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以下是江苏自考网为大家整理的自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笔记第十二篇:垓下之围
第十二篇:垓下之围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 三个方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第一个场面写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第二个场面写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第三个场面写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2、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
答: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佤"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嗔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3、结合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答:太史公的一段评议我认为是正确的.项羽在起兵灭秦的重大政治斗争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他专恃武力`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头脑是其致命缺点,也是他从威武的"西楚霸"的成功而一步步走到众叛亲离而终于"乌江自刎"的根本原因.
4、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答:A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场面描写———因愧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
B这里表现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对刻画整体形象有何作用———知耻重义,使他的形象内外丰赡而富于立体感。
C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对话,行为。
D写乌江亭长的行为和言语,对刻画项羽性格有何作用———侧面烘托。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答:A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
B项羽说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强调失败是天意,而非自己无能。
C这里表现出项羽怎样的心理,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至死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重复手法。
D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专恃武力,不懂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