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对外贸易”名词解释
1、 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资源配置——对特定社会可能被人们掌握的各种经济资源在各种可能用途之间的安排,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2、 国际价值——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的价值尺度。
3、 对外开放——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实现4个现代化建设。
4、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展沿海地区广大劳动力的优势,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5、 两头在外——就是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原材料、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这样可以解决沿海地区与内地争原料、争市场的尖锐矛盾。
6、 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7、 开放型经济——就是通过放宽贸易限制,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大力发展面向国外市场的产业,以出口贸易带动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 大经贸战略——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服务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外经贸、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经贸发展战略。(大开放、大融合、功能大转变)
9、 两个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0、对外经贸行政管理——是对外经贸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对外经贸的有关法规为依据的管理对外经贸活动,规范经营秩序的各种行政措施。
11、规模经营——企业的规模要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或相对优势的较大规模,经营实力雄厚,专业分工协作好,联合程度高,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最优化,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12、出口商品战略——一国根据其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对出口商品构成做出战略性的规划。
13、五定方案——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我国选择一批对开发和扩展国际市场有较大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通过定产品、定企业、定市场、定目标、定时间,创造有利的出口条件,力争在较短时期内使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定的出口规模。
14、名牌战略——通过创名牌、保名牌,树立我国优质商品和知名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形象和地位,以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15、出口市场战略——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格局做出战略性规划。
16、市场多元化战略——根据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建立起我国出口市场合理的多元化的总体格局。
17、创汇农产品——根据国际市场需要和我国的比较优势,以出口创汇为目标、以现代化技术为生产、储运手段的农副产品。
18、出口市场多元化——在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19、进口贸易发展战略——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进口的规模、商品的构成、市场分布等所作的战略性规划。
20、以进养出——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以后再出口。
21、投资环境——投资对象所处的自然的、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条件的总称。
22、引进技术——一国通过各种方式从他国获得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活动。(购买专利、技术咨询、引进成套设备、聘请专家、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
23、赠与成分——贷款中所含的赠送成分。它是根据贷款的利率、偿还期、宽限期、收益率等数据,计算出衡量贷款优惠程度的综合性指标。
24、混合代款——外国政府提供低息优惠贷款或赠款和出口信贷或商业贷款结合适用。
25、利用外资——就是指来源于外国政府的资金,外国私人、私人银行、私人企业的资金,国际金融组织的资金,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本国侨民的资金,本国银行吸收的外国存款等境外的资金。
26、出口信贷——发达国家为了支持扩大本国产品出口,责成本国银行设立的一种中利优惠贷款。
27、直接投资——投资者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将资金和技术设备等直接投入建设,并经营企业或事业的行为。
28、合资经营企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共同投资,创办企业,并且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共享利益的一种直接投资方式。
29、间接投资——外国投资者通过中间渠道,向另一国境内投入资金,兴办企业的经营活动。
30、BOT——建设-经营-转让。私人合伙人或者某国际财团愿意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间内经营该设施,在收回投资和规定的利润后,将经营权转让给政府部门或者其他公共机构。
31、进出口商品价格(对外贸易价格)——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它是对外贸易中联接国内外两种不同市场价格的重要纽带。
32、商品价格体系——在国民经济的进行中,各种商品价格网络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它体现着各种价格之间及价格构成因素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33、差价体系——不同环节的价格之间以及同种商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规格、不同质量之间存在着差价关系,形成了差价体系。
34、价格割断——出口商品的收购,一律按照国内价格;进口商品的内销,原则上按国内加各作价,出口商品的外销和进口商品的购进均根据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
35、销差倒推法——按出口卖价扣除国外运费、保险费、佣金、外贸企业代理手续费、银行财务管理费、需缴纳的关税等,其余为供货企业实得卖价。
36、国际市场价格——主要指以输出国为中心的集散地销售价格、以进口国为中心的商品集散地销售价格、输往国或地区的当地市场价格。
37、开标价格——是以招标方式进行交易的成交价格。
38、参考价格——不是具体的成交价,而常常是卖主的要价。(报纸、杂志、出口价目表上公布的批发价格或者外贸价格)
39、货比三家——无论进口何种商品,均要多向几个国家或商人询盘,特别是大宗商品,要切实搞好探寻、技术交流、考察、询价等一系列工作,根据多方面报来的技术、规格、质量、性能、价格等条件,全面比较,综合分析,然后择优选购。
40、供求弹性——商品供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即商品价格按一定比率上升或下降所引起的供求量的增减的比率。
41、经济政策——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对价格的影响。
42、商品成本——在商品价格构成中,C+V是成本,是制订价格的主要依据和最低经济界限。
43、竞争机制——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随竞争的变化而变化。
44、进口商品代理作价——承办进口的外贸企业按照货物的到岸价格,加上进口关税、国内税、银行管理费、外贸代理手续费的办法,向订货部门拨交进口商品,代理价与国内同类商品的价差,由用户自负盈亏,外贸企业只按进口的到岸价格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45、出口商品收购价格——我国外贸部门向生产部门或者供货部门购买出口商品的价格。
