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江苏自考网!  今天是

2018年江苏自考《组织行为学(二)》核心考点五

2018-11-19 10:05来源:江苏自考网
    二十一、乔治-霍曼斯(美):
    1、他参加了梅奥领导的霍桑试验。
    2、提出了“群体形成的理论”,在1951年发表的《人类群体》一书中指出,包括群体在内的任何社会系统都存在于一个三维的环境中。
    3、“三维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

    二十二、K-卢因(美):
    1、“群体动力论”,他援引了场论和物理学中的立场概念,来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2、组织变革理论,为了防止变革的失败,他提出了“解冻、变革、重新冻结”的三步变革模式。
    3、库特尔-卢因提出了“力场分析理论”

    二十三、弗论奇&雷文:
    “权力结构”,他们指出:社会权力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潜在的影响,这里的影响是指受影响人在认识、行为和思想上发生的变化。他们同时指出:权力是同组织关系、领导关系、政治事件密切关联的一个术语,可以根据不同的基准对权力进行分类。
    1、奖赏权;2、强制权;3、仿效权;4、法定权;5、专长权。

    二十四、莫雷诺(美):
    1、“社会关系测量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一种衡量和分析团体关系的学说,又称为:团体成员关系分析法。
    2、社会关系计量表(图),莫雷诺认为,团体成员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关键是彼此之间的好恶感情。

    二十五、罗伯特-宝尔斯:
    在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实验室进行了试验,这是社会科学家首次以系统的方式对群体中的个体行为进行的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分类系统——“交互作用过程分析理论”。
    罗伯特-宝尔斯的主要贡献:
    1、提出了12种人类行为类型;(群体功能理论)
    2、提出了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内部沟通和群体的组织与维持,同时指出了群体的行为过程将要经过4大阶段:定位、评价、控制、成员角色具体化。
    3、他发现了一个规律:群体中单个成员的行为可以分为四大类(在社会情感方面的积极行为、任务相关行为、与任务相关的咨询行为、社会情感方面的否定行为),四类行为在不同类型的群体中所发生的概率是基本相同的。
    4、指出了“角色区别”是群体中的一个一般特征。
上一篇:2018年江苏自考《组织行为学(二)》核心考点四

下一篇:2018年江苏自考《组织行为学(二)》核心考点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