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江苏自考网!  今天是

2019自考《中药学(一)》总结(三)

2018-12-29 17:36来源:江苏自考网
【导语】以下是江苏自考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一)》总结(三)



  一、攻下药
 
  1.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适于实热便秘,常与芒硝、枳实等相须为用。
 
  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2.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3.番泻叶:泻下通便。
 
  4.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二、润下药
 
  1.火麻仁:润肠通便。
 
  2.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3.松子仁: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三、峻下逐水药
 
  1.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2.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3.芜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4.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5.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入丸、散,每次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
 
  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可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
 
  四、祛风寒湿药
 
  1.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为治疗风湿痹痛的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无论新久皆可应用,尤以腰以下寒湿痹痛为宜。
 
  少阴头痛。本品善入肾经而搜风,善治风扰肾经,伏而不出之少阴头痛。
 
  2.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3.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
 
  4.蕲蛇:祛风,通络,止痉。
 
  5.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为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急之要药。
 
  为治脚气水肿的常用药。
 
  治疗吐泻转筋。
 
  五、祛风湿热药
 
  1.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为风药中之润剂,能祛风湿,舒筋络,对风湿痹证无论新久寒热,均可配伍应用,并尤适于热痹。
 
  为治疗虚热的要药。
 
  2.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尤宜于痹证湿热偏胜者;尤适于下肢。
 
  本品有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
 
  一般认为,汉防己利水消肿作用较强,木防己祛风湿止痛作用较好。
 
  3.豨莶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4.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5.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煎服,10~25g(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1.5~4.5g.外用适量。
 
  内脏有器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用;孕妇忌用。
 
  六、祛风湿强筋骨药
 
  1.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2.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本品尚能降血压,可用于高血压病。
 
  3.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七、化湿药
 
  1.藿香:化湿,止呕,解暑。
 
  本品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多用于寒湿困阻脾胃证。
 
  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寒热吐泻。
 
  2.佩兰:化湿,解暑。
 
  3.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4.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5.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可治疗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6.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7.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上一篇:2019自考《中药学(一)》总结(四)

下一篇:2019自考《中药学(一)》总结(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