46、出口销售价格——我国外贸部门在国际市场上出口商品的外销价格。
47、进口商品购进价格——我国外贸部门在国际市场上进口商品的购进价格。
48、进口商品拨交价格(国内销售价)——外贸部门将进口商品拨交给订货部门的价格。
49、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一定时期内投入对外贸易领域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
50、外贸宏观(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对外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经济效果。
51、外贸微观(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外贸活动,外贸企业所取得的盈利。
52、绝对差异——同种商品的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
53、比较差异——不同种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或者低于国际价值的差异在程度上的不同。
54、内差异——由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异,国内平均一小时劳动投入到不同经济部门、行业所形成的国内价值量也不同。
55、外差异——由于各部门行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世界同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不同,同一国内价值量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承认的程度也就不同。
56、资本经营——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所控制的内外部有形与无形资产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57、机会成本——在劳动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消费A产品就必然得牺牲B、C等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所要放弃的一系列产品中,必有一种产品可能带来的收益最高,因此,选择一种产品所放弃的可能的最高收益,就是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58、对外贸易管理——以国家法律、规章、方针政策为依据,从国家宏观经济利益和对内、对外政策的需求出发,对进出口贸易进行领导、控制、调节。
59进出口商会——经政府批准,由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各类企业依法联合成立的行使行业协调为企业服务的自律性组织。
60、法制手段——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调节经济活动的强制性手段。
61、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的法制手段——在对外贸易中借助法律的规范作用对进出口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
62、经营许可制度——从事货物与技术进口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必须具备有关条件,经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许可,方可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
63、经济手段——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64、外贸经济手段——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从而调节市场价格信号或者市场价格信号的形成条件,来影响外贸领域的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65、税收杠杆——国家运用税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通过对各经济主体行为发生影响,达到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66、关税——一国家根据本国的关税政策制订的海关税则,由海关对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所征收的一种关税。
67、出口退税制度——国际对出口商品在国内所征收的各生产环节累计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实行退还的政策。
68、信贷杠杆——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状况,通过调节利率和确定不同的贷款方向、数量、成本,以控制和引导资金运动,调整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
69、外汇贷款——以外币为计算单位的贷款,通过运用国内、国外组织吸收的外汇资金,以有偿方式贷给国内企业。
70、双重汇率制——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企业出口收汇中上缴国家的外汇按照官方汇率折算;企业所得的留成外汇可按市场汇率折算。
71、行政手段——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证权力量,通过制定和下达指令、命令、规定等形式,直接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种种措施。
72、配额管理——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一些国家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对一些敏感性商品的进口或者出口实行数量限制。
73、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国家规定的某些商品进出口必须从国家制定的机关领取进出口许可证,没有许可证一律不许进口或者出口。
74、对外贸易经营审批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审批和管理各类对外贸易企业,并对新设立的对外贸易企业的章程进行审定,同时审批和核定其业务范围和进出口商品目录。
75、外汇管理——国际指定或者授权某几个机构对本国境内的一切外汇活动实行管理。
76、出口收汇核销——货物出口以后,由外汇局对相应的出口收汇进行核销。
77、进口付汇核销——进口货款支付以后,由外汇局对相应的到货进行核销。
78、货运监管——海关对进出我国国境的所有货物和运输工具等执行监督管理。
79、查缉走私——是海关的基本职责,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80、海关管理——主要是货运监管、查缉走私,是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之一。
81、汇率杠杆——两个国家国币之间的比率对整个国家的生产、就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作用。
82、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对进出口商品的质量、重量、数量、包装等严格按照合同和标准规定进行检验和管理。
83、价格杠杆——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促使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来引导和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手段。
84、对外贸易体制——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85、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
86、外贸代理制——外贸企业为客户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受客户委托办理进出口业务,收取一定的代理费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价格和其他合同条款的最终决定权属生产企业,进出口盈亏和履约责任最终由生产企业承担。
87、进出口商会——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协调组织,也是同行业企业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自己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协调、服务。
本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