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江苏自考网!  今天是

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三章(2)

2018-12-13 17:21来源:江苏自考网
【导语】以下是江苏自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三章(2)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格式塔原则(知觉组织原则)人能自动地把刺激组成整体,由其本身内在特性决定。
 
  ①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听觉上,时间接近的声音,易组织在一起。
 
  ②相似性:凡物理属性(强度,大小,形状,颜色等)相近的物体,易组织在一起。
 
  ③连续性: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易看一整体。
 
  ④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轮廓加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圆形。
 
  ⑤良好图形:简明,对称性的客体易知觉。
 
  知觉整体性不仅与对象本身的特性有关,还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主观状态。
 
  2.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选择因素:强度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及简明,对称,规律性的组合规律。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注意选择性的规律,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3.知觉的理解性:需要以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知觉有初步的概括性。
 
  4.知觉的恒常性: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
 
  ①大小恒常性:大小知觉由网像大小与知觉距离二者共同决定的。
 
  ②形状恒常性: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与距离知觉有关,包含同一物体远端近端之差。
 
  ③颜色恒常性:不同照明条件下,同一物品反射光变化,但颜色未变。与经验有关,知觉判断与背景有关。

 
  复杂的知觉及机制:
 
  一、深度知觉(距离知觉):能使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世界。产生由一定线索引起。
 
  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视觉刺激)
 
  ①大小:在的感觉近。②视野中的高度:远处位高。③遮挡:远物被近物遮挡,部分被遮挡就成一个好的深度线索。
 
  ④线性透视:两条直线越接近,表示距离越远。⑤纹理变化:近处纹理清楚,远处模糊。
 
  ⑥光照与阴影:光线多自高处向下照射,阴影与光照的位置为线索。
 
  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
 
  ①最重要的是来自眼肌的调节和幅合
 
  调节:眼在注视物体时,为使进眼内的光线聚集在网膜上,调整水晶体曲度的活动。
 
  幅合:在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为使网像同时落在两个网膜的中央,两条视线必须向注视点集中,这时操纵眼球的肌肉活动称幅合。
 
  ②双眼视差:由于两眼位置不同,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是有差异的,距离越远差异越小,是大脑把两个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使人知觉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立体。
 
  听觉中也存在,声音进入两耳的时间差。
 
  二、运动知觉: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从运动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有些知觉靠运动获取物体特性。
 
  1.和深度知觉一样有一将二维的图像向三维经验做解释过程。逼近现象。
 
  2.一个人在环境中活动时,不仅网膜上的视觉流水样不断移位,同时还伴有前庭与触觉发生。
 
  三、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四种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按时间顺序把不同活动区分开。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4.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太阳月亮,白天黑夜。
 
  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活动:心跳,饥饿感,睡眠。
 
  3.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学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感兴趣,时间过的快,出现时间低估计,期待时间慢。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完成完整映像的过程。
 
  作用于人的信息:
 
  一类: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各种现象的信息,是非社会性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形成的知觉叫:物知觉。
 
  二类: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群体,社会结构,事件。是社会性信息形成的知觉叫: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过程。
 
  三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他人,自我)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并通过一些介质。不准确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可以预测他人行动,自己先计划。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①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更容易采用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经验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②人在不断变化,人人之间差异大。
 
  社会认知:实质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两个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先前经验会影响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①先前经验可能存在错误或误差。
 
  ②个体没注意信息中的偏差。少数人或短时间内的行为,不能代表总体。
 
  ③个体往往抓住那最显著的个案信息,而忽略多人的统计信息。
 
  2.信息的整合过程:搜集,选择信息后,人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整合方式很独特。
 
  ①首因和近因效应(美,卢钦斯)
 
  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的现象。
 
  信息重现的顺序会对认知产生影响。近因一般不如首因明显,普遍。
 
  个性特点也影响首因,近因的发生。心理开放,灵活易受近因影响。心理稳定,受首因影响。
 
  ②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标明好,他就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戴恩:研究人们对认知对象的外表魅力产生好,坏感后,就会对其它品质或特点进行信息整合,笼罩上好的,坏的晕轮。
 
  ③社会刻板效应:当人们采用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人,对他进行判断,推测,概括时,就可能出现误差,这就是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对某一群人概括,了解。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识偏差,阻碍交往。
 
  形成原因:
 
  1.认知者总希望根据较少信息做出全面推论。
 
  2.每一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中个体会有相似。
 
  3.接触机会的限制,通过间接方式得到信息形成了刻板印象。难改变
 
  4.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刻板常与人们利益或价值发生关系,还可快速补充社会认知过程的缺失信息。
 
  5.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等。
 
  作用:帮助人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识者所需的信息。
 
  但: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固着反应模式,使社会知觉出现偏差。
 

上一篇: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三章(1)

下一篇: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