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江苏自考网!  今天是

2019江苏自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复习(十五)

2018-12-25 17:54来源:江苏自考网
【导语】以下是江苏自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复习(十五)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学习提示】
 
  ●掌握病原菌的致病因素,机体抗菌的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及其作用,感染的类型及医院内感染。学习时应重点理解记忆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抗菌免疫的区别,吞噬细胞的种类、吞噬和杀菌的过程及结果,各种感染类型的概念及各自的特点。
 
  ●熟悉机体抗菌的特异性免疫
 
  ●了解感染的来源,感染的方式与途径
 
  【学习纲要】
 
  一、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能引起宿主机体感染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病原菌或非致病菌。
 
  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取决于细菌的致病因素、机体的免疫力、并与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细菌的致病因素是由细菌的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门户决定的。
 
  (一)毒力
 
  病原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称为细菌的毒力,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包括:(1)菌体表面结构:主要有①粘附素;②荚膜和微荚膜。(2)侵袭性酶: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
 
  2.毒素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二)侵入数量与侵入门户
 
  具有一定毒力和数量的病原菌通过特定的侵入门户,才能引起机体感染。病原菌有特定的侵入门户,与病原菌生长繁殖需要特定的微环境有关。
 
  二、机体的抗菌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其免疫的物质基础包括机体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1)屏障结构包括皮肤与粘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2)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两类,前者主要是外周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后者为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组织的巨噬细胞。
 
  吞噬细胞吞噬和杀菌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吞噬细胞与病原菌接触;②吞入病原菌;③杀死和破坏病原菌。
 
  吞噬作用的结果有两种:①完全吞噬;②不完全吞噬。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其溶酶体释放多种酶也能破坏邻近正常组织细胞,造成组织损伤。
 
  (3)体液中的抗菌物质正常体液与组织中含多种杀菌或抑菌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干扰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等。
 
  2.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免疫或获得性免疫,是病原菌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清除胞外感染菌,主要通过特异性抗体起作用,表现为:①IgM、IgG抗体调理吞噬作用;②抗毒素中和毒素作用;③分泌型IgA(SIgA)阻止病原菌定植;④抗体与抗原复合物活化补体导致溶菌反应。
 
  (2)胞内菌感染的免疫清除胞内寄生菌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通过细胞毒T细胞(CTL)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直接杀伤胞内菌感染的靶细胞;通过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激活吞噬细胞等发挥免疫作用。
 
  三、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1.感染的来源感染按其来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
 
  2.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接触感染、创伤感染和节肢动物感染。
 
  3.感染的类型感染可分为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5种类型。显性感染根据病情急缓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及性质不同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在临床上常见有: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5种类型
 
  4.医院内感染
 
  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陪护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期间受到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根据感染的来源不同,有以下3种情况:①交叉感染;②内源性感染;③医源性感染。
 
  【本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感染2.败血症3.带菌者4.毒血症5.隐性感染
 
  6.半数致死量(LD50)
 
  二、填空题
 
  1.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和()。
 
  2.细菌侵袭力包括()和()。
 
  3.根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3大类。
 
  4.内毒素是由()、()和()3部分组成。
 
  5.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包括()、()和()。
 
  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
 
  7.血液中()和组织中()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8.人类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机制分()和()两大系统。
 
  9.正常体液中含多种杀菌或抑菌物质,主要有()、()、()、干扰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白细胞素等。
 
  三、单项选择题
 
  1.细菌在机体组织内能直接扩散的因素是
 
  A.透明质酸酶B.荚膜多糖C.粘附素
 
  D.M蛋白E.血浆凝固酶
 
  2.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是
 
  A.荚膜B.菌毛C.脂多糖
 
  D.脂磷壁酸E.异染颗粒
 
  3.下列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是
 
  A.透明质酸酶B.血浆凝固酶C.粘附素
 
  D.荚膜E.芽胞
 
  4.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C.肉毒毒素D.白喉外毒素
 
  E.霍乱肠毒素
 
  5.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是
 
  A.肽聚糖B.脂蛋白C.核心多糖
 
  D.脂质A E.特异性多糖
 
  6.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溶菌酶B.抗生素C.补体
 
  D.防御素E.白细胞素
 
  7.关于细菌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能用甲醛处理制成类毒素
 
  C.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
 
  E.可使鲎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凝固
 
  8.关于细菌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多有革兰阳性菌产生B.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抗原性强D.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E.毒性较弱,各种细菌毒性大致相同
 
