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说:
	
		 
	
		  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代表,美,G.W.奥尔波特,R.卡特尔。
	
		 
	
		  物质: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1937年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
	
		 
	
		  ①共性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②个性特质: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每人身上约有5-10个。
	
		 
	
		  次要特质: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主要贡献在于提出根源特质。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制定《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A乐群性B聪慧性C情绪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激进性Q2独立性Q3自律Q4紧张性
	
		 
	
		  认为每人身上都具备,只是不同人身上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3.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共识,提出人格五因素模式。也称大五人格,可通过MEO—R人格调查表测定。
	
		 
	
		  ①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②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③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④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⑤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二、人格类型说
	
		 
	
		  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德。主要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德。施特恩把人格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
	
		 
	
		  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依据冒险行为的积极与消极的性质,法利:将T人格分为T+型(朝向健康、积极、创造、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时)T-型(破坏性和消极的刺激行为,如酗酒,吸毒,暴力等反社会行为)
	
		 
	
		  T+型又依据活动特点分为体格T+型(如极限运动员通过身体运动来实现追求新奇,不断刷新动机)
	
		 
	
		  智力T+型(从事科技创新的科学家或思想家,如在知识领域的探索和创新的人)
	
		 
	
		  2.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是以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为指标的心理类型。
	
		 
	
		  外向人格:共同特点:善于把心理活动展现于外。心理活动指向于外部世界的人格特征。
	
		 
	
		  内向人格:共点:善于隐匿丰富的内心世界,做事谨慎,情感内隐,藏而不露,深思熟虑,顾虑重重,不善交际,好内省,缺乏实际行动,适应环境困难。心理活动指向内心世界的人格特征。
	
		 
	
		  确定内向或外向只是看哪种心理机制占优势。如兼具两种,属均衡人格,归类为中间型。
	
		 
	
		  3.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春秋战国时,《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
	
		 
	
		  ①太阴:多阴无阳,其人格特征是,胆小,孤僻,多疑。
	
		 
	
		  ②少阴:多阴少阳,沉静,节制,稳健,嫉妒心强。
	
		 
	
		  ③太阳:多阳无阴,大胆,进攻,傲慢,暴躁。
	
		 
	
		  ④少阳:多阳小阴,外露,乐观,机智,随和。
	
		 
	
		  ⑤阴阳平和:阴阳气和,平静,适应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