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
如何理解调节伦理关系的强制手段和非强制手段?
调节伦理关系的强制手段和非强制手段主要指的是法律与道德。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铺相成,又相互区别。
首先、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彼此强化着对方的作用,如果能将道德和法律摆在并重的位置上,共同发挥作用,对社会伦理关系的维护和调节是最佳的。
其次、二者相互区别。从作用的性质看,道德是一种强制手段,它主要靠着规劫、评价、示范、激励等温和的方式,诉诸人的良心、内心信念等发生作用,它对于人的行为缺乏强制的约束力。
从作用的范围看,法律的范围比道德要窄,法律规范表达的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的底线伦理。而道德却包括了从最低到最高目标不同层次的标准和境界。
从作用的效果看,法律比道德更快捷、更高效、但道德比法律更深刻、更持久,它不仅为法律提供善恶、正当与否的标准,还造就了服从法律的品质,道德改变的是人心,使人在法律监督不到的地方也能自我约束而不做违法的事。
商业活动中的基本伦理矛盾
商业活动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两对基本伦理矛盾,即自利与利他的矛盾、经济目标与人的终极目标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中蕴涵的商业伦理规律,为我们确立商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实现商业的合理调节提供了客观依据。
1、自利与他利:人们从事一切市场经济行为的动机都是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2、经济效用最大化与人的左右全面和谐发展:商业活动还会遇到一个更深层的基本矛盾:最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动机、经济目的与追求人的自有、全面、和谐发展的总目标、终极目标的之间的矛盾。
解决商业伦理的基本方法
1、解决自利与利他矛盾的根本出路——社会公正:商品交换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自由、平等和所有权,又经济过契约这一中介环节实现交换。自由是商品交换活动的起点,商品交换的基本在于等价交换这意味着交换各方的地位和身份是平等的,应互相承认和尊重他方自愿转让自己产品的意志,以平等博弈的原则达成各方同意的结果。
2、解决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终极目标矛盾的关键——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应遵照目的制约手段,手段服从目的,服务于目的,目的为手段提供指导,手段为目的创造条件的原则。
解决商业伦理导论理基本矛盾的总的方法、实现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的基本原则是,兼顾与结合,最优化妥协。最后商业伦理基本矛盾的解决、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的建立,根本上有赖于商业主体道德的提高,这就给政府、商业组织和经商者提出了从底线至越来越高的道德要求,要求他们符合社会伦理发展方向和原则地决策和行动,对自己的求利动机加以适度的节制。
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生产要素商品化(2)产权关系独立化(3)经济关系对立化(4)生产经营自由化(5)追求利益最大化(6)商品服务价格市场化(7)企业行为契约化(8)保障事业社会化(9)宏观调控间接化(10)经济活动法制化。
生产要素商业化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市场化了的商品经济。要使资源配置市场化,不仅要使一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全部商品化,而且要使生产要素商品化,包括资本、劳动力信息、房产等等
产权关系对立化
这是平等交换的先决条件,没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平等交换的经济关系是不可能产生的,而市场主体对立性的唯一表现是拥有自己的独立的财产所有权。
经济关系市场化
即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社会生产的全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通过市场来实现。其实质是:一切活动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向导,实行等价交换。
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区别?联系?
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属经济基础;所以权是所有制经过法律确认和调整后的法律形式,属上层建筑。第二,所有制
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属经济基础;所以权是所有制经过法律确认和调整后的法律形式,属上层建筑。第二,所有制存在于一切社会,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而所有权只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