  四、多项选择题
 
  1.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毒素B.细菌素C.粘附素
 
  D.血浆凝固酶E.链激酶
 
  2.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
 
  A.发热反应B.内毒素休克C.DIC
 
  D.内毒素血症E.白细胞反应
 
  3.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
 
  A.皮肤与粘膜屏障作用B.血脑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D.乳汁中SIgA的作用
 
  E.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抗菌物质作用
 
  4.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有
 
  A.乙型溶素B.防御素C.白细胞素
 
  D.补体E.血清特异性抗体
 
  5.决定感染结果的因素有
 
  A.机体的免疫力B.细菌的毒力C.细菌的种类
 
  D.细菌的数量E.细菌的染色性
 
  6.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分解代谢产物
 
  D.毒素E.侵袭力
 
  7.隐性感染的特点有
 
  A.无特异性免疫力产生B.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C.无传染性D.产生亚临床感染E.感染率较低
 
  五、问答题
 
  1.列表比较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2.简述医院获得性感染的3种情况
 
  3.简述机体特异性抗菌免疫
 
  4.试述吞噬细胞的种类及其吞噬和杀菌的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指在固定条件下,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与宿主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2.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3.处于带菌状态且自身无症状的人称为带菌者。带菌者有两种:健康带菌者和恢复期带菌者。
 
  4.是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流,而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5.又称亚临床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少,感染后病原菌对机体损害轻微,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
 
  6.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二、填空题
 
  1.侵袭力毒素
 
  2.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酶
 
  3.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4.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脂质A
 
  5.屏障结构吞噬细胞正常体液中抗菌物质
 
  6.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7.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8.依氧非依氧
 
  9.补体溶菌酶防御素
 
  三、单项选择题
 
  1.A 2.E 3.E 4.C 5.D 6.B 7.B 8.E
 
  四、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DE 3.ABCE 4.ABCD 5.ABCD 6.DE 7.BD
 
  五、问答题
 
  2.医院获得性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陪护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期间受到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根据感染的来源不同,有以下3种情况:①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工作人员或陪护者之间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②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由病人自身体内的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③医源性感染,在预防、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因所用器械消毒不严而引起的感染。
 
  3.(1)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清除胞外感染菌,主要通过特异性抗体起作用,表现为:①IgM、IgG抗体调理吞噬、调理杀伤作用;②抗毒素中和毒素作用;③分泌型IgA(SIgA)阻止病原菌定植;④抗体与抗原复合物活化补体导致溶菌反应。
 
  (2)胞内菌感染的免疫清除胞内寄生菌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通过细胞毒T细胞(CTL)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直接杀伤胞内菌感染的靶细胞;通过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激活吞噬细胞等发挥免疫作用。
 
  4.(1)吞噬细胞的种类机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统称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两类,前者主要是外周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后者为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各种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1)吞噬细胞吞噬和杀菌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①吞噬细胞与病原菌接触:两者可随机相遇或通过趋化因子作用接触。肺炎球菌、链球菌等的多糖物质、补体活化产物C3a、C5a、C567以及细胞因子IL-8等,一般使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移行集中,此为阳性趋化作用;而伤寒沙门菌等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以及破伤风梭菌的外毒素等,可以麻痹吞噬细胞,阻止吞噬细胞移行或离开病原菌部位,则为阴性趋化作用。
 
  ②吞入病原菌:对大颗粒物质如细菌,吞噬细胞接触病原菌部位的细胞膜内陷,伸出伪足将其包围并摄入细胞内,形成由部分细胞膜包绕的吞噬体,即为吞噬。对病毒等较小物体,只能在其附着处的细胞膜内陷形成吞饮体,此即吞饮。
 
  ③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当吞噬体形成后,细胞内溶酶体向吞噬体靠近,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内的溶酶体酶,如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和防御素等可杀死病原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及脂酶等则将相应物质分解,最后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到吞噬细胞外。

上一篇:2019江苏自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复习(十四)

下一篇:2019江苏自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复习(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