体系
2.以作出特定行为以前是否有调整规则为区别标准,可以将法律规则划分为( A )
A.调控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B.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
C.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 D.确定性规则与非确定性规则
3.下列关于法的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 B )
A.法就是法律条文 B.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并非以意志为基础
C.法就是刑 D.法的任务仅仅是控制、管理、调节和监督
4.关于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前者是自觉形成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前者代表社会全体成员利益,后者代表掌权阶级利益
C.前者的内容比后者狭窄 D.前者没有强制力,后者有强制力
5.下列属于资本主义国家非正式意义法律渊源的是( D )
A.制定法 B.经认可的习惯
C.判例法 D.权威性法学著作
6.下列属于普通法法系特点的是( D )
A.不承认判例是主要的法律渊源 B.倾向于法典化的法律表现形式
C.坚持公法与私法的法律分类 D.倾向于经验主义哲学
7.在我国占主体地位的权威性法律文化是( A )
A.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B.传统法律文化 C.西方法律文化 D.前苏联的法律文化
8.下列关于法律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A.道德意识等于法律意识 B.法律意识有时也称“法律观念”
C.法律意识属于政治意识 D.法律知识越多,法律意识越强
9.下列关于法的形式与国家形式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C )
A.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B.法的形式决定国家形式
C.法的形式受国家形式的影响 D.法的形式在不同的国家管理形式下是相同的
10.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是( C )
A.法治是动态的,而法制是静态的 B.法治是资产阶级的,而法制是社会主义的
C.法治针对人治而言,而法制有多种含义 D.法治强调依法办事,而法制强调暴力统治
11.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是( C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 C.中国共产党 D.人民群众
12.关于法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D )
A.经济基础和法没有必然联系 B.法可以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
C.法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并非唯一决定法的因素
13.迄今为止,世界上被基本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成文法典是( D )
A.《十二铜表法》 B.《法经》 C.《摩奴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
14.如果法律没有规定何时生效,一般推定该法律生效时间为( C )
A.通过之日起生效 B.通过之后30天起生效 C.公布之日起生效 D.公布之后30天起生效
15.调整国家与普通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是( A )
A.根本法 B.成文法 C.公法 D.一般法
16.下列法的渊源中,效力层次最低的是( C )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地方性规章 D.行政法规
17.在总结我国科技领域改革开放经验和多年科技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基本性科技法律是(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C.《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D.《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18.立法体制是国家机关立法的( C )
A.具体制度性规定 B.步骤和方法性规定 C.权限划分制度 D.内部运作制度
19.法律责任经过一定的期限后而被免除,被称为( D )
A.协议免责 B.立功免责 C.因履行不能而免责 D.时效免责
20.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的解释被称为( D )
A.司法解释 B.行政解释 C.严格解释 D.立法解释
21.监督主体在监督客体从事某种行为之前对其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被称为( B )
A.事后监督 B.事前监督 C.内部监督 D.外部监督
22.在我国,当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发生冲突时,有权作出最终解释的主体是( D)
A.最高人民法院 B.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23.认为法律解释的目标应当是“探究历史上的立法者事实上的意思”,这种观点在法律解释学中被称为( A )
A.主观说 B.客观说 C.主、客观兼容说 D.解释学循环理论
2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普通法法系和民法法系在法律解释方面都趋向于法律的( B )
A.严格解释 B.自由解释 C.历史解释 D.逻辑解释
25.下列不属于法的适用的特点的是( D )
A.具有国家权威性 B.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C.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D.不一定具有表明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
26.引起法律关系演变的情况或条件是( A )
A.法律事实 B.法律关系内容 C.法律关系主体 D.法律关系客体
27.以权利是否可以转移为标准,人格权和人身权属于( A )
A.专属权 B.可转移权 C.救济权 D.对人权
28.在我国,检察院和法院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被称为( B )
A.依法行政 B.法的适用 C.法的执行 D.法的遵守
29.被称为是实现法的作用的前提,又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的是( D )
A.法律效果 B.法律实效 C.法律效益 D.法的实施
30.构成法律的最基本的细胞是指( C )
A.法律原则 B.法律概念 C.法律规范 D.部门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属于法的产生的共同规律的是( ABD )
A.对人们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B.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的过程
C.从奴隶制法到封建制法再到资本主义法的过程
D.从法律、道德、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到逐渐分化为各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规范
E.从传统到西方化再到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
32.法与党的政策的一致性表现在( ABCD )
A.经济基础 B.体现的意志 C.根本任务 D.思想理论基础 E.表现形式
33.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形式有( CD )
A.法律清理 B.法律修改 C.法律汇编 D.法律编纂 E.法律补充
34.在我国影响法律实施的主要因素是( ABCD )
A.个人因素 B.体制因素 C.环境因素 D.法律本身因素 E.法律功能因素
35.法的实施的方式可以分为( ABD )
A.法的遵守 B.法的执行 C.法律制裁 D.法的适用 E.法律监督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
法理学____法理学就是”法学基础理论”,是法学的一门主要理论学科,是法律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
37.
人权_____人权是指作为人所享有和应当享有是权利.是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结合,是应然权利和实然权利的结合。
38.
法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指贯彻立法活动整个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则。
39.
学理解释—又称非正式解释,是指由学者或者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做的学术性和常识性的解释。
40.
法律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1.简述历史上法治论者和人治论者在争论中的三个重大分歧。
答:第一个分歧:治理国家主要靠什么?是法律还是道德?法治论者认为靠法,人治论者认为靠圣君、贤人。
第二个分歧:对人的行为指引,主要依靠一般的法律还是依靠对针对具体情况的具体指引?人治论强调具体指引,法治论强调一般的法律。
第三个分歧:在政治制度上应实行民主还是专制?法治论主张民主,人质论主张君主制。
42.为什么科技进步必然需要法制的保护?
答:一、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需要法律加以确认;二、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加以调整;
三、我国参与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与合作需要法律加以保护; 四、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需要法律加以防治。
43.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实质推理?
答:一、法律规定本身的意义模糊;二、出现了“法律漏洞”或“法律空隙”; 三、法律之间有抵触或法律中出现两种以上需要选择适用的条款; 四、出现“合理”与“合法”的矛盾。
44.简要说明国家赔偿责任有哪些特点?
答:国家赔偿责任的特点是:
一、产生赔偿责任的原因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不法侵害行为; 二、国家赔偿责任的主体是国家; 三、国家赔偿责任的范围包括行政赔偿与刑事赔偿两部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45.(本题10分)结合实例,阐述法律解释的意义。
答:法律解释的意义有五点,(答题时适当结合一下生活实际)
一、法律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特点,因此需要法律解释化抽象为具体,变概括为特定;
二、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差异,也因为人们的利益与动机的差别,因此会对同一法律规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需要法律解释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
三、由于立法缺憾,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改正、弥补法律规定的不完善;
四、通过法律解释解决法律是稳定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五、通过法律解释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教育。
46.(本题15分)以实例说明权利义务的关系。
答:以顾客与商店老板的买卖关系为例。
在法律上,权利与义务是对应关系,有权利即有义务,有义务即有权利,互为目的,互为手段。
首先,从权利与义务的释义来看,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者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比如,我们去购物,我们有选择买不买、买什么、买多少等等的权利,我们也有要求商店老板提供产品信息的权利;而商店老板则应提供这些信息。
其次,从人的社会性来看,人们总是在社会生活中生活,人与人之间总存在相互合作的关系。比如顾客与商店老板之间即形成了这样的合作关系。
再次,从当代中国现行法律法规来看,都分别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本